尔雅说干就干,不等卫辞与卫岳回来就跟邻居家商定。
以三千二百两的价格把邻居家的宅院买了下来。
盛世房价涨得快,尤其是京中的房子,那是一年一个价。
不过房子涨的再多有找房款在,投资买房也挣不了钱。
卫家的房子其实也不算小,只是不够气派。
如今尔雅把旁边邻居的房子也买了下来,她打算好好规划一下。
把房子好好修缮下,什么花园书房花厅衣帽间都搞起来。
她还打算弄一个暖房出来,养点花种点菜,以后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青菜。
如果条件允许她还能弄个浴池出来,以后冬天可以泡温泉。
还有凉亭,春天赏花,夏天赏雨,秋天赏雪,冬天赏雪,想想就风雅惬意。
尔雅想的很多,兴致一上来她立刻就跑到书房去画设计图。
结果画来画去发现想要的东西太多,这么一搞地方又不够了。
于是尔雅又将目光转向卫家后面的人家,要是他们也卖房子就好了。
不过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卫家后面的那户人家是大理寺右少卿,正四品的官职。
人家在大理寺混的如鱼得水,还盼着卫家卖房子他们好接手呢。
等到下午卫辞下值,卫岳也从外面回来,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尔雅把买房子的事说了出来。
卫岳听完很高兴,说等他忙完了这阵他帮尔雅规划布局。
卫辞则说起这段时日刑部办了不少案子,抄了不少官员的家。
等案子完结,朝廷会把那些大臣的家私拿出来售卖。
本来他还想着挑一个好的买了,他们直接搬家,现在母亲买了邻居的院子也行。
尔雅听到这个消息眼前一亮,她问卫辞:
“那些官员的家私中有京郊的良田吗?这些年娘一心想买点京郊的良田,奈何都买不到。”
卫辞点头:
“有,娘你放心,等案子完结了我亲自给你挑好的买。”
尔雅闻言十分高兴,她们家这些年吃的粮食蔬菜还有鸡鸭鱼肉大都是何琇莹陪嫁的良田庄子上产的。
尔雅一直不好意思,觉得她们一家都是靠儿媳妇的嫁妆养着。
可奈何京郊的良田实在不好买,京城官员太多。
在大街上扔块砖头都可能砸到个四品官,没有关系没有人脉上哪买良田去。
要不上次尔雅也不会连林田都买,如今卫辞升了刑部侍郎。
这个官职也算得天独厚,能近水楼台干嘛不用呢。
卫辞也没让尔雅失望,刑部的案子一完结他就亲自挑了距离城中不算远的二百亩良田买了下来。
田地一买下来尔雅就极为兴奋,眼下鉴云阁的生意已经走上正轨,不需要常常过去看着。
尔雅索性连改建宅子的事都放了下来,拉着卫岳去京郊查看新买的良田。
卫辞挑的田地十分不错,听说这块地以前是温阁老的。
如今他倒台了家产全部充公,又被官府拿出来售卖。
卫辞直接截胡,在官府放出来前低价买下。
其实还有更好的,但被刑部尚书江正卿先买走了。
卫辞买的这两百亩田地附近没建农庄,尔雅觉得可惜。
没有农庄怎么养鸡鸭鱼鹅呢,于是她在附近的村庄又买了块地准备建农庄。
以后在农庄附近再挖一片池塘,不仅能养鱼养鸭养鹅,还能种藕。
还有竹子也要种起来,等春天就有笋吃了。
尔雅想的很好,等农庄建好以后天热了她就搬过来住。
卫辞听到尔雅说要建农庄的事也很赞同,他说这块地离皇上在京郊的行宫不远。
京城一到盛暑天热的人受不住,所以皇上一到夏季喜欢到行宫去住。
他以前官位低不用时时伴君也就罢了,如今他官位高了。
以后皇上到行宫避暑若是召见他的话,他这跑来跑去也麻烦。
若是尔雅在郊外的农庄建好了,他夏季也能去住。
卫辞这么一说,尔雅便计划这京郊的农庄要设计的更精致些。
以后她们一家说不定每年都要过去住几个月的。
规划着在京郊建农庄时,尔雅偶尔也会去看看自己的“学区房”。
这套学区房还是她在京郊买的第一块地,如今建了各种大小不一的院子。
托皇家学院的福一点都不愁租,且周边设施配套齐全。
自从皇家学院建起来后,各大商户以及周边农户小摊贩闻风而来。
还有人跟尔雅一样,买了周围的地建房子租售。
如今曾经十分荒凉的郊区,因为皇家书院的设立已经变得十分繁华了。
尔雅抽出空过来逛逛,这片“学区房”什么都好,就是租户流动频繁。
每年都有学生毕业退租,前两天又有两家人退租。
不过有人退就有人来租,左右她也不缺租户。
尔雅在附近小摊上逛了会,买了几个新鲜的小玩具,打算带回去哄平平安安玩。
转头却在集市上遇到了熟人,此人正是当年她在青州结识的谢书蘅。
尔雅当初故意与她结识,也是因为她的公公受聘成为了皇家书院的夫子。
那时尔雅先跟谢书蘅交好,以后有了孙子说不定能走她的关系进皇家书院读书。
如今一转眼她已经真的有孙子了,就是不知谢书蘅怎么会出现在此?
她的夫君小封大人不是徽州任县令吗?难不成调回京城了?
尔雅满心疑惑,但面上却是扬起笑意,一脸惊喜的迎上前跟谢书蘅打招呼:
“谢夫人,真是好巧啊,居然能在这见到你,你什么时候来京的?”
谢书蘅也没想到今日竟能在这遇到昔日曾帮过她一把的宋夫人。
当初两人初相识她正身处落魄,宋夫人对她没有丝毫嫌弃。
反而十分欣赏她,还读过她在闺中所作的诗,后来是无条件帮了她一次。
谢书蘅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这些她一直记在心中,想着有一日能还上这份人情。
只是后来没过多久,公公受聘到皇家书院教书,走了关系把丈夫调入京中做官。
她也就随丈夫回到了京中,本以为没机会再见到宋夫人。
谁曾想会突然在此处重逢,谢书蘅顿时又惊又喜:
“宋夫人,真的是你,我来京有两年了,倒是你何时来的京城,我竟不知。”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有他乡遇故知,尔雅虽与谢书蘅仅一面之缘。
但谢书蘅对她一直十分感激,更因为尔雅对她诗词的赞赏,引她为知己。
如今能在这里遇到尔雅,谢书蘅自然是万分高兴的。
尔雅告诉谢书蘅她儿子如今已经升为刑部侍郎,她跟着儿子来京居住。
谢书蘅是后宅女子,加之这段时日日夜照顾丈夫,消息并不精通。
听到尔雅的儿子升官了,当即为她高兴。
两人找了个茶楼,在雅间叙旧。
谢书蘅对尔雅很有好感,所以对她也没什么隐瞒,向她说起这两年的经历。
当年尔雅向她引荐了沈夫人后,她倒也抓住机会跟沈夫人搭上了话。
为了让丈夫在官场上更进一步,她与丈夫几乎散尽家财给杨知府送了厚礼。
谁知那杨知府竟是个只收礼不办事的。
礼他收了,丈夫的官职却是动也没动一下。
后来丈夫不忿此事,却又拿杨知府无可奈何,竟生生气病了。
好在没过多久,公公受聘皇家书院任教授的消息传来。
听说了他们夫妻的事,公公四处奔走,将丈夫调进了京中任职。
如今谢书蘅的丈夫小封大人在顺天府任正六品大兴知县。
虽说依旧是知县,在京中的知县和地方的知青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首先级别就高一级,更不要说京官本就天然高地方官半级。
加上小封大人来京后,有亲爹的照应,也算混的如鱼得水。
如今封大人在皇家书院授课,这里王孙贵族的孩子不要太多。
谁能不给他这个老师点面子,看在封大人的面子上,也不会有人再为难小封大人。
尤其是温首辅倒台后,封家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谢书蘅也终于扬眉吐气,过了几天顺畅日子。
只是前段时日地龙翻身,她公婆受了点惊吓,所以她这个做儿媳妇的前来此处照应。
却没想到竟会在此遇到了尔雅,说起此事谢书蘅就高兴。
激动之下她抓住尔雅的手,兴奋道:
“宋姐姐,咱们真是有缘分,竟然还能在京中再聚。”
尔雅笑着点头,再过几年平平安安也要上学了。
谢书蘅这个关系她可要维护好,不然想读皇家书院都找不到门路。
尔雅也向谢书蘅说起这两年她的经历,得知她当祖母了,谢书蘅笑着向他道喜。
两人闲聊间,尔雅得知谢书蘅的公公封大人对目前的住处不满意。
封大人如今在皇家书院教书,自然要住在这附近才方便。
可因为皇家书院的建立,如今这附近的地皮房子都贵的很。
封家前几年遭受重创,如今自然是拿不出多少钱在此买房子的。
因此封大人老两口一直在此租房居住,但对目前租的房子封大人一直不是很满意。
谢书蘅此次来伺候公婆,也是要为两位老人重新租户宽敞的院子。
但看了好几处谢书蘅都不是很满意,尔雅听完谢书蘅发愁的事顿时心中一动。
她在此地就有宅院出租,反正她也想跟封家拉关系。
何不低价租一套宅院给封大人两口子,也让谢书蘅更念自己的情。
以后平平安安上学也更好开口求封家出力。
想到此尔雅当即对谢书蘅道:
“你这有什么好愁的,可是巧了,我在此地就有几套宅院在出租。
若是封大人不嫌弃,你们尽可去挑一套来住。”
尔雅此话一出谢书蘅十分意外,之前她对卫家也做过了解。
不是说卫家出身农家吗,怎么在这里还有宅院出租。
京中多少有人脉的大官都在此地弄不到房子呢。
谢书蘅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询问尔雅:
“宋姐姐,你在此地怎么会有房子出租?”
尔雅也没什么好瞒着谢书蘅的:
“这事说起来也是走运,当初皇家书院还没开始筹建,我就在这附近买了块林田。
原是想着改造成良田种些粮食,不曾想没过几天就听说此处要建书院。
我就把林田收拾收拾,建了几套宅院,走,我带你去看看。
你要是有喜欢的就挑一套给封大人住,可千万别跟我客气。”
谢书蘅哪好意思再占尔雅的便宜,当即便推拒起来。
尔雅一脸不高兴:
“左右这边的房子我也是要出租的,给谁住不是住,你跟我还客气什么。”
说完她就拉着谢书蘅去看房子,尔雅的房子距离此地很近,几步路就到了。
尔雅当初在此地建房子时就已经知道以后在此处租房子的人都是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
所以在建房子之初不仅用的都是考究的材料。
同时还特别注重环境布置,主打一个雅致清幽。
尔雅带着谢书蘅来到一间空下来的宅院。
这套小四合院青瓦覆顶,黛墙围合,宛如一方静谧的璞玉,藏于胡同深处。
推开朱漆木门,迎面是一座砖雕影壁。
精致的祥云纹与缠枝莲映衬的整套宅院更加雅致,也将院外喧嚣悄然隔绝。
绕过影壁是天井中央,老槐树枝桠横斜。
细碎的阳光透过密叶洒落,在青砖地面上织就浮动的金斑。
东厢窗前,一架紫藤垂落,串串花穗随风轻晃。
偶有花瓣坠入石臼形的鱼缸,惊起锦鲤摆尾。
西屋檐下悬着竹帘,竹影摇曳间,隐约可见屋内博古架上青瓷瓶中插着几枝粉花。
南墙根下,几盆兰草静立,叶片修长如剑,沾着清晨未散的露珠,与阶前青苔相映成趣。
廊下还有一石桌,忽有麻雀落于其上,叽叽喳喳几声,又扑棱棱飞向远处。
只余满院寂静,唯有风过檐角铜铃,叮咚声似从时光深处传来。
尔雅引着谢书蘅将院子看了一遍,谢书蘅没想到这套院子居然这么漂亮。
无论是环境还是空间大小,亦或地理位置都让她满意的不得了。
她公公是个文人,文人对于居住的地方最看重的不就是一个“雅”字吗。
这套小院闹中取静,再雅致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