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歌声声慢 > 第26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4)

青山王先听得让自己殿后,自然不高兴,而后思可以召回旧部,而且还可以统领天山郡王余部,并且大夏国王军也有一部分归他调遣,瞬间也来了兴致,毕竟西夏王军都出了兵马,自己的实力已然是在晋阳时的两倍。这下内心可就乐坏了。但是表面依然故作推迟状,“太后,臣一介莽夫,只能一人作战,领这么多人,恐怕首尾难顾呀!”

太后道“你莫要怕,你自己的一万余众(一万五千)自可游刃有余的驱使,天山郡王一万余众(一万八千)都是凶悍的西北大漠壮士,实力不容小觑,你与天山郡王交好,自然也可以运用得当。”太后迟疑片刻,又说道“一万王军由骁勇善战的步军参曹李昌吉及马军参曹呼延契率领,你可放心。这足有四万的兵马可让你对敌宋人毫无怯意。”

李秉藏听说王军也要出一万人给他指挥,十分的高兴,可是又听说这一万人是由李昌吉统领,瞬间就失去了兴致,你想这李昌吉能听李秉藏的吗?所以太后这王军一万人不过是来牵制李秉藏的,乃是督战之军,内心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

李秉藏重获兵权,虽有几分不顺,但总算自由,因为一路后撤,自己都皆是军中一闲人,自己所部和天山郡王部被王军所辖,自己无兵无权,正是苦闷的很,现在刚好又能领军,内心顿感自由之气。

这太后所派的李昌吉到底是为了牵制李秉藏的还是真的为守护西平府,这个只有太后自己知道。不过且看后面的形势,或可认为这样安排最为得当。因为既想保西平府,又不想西夏军全军覆没,只得留大部分(十二三万之众)拱卫兴庆府,以确保兴庆府之万一,西平府亦必须留下实力不容小觑的军队,毕竟宋军这十几万之众可不能轻视。

这第二日,梁太后便亲率王军十几万人返回兴庆府,留得李秉藏和李昌吉等人在西平府外围布防。只是这李秉藏和李昌吉自晋阳之后就十分的不合,不知道这次合作城防效果如何,真的让人拭目以待。

宋军果然是马不停蹄,刚刚获知梁太后的大军撤去,宋军的十几万人就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西平府的城门之外。虽然主帅吕惠卿(实际的主帅)已返汴京,但是有十几万之众,气势上正如山呼海啸,一点都没减。

两相对峙,显然这一次宋军在气势上远胜过西夏军。

西平府城门坐北朝南,宋军在南,城门在北,即在冬日,风干日燥,但却是烈日当空,宋军的金盔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可以亮瞎城楼上的衣甲不整的西夏军。这一次光线却照射着这一群西夏兵睁不开眼睛,果真是风水轮流转,此次天时却不利于西夏军。

然而宋军在城外驻扎,却不着急动手,似乎还在等待西夏人能再自行退去。然而西夏国据西久矣,若是真的不战而退出此城,真可谓是遁逃。想来宋军不急于动手,大概也是顾虑西夏会不惜重兵把守西平府,考虑城中会有埋伏,所以停滞。十吾年前宋军曾在此城损失四十万人,后世者称之为“灵州之战”,多少惨烈情形还历历在目,军中不乏有曾经的老者,对那一场近乎全军覆没的战事还记忆犹新。

宋军中军帐争论也可谓是激烈。

章楶对众人道“诸位,我与这西夏国军接触久矣,虽然其不善利用天时地利,但是这已经到了西夏的家门口了,恐怕西夏人也不至于蠢到将城池拱手相让,否则兴庆府必危矣!”

种师极对曰“老将军的意思是城内有埋伏?”

章楶应声点了点头。

种师极说道“可是据探子来报,这西夏太后已经率领大军离开此城,直奔兴庆府遁去,城中约莫只剩下四万余人,吾等何不乘机收复此城,以雪十五年前之耻。”

章楶道“西夏大军虽然离开,但是那未必不是计,吾等在晋阳城设伏,也是想方设法让西夏人知道城中兵力匮乏。这西夏人若是故我计而重施,恐怕我宋大军损失未必会比四万人少。大宋男儿且请疼惜!”

种师极说“十五年来吾等第一次打到了灵州(宋谓之灵州,西夏曰西平府),若是能将西夏人赶出灵州,拒于长城之外,吾等可算是建了不世之功。”

章楶道“谈何容易,十五年前,宋军以四十万之众,尚不能敌,此次吾等只有区区十数万之众,西夏人向来都有以一敌三的说法。莫要慌张,且请等待。”

种师极依然不肯罢休“老将军,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啊,失之恐怕再难相遇,若是将军不允,那我个自率两万轻骑,夜袭灵州城,杀他个措手不及。”

章楶阻道“将军莫要性急,这西夏人不比辽国人,你且知辽国人善用大战方略,与我宋人相似,都皆是集中对敌。而这西夏人却可单人作战,若是强烈攻城,即便入得城内,也可为西夏人所阻,街巷道路,吾皆不熟,难免会有暗箭和长刀。至于夜袭,”章楶冷笑起来“你故知夜袭可以大胜,你且知夜袭也可以大败哉?兵书所言,夜袭为胜者战有几何,却无言夜袭为败者之战?盖因败者之战不入兵书典籍,你且未知矣!”

种师极曰“夜袭之战,多与火攻有关,而今正是天干物燥之时节,或可大胜。”

章楶道“若是能火攻,自然好,可是这西北黄沙之地,不见星点枝叶,木材,难比那幽云之地丰茂。民之所居都是黄沙垒起的高墙,亦或者凿壁而居,可燃者有限啊。若是真的夜袭,则敌在暗,我在明,恐怕四万人足以消靡我数十万之众,不可!还是以势吓之,让其自行退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可为大智慧也。”

宗泽说道“将军,这灵州城已经是西夏人的最后屏障,再退就是长城了,要他们自行退去恐怕没那么容易,不如就此了结,果断出击。”

章楶道“年轻人还是气盛,且听老夫言,攻城者,皆以二才能敌一,若是徒耗宋军八万人,这灵州城要打下来又有何用。这西夏人虽然自比中原人士,但是骨子里还是逐草放牧的野人,对城防要塞等没有那么多的信仰,且信我,不出数日城中自然有变。”

宗泽道“那我且派探子再入城查看。”

宋军大帐竟皆如此,各人意见虽然不同,但还都皆听章楶老将军的。

西夏设在西平府内的中军大营却也没想象的那么消停,李秉臧和李昌吉向来不睦,虽然李昌吉曾在晋阳救过李秉臧,不过是本分行事,李秉臧并无半分感激之意,反倒因为李昌吉常同太后谋议,倍让李秉臧讨厌。

李昌吉问道“青山王可有应敌之策,这城外的宋军可是数倍于我等呀!”李昌吉表面还是很客气的。

李秉臧却毫无避讳的粗言秽语“那姓梁的早把大军带走了,却留我等在这里受死,这女人真是恶毒之至呀!”

李昌吉辩解道“太后此举乃是为大夏国保存实力,不至于全军覆没呀!”

李秉臧没好气的说,“保存实力,我看是贪生怕死吧!她自己却先溜了。”

李昌吉还未说话,旁边的呼延契却跳出来骂道“想我西夏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没有贪生怕死之徒,可是青山王自己却曾在晋阳城中山呼‘救命’,这吾等和李将军都看在眼里,西夏军士人人皆知,所以将军莫要苦笑别人,先得管好自己矣!”

李秉臧又骂道“好你个呼延契,你这等小将,若是明日死了,保准连个收尸的都没有,还敢嘲笑我,我乃皇族亲王。要你小命岂不是片刻之事。”李秉臧说完就欲拔刀。

李昌吉无奈的道“将军莫要生气,你都说了这个是小将,何必与他一般见识,失了你的体面,就算我约束部下不力好了,且请青山王息怒呀!”

李秉臧恶狠狠“哼”了一声,而后收刀,扬长而去,消失在中军大帐之外的夜空中。

李昌吉对呼延契说道“十几万的宋军就在城外,吾等却在这里争辩,何苦啊?”

呼延契愧疚道“将军请息怒,属下知错了。”

李昌吉安慰道“我不是怪你,只是青山王欺人太甚惯了,吾等很是伤神,若其非是皇族,又是先皇之弟,太后早就砍了他,太后不恋姑嫂之情,也得念及他与先皇的兄弟之情,毕竟兴庆府中还有诸多皇族子弟,一旦对青山王动手,必得罪于其他。”

呼延契道“哎,中军帐中,本应该是商议军务之地,今日却成抠搜斗角之所,实在让人叹息!”

李昌吉叹道“此夜却不宁静啊,我恐怕会有大事发生。”

呼延契惊道“你说宋军会偷袭?”

李昌吉道“非也,我看未必,宋军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夜袭恐不能全胜,必然不会来袭。”

呼延契又急问道“那将军的意思是?”

李昌吉叹息道“吾恐此夜之事,多半是和青山王有关,吾等必然无法阻之,只能静静等候,且待明日天明,且看分晓。”

呼延契无言,便拱手退去。

第二天清晨,天尚未完全明了,只见呼延契急入帐催醒并未怎么合眼的李昌吉,呼延契急的都快说不出话来。

李昌吉急问道“宋军攻城了?”

呼延契舒缓了一口气答道“一早起来,青山王和他的部众不知去向,顺道还带走了天山郡王部,足有三万余人,现在守城只有我王军一万人。”

李昌吉叹了一口气道“可有探知青山王去向?”

呼延契答道“只知道他并未向兴庆府方向。”

李昌吉道“这青山王不声不响的就能把军队带走,恐怕是早有预谋啊。真是气死我了。”

呼延契悔恨道“早知道如此,太后就不应该将他的部众还给他,现在这好几万人平白的分走大夏国守军的实力。”

李昌吉道“现在最为紧要的是如何抵御宋军,虽然人数上我军大半已经失去,但是宋军今日未必能得知,就算得知,宋军来攻,也不会这么快。”

呼延契哀叹道“以我们这一万人想要抵挡住宋军,恐怕比登天还难。将军,吾等不能白白丧生这一万多条性命呀,西夏人丁本来就少,在晋阳已经失去四五万,不可再失去了啊!”呼延契的意思大概是想建议撤兵,但是又不好直说。

李昌吉急道“且传我领,命城楼上的士兵不可懈怠,将城下士兵多往城楼上走动,以迷惑宋军。其二迅速集结城内甲士,及到夜间,所有人皆退出长城,以保全甲士。”

呼延契假意惊道“将军,这西平府不守了吗?太后可否会怪罪吾等。”呼延契故作此疑问,大概是对撤军的一种惋惜吧!

李昌吉道“现今这一万人留下来守城也是凶多吉少,不如少殒性命。弃城保卒,再图后来”

呼延契道“若是此后宋军以长城为屏障,大夏国再想入主中原,恐怕难上加难也。”

李昌吉道“人之不存,何以谈入主中原,快去传令。”

呼延契拜首而去。

李昌吉内心极其气氛,虽然他对青山王李秉藏的行为,早有预料,但是却不曾想他能将青山王部及天山郡王部众这么多将士一并说服随他而去。这青山王部随他去矣倒还好说,可是没想到现在群龙无首的天山郡王部也能唯他命是从,实在让人感叹!不过这也难怪,太后对青山郡王部多有不公,这天山郡王部投了李秉藏也是正常的。

却说这青山王到底所去为何?能猜测其去向倒也不难,首先,青山王与太后不睦,北出长城应该不是其意愿;其二,城之东南方向是数十万的宋军,谅青山王有十八个胆子也不敢率三万余人与十几万的宋军叫阵,所以向东或向南都有强敌阻,唯一的可能就是向西偏南,对,那边就是宋朝的熙河路方向。

李秉藏向来对梁氏所掌控的西夏极为不满,此次分兵,即是分家,从此西夏成二制,李秉藏不在受王军辖,此去西南必是想在洮州府附近自建根据地,或与西夏,宋等分庭抗礼,自由对这个西夏王族之人是多么重要。

话说这章淳和晏秋在晋阳与大军分道扬镳之后,率领两万人西行,所到之处皆势如破竹,并未遇到西夏军队强有力的抵抗,毕竟西夏军队都去了晋阳,夏国侵宋的目的就是要直逼汴梁,所以章淳和晏秋就相对顺利,他们遇到的皆是一些散兵游勇,或是遇到西夏国遗留的伤兵残兵所组成土匪强盗,并无十分的阻力,到达洮州府后会同当地宋军组织城防,目前洮州府中有宋军数万人把守,这李秉藏正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也是害怕攻伐其他地方会被宋军团灭,于是就拉这三万人去抢宋军兵力非常薄弱熙河路,不过那些,后面再说,且再说一下西平府(宋谓之灵州)。

李昌吉不愧是西夏有勇有谋的战将,果真是料事如神,其让西平府城楼之上人头攒动,让宋人不觉得城内有异动。只是李秉藏的三万大军向西南行去,西平府内人烟稀少,宋军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变动久不察觉,不过就是时间罢了,再说宋军的探子其时已经遍布西平府全城,若有动向,定会回报,察觉城内异动只在旦夕之间罢了。

就在这旦夕之间,表面上还如往常那么安然,一来宋军没打算誓死攻城,因为以死力敌,向来不是明智之举,二来以一日时光短暂,即便察觉,也未必能迅速调动三军攻城。

这一日入夜时分,果然有探子来报,“将军,灵州城内防务空虚,有三万人不知去向,另有一万人正伺机逃出长城。”

宋军的中军大营一片哗然“果然应老将军之言,这夏军不日便有异动”狄少云拱手拜服道。

宗泽道“那可乘此时机,尽速击之,以免敌军全然逃脱。”

章楶道“万万不可,所报西夏军有三万人不知去向,恐是埋伏呀!三万人凭空消失,确是有点蹊跷啊!”

众人正在议论之时,忽然又有西线边防人员来报“将军,西线有人发现西夏人一部有数万人向西南逃窜,行事颇急。”

章楶疑惑道“西南方向?这不像是抄我军后路的去向。”

种师极曰“西南方向乃是陕北道去路,西夏人必然料定陕北道防力空虚,欲避我之锋芒,另取他地。莫慌,陕北道章淳及晏秋领数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横扫西夏残军,目今势头正盛,区区三万人,奈何不了他们。”

章楶笑道“此一路西夏军不足为虑,待我们攻取灵州城再率军南下,与章淳相互夹击,必可大败这一伙贼兵。不过也先修书于章淳,让他早作打算。”

章楶随即修书数封(未免书信中途散失,故为多封)交于信使,叮嘱务必送到。

而后章楶又道“诸将,目今灵州城已然毫无防守,以一万人之力,怎可奈何我等大军,此一良机真是百年未遇。全军即刻出击。”

于是宋军乘着夜色浩浩荡荡的来到灵州城下,黑暗中大家以为这一万人会戒备森严,或者至少应该是负隅顽抗,然而近来一看城楼上却空无一人,城楼下虽然大门紧闭,但是攻城兵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的扣开了大门。宋军先是小心翼翼的入得城中,但是并无任何抵抗,大军随后跟上。本以为这灵州城会像宋军在晋阳城那样有埋伏,可谁知及至半城也未见半点西夏兵,俨然是一座空城,众人遂觉得奇怪,难道西夏人真的逃之夭夭了。诸多将领皆是疑惑不解。不仅是西夏兵不见人影,连城中的百姓也没有几个。还未及是夜子时,宋朝大军即已贯穿全城,直抵长城脚下,方才望见长城外侧有火光。

众人见得火光,急忙去报告章楶,宗泽,种师极等将军。

章楶甚是不解道“长城之外有火光,想必敌营已经移至长城之外,这一仗打得真是太容易,不费吹灰之力,这长城以内之地,数百年来大宋也是第一次到此啊!”

种师极说“将军,吾等不如即刻动身,直杀长城之外的敌军,大军行进这四五十里,却未遇什么战事,将士们都觉得不痛快呀!”

宗泽亦来叫道“请容我带三千甲兵,杀将去来。”

若是高骠在场,也肯定安奈不住自己的性子。

章楶急劝阻道“不可,既然敌军能想都不想就退到长城之外,想必长城之外定是做好了准备,吾等去之,无异于羊入虎口。”

宗泽道“眼下这光景谁是羊,谁是虎还说不定,老将军啊,对方只剩下一万人,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可以尽数歼之,以慰我大宋之士气。”

章楶说道“吾也想乘这一绝佳的时机,扩大战果,可是退一步说,这长城之外的地方我大宋兵马已是百年未至,难以知晓,还是听我将令,先止步于此,且待明日再作打算。”

宗泽有点不愉快的道“章将军,你怎么如晋阳之内的吕公啊!畏首畏尾的。今夜星辰正好,匹马杀敌,可获全胜,必然会青史留名!”

正说之间,有人来报,狄少云率数百骑,私出北门。

章楶急道“速去拦住狄少云,”又转而对众人道,“晋阳之外,皆是宋土,失之对不起官家和天下臣民,故而老夫愿意舍命求之,可是这长城之外已经数百年都是夏国之地,吾等去之,必如入室潜盗之辈,老夫行军打仗数十年,如何不想青史留名,但是青史留名只是将军一人,前人有曰‘一将功成万骨枯’,若是用数万将士的性命换我一人的青史留名,我宁愿先成枯骨以敬天下。你可知晋阳之内宋军以一万人伤亡换取西夏四万人伤亡是多不易,今若出长城,敌可扣杀我军不止四万,胡虏强悍,天下共知,且不可太冒险之。”

宗泽遂无言,唉声叹气率少量兵马追狄少云而去。

种师极望着宗泽去向而对章楶道“年轻人,有如此雄心,大宋将来社稷有望矣!”

章楶叹道“是老夫靡废也,不敢轻易出兵,或早该退位让贤了,宗泽狄少云之辈确实英勇,可成就万世功业。此役之后,我必向朝廷请辞,老朽枯命不久,恐不长存,当退位让贤了。”

种师极安慰道“将军老而靡坚,作战更是深思熟虑,正是吾等晚辈虚心求教之源,何必自顾嫌隙。”

章楶长叹一声,良久不说一句话,毕竟是久经杀阵的将军,举事沉稳却不张扬,也或者感慨时光之不复,再没有像年轻人那般的凛然壮志。

片刻之后,章楶命道“就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且待天明。”

众人遂去,宋之大军就这样止步于长城之下。

半个时辰之后,宗泽才追上狄少云,急喊道“狄将军请慢,有军令到!”

狄少云勒马而拱手道“宗将军,有何军令快说,勿耽误我追击敌军!”

宗泽急道“奉章楶老将军之命,尔等速回大营,不可轻出长城!”

狄少云口中恨恨的骂道“章楶这厮老糊涂了,这么难得的好机会。”

宗泽道“将在外,还请将军依军令行事。”

于是狄少云极不情愿的随宗泽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