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一日,众人和刘姥姥各处玩过,玩得尽了些,便去湖边的小亭里纳凉。
府里的人将酒冰在窖里,此时拿出来,喝着倒是爽口,众人吃酒喝茶时,贾母令人拿了骨牌出来,要行酒令。
行酒令时,众人说过,到岱玉了。
岱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一句正出自《牡丹亭》。
宝钗听了,回头看他。
等对了一轮,又到岱玉,他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这一句出自《西厢记》。
《牡丹亭》《西厢记》都是禁书。
宝钗不由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阿霜常与岱玉凑在一处,两人最爱读这些杂书,此时岱玉没觉察出什么异常,阿霜也是,她只乐呵呵地继续对。
又玩了两日,刘姥姥告辞,说家里庄稼还需照应,她来时,装了两口袋瓜果,如今要走,贾母便令人在她原来的两只口袋里,一只装了两斗御田粳米,另一只装了园子里的果子和各样干果子。
又附上百两银子,几件袄子,和一匣子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保命丹也有,每一样都用一张方子包着。
……
刘姥姥走后不久,便彻底入了秋,也不知是受了寒还是怎的,岱玉病了,太医来也不管用,好了又病了,断断续续的,让人忧心。
阿霜不由想起林弟弟幼时有神仙来让他出家的事,妙玉也是如此,她去看了妙玉,他身体康健,与岱玉大不相同。
莫非是出了家的缘故。
她平日里是不信这些神啊鬼啊的,可为了林弟弟,她也信了。
贾府里有自家的寺庙,何不让岱玉搬进去,也带发修行?
她将这话说与贾母和岱玉听,贾母只说她是个小孩子,有些事不懂,而岱玉含着泪,默默不语。
总之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
怕岱玉病中多思,阿霜忙完了自己的事,常去探望,她虽不是大夫,可陪他说说话也好,林弟弟虽冷清惯了,其实他最怕寂寞了。
一日阿霜刚走,宝钗后脚就来了,他入了房,眉目间敛了威严,对着林岱玉说,“好弟弟,你跪下,我要审你。”
岱玉起身,勉强笑道,“你审我做什么?”
宝钗冷笑,“好个世家公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你那日满嘴说的是什么?”
岱玉摇摇头,疑惑不解。
“那日行酒令你对的是什么?”
他这一提,岱玉猛然想起,莫不是那西厢记牡丹亭,他小脸一白。
见他如此,宝钗反而笑了,“你当我是谁,这些西厢琵琶元人百种我也看的,只是后来大人不许再看,才丢开了。”
“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况且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听去了,传出府去,损了名声,将来你的婚事怎么办?”
宝钗又敲又打,恩威并施,这正是平日里用来管家的手段。
宝钗这话,不像哥哥弟弟间会说的,倒像是师长对别人说的,若是别人听了这话就该恼他了,可岱玉是谁,他是最能体谅别人的。
岱玉心想,宝钗素日里待人极好,然而他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他有些坏心。
然而宝钗今日对他说看那些杂书不好,又劝他那些好话,让他注意自己的名声,岱玉心中一时有些感激。
往日是他错了,看轻了薛大哥哥,竟误到如今。
他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姐妹兄弟,长到十几岁,竟没一个人像宝钗这样教导他的。
“好哥哥,多谢你。”
“怨不得湘云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还不受用,今日我亲自见过,才知道了。”
宝钗含笑看他,“你年纪小,我看着跟亲弟弟似的,不禁多说了几句,你别恼我就好了。”
自此以后,宝钗常来潇湘馆,连去怡红院都少了,有时与阿霜撞在一起,两人便一块陪岱玉,三人待在一起,倒也有些自得其乐。
只不过岱玉卧在榻上,有时看见两人一块在自己床前,不禁有些失神。
他是感激宝钗的,可是为何又觉得心里头有些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