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官营制度最早是由春秋时期的管仲最先创立,管仲是重要的法家人物,效忠齐国,在夺嫡之中效忠公子纠,后来公子小白即位,经过鲍叔牙的推荐,管仲得到公子小白的重用,被任命为相,实施改革。
为了使齐国在战后尽快恢复富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改革,许多都堪称后世之典范。
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安定人民守法都和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为了发展经济,他在土地税收进行改革,把田按照肥力贫瘠肥沃分为几等,征收不同的税,使征税趋于合理,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设盐铁官营,把盐与铁的买卖收归国家所有,流通与买卖都要经过国家之手。
人离不开盐,开展农业也离不开铁,把这两个抓紧,就可谓抓住了全民的经济命脉。
后来经过商鞅、汉武帝等人在盐铁官营制度上再动手笔,就有了盐官和铁官等专门负责管理的官员。
盐铁官营好处很多,可并非没有弊端,此政策虽然能够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但也容易导致商品价格虚高,官僚机构膨胀,过度的垄断也会导致社会失去活力,加剧农民负担。
就如同之前在镇安府遇到的用盐危机,就是因为官府权力过大而导致的盐价混乱。
人离不开的盐成了平民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反倒是官员和商人从中得利,其最终的结果转嫁到朝廷身上,朝廷得不到税收,百姓买不起盐,民心一乱,政局也就乱了。
可不要小看盐的重要性,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背后,就有盐的身影。
所以这道策论看似简单,想要讲明白盐与铁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怎么才能减少弊端增加税收,那可就难了。
秦扶清双手向心,陷入思考,他把这道策论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明盐铁官营历代以来存在的合理性,第二部分,要讲明盐铁官营带来的弊端,发展那么久,再好的政策都会变得冗杂,总要由后人再来改革改革,才能让好政策焕发新机,第三部分,提出除盐铁官营以外能增加国库收入的操作。
这三条之中,尤其是最后一条,应该才是景帝想看到的重中之重吧。
秦扶清沉吟片刻,提笔写下:
臣闻盐铁之利,国之血脉;政之得失,民之休戚。自古圣王立政,必权轻重以养天下。今陛下垂询盐铁之政,臣请溯其源流、析其利害,而陈当今利国便民之策。
……
考场正中央燃着的香一节一节往下赶,太阳升到最高时,有考生停笔开始吃饭,吃完饭继续写,不知是不是第二场考试太难了些,考场上的气氛明显比昨日要躁动一些。
今年春闱全国参考共三千九百六十七人,刘昂自不可能一个人监考全部,把考生按照州府划分,分散在不同的考场之中,每个考场都有两到三个考官监考,还有许多小吏巡检。
刘昂流动监察,第一场考试时,他在北方几个州府的考场监考,下场走动时,见北方考生的精神劲头都很不错,有些青州学府的考生,他也认得,是今年春闱公认的佼佼者。
刘昂虽私下里不与考生们来往,该知道的消息可没少打听。
转到地字号考场时,考场上的氛围就不如天字号了,很明显这些题对考生来说有点难。
虽然都是寒窗苦读十来年,几十年的也有,可州府与州府的考生,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刘昂猜想,今年的榜首应该又是北方士人。
再这样下去,只怕朝中没了皇子党之分,又会出现南北之分,还有乡党之分了。
刘昂背着手在场中走动,眼看着太阳逐渐西移,他走到了地字号最靠边的号场。
“……”从号舍顶可以看见太阳,地面上还有铺就的青砖和木板,积水干涸,淤泥却被青砖压出形状,看得刘昂眉头直跳,只招招手,本场的监考官立马过来,小心翼翼:“大人有何事?”
“这号舍怎会如此?没人修缮么?”
监考官缩了缩脖子:“户部拨款不够,时间也来不及,就……”
“胡闹!胡说八道!户部拨款怎么会不够?三万两不够把号场都检查翻修一遍?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若是这几日再下雨呢,你让考生怎么办?干脆弃考吗?”
刘昂大怒,这简直是拿考生的前途开玩笑。
监考官擦着额头的虚汗,声音也发虚道:“下官问过礼部,接下来几日无雨,所以才想着再等等……”
“谁告诉你无雨的?观星台吗?陛下都不相信观星台!”
哪怕刘昂压低了声音,他和监考官说话的动静依旧吸引不少注意。
怕影响考生答题,刘昂暂时压住怒火,“跟我来,本官倒要听一听户部的拨款用到哪里去了。”
刘昂的出现引起一些骚动,考生们无心答题,好奇地探头偷看。
“肃静!肃静!”
再大的喧哗也没能惊扰秦扶清,他进入玄妙的心流状态,忽视了时间和空间,整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无法自拔。
发展经济的法子实在太多了,后室那些案例,他随便想起几条,抽丝剥茧找出其背后的原理和道理,再结合北明的实际状况,都能极大地提升经济。
实事求是很重要。
后世没有盐铁官营了,那能说明现在的北明能够不实施盐铁官营吗?
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当下的生产力,逐步提升。
秦扶清也顾不得吃饭,等他把写好的回答重新誊抄到答卷上,天色已晚,揉揉酸涩的眼睛,秦扶清收好毛笔,静待笔墨干涸。
他轻轻活动手腕,再次检查有无错字别字,字体是否美观,确认无误后,收卷上交,这时他才发觉自己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整个人都有些发虚了。
素琴给他准备的干粮已经尽可能好,可凉东西根本没法和热饭菜相提并论,喝着凉水吃完饭,秦扶清只觉得大脑昏昏沉沉,裹着衣服没过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三天,秦扶清已经答完所有的题,就等着交卷出场走人了。
这两天白天日头越发的大,晒在头顶暖洋洋,还挺舒服,让人昏昏欲睡。
考完试一定要带素琴去露营,只要不天塌,一定去。
熬到中午锣鼓声响,秦扶清交卷离场,因为地字号号场失修,不少考生都住在破号舍之中,两场考试下来,有好几个士人承受不住寒冷,感染风寒,因病退场。
刘昂得知此事后大怒,连夜盘算户部拨的钱都用到哪里了。
三万两可不是个小数,别说修区区几十间号舍,就是把全部号舍都翻修一遍,也是够的。
不查还好,一查刘昂更加恼火。
三万两,足足有两万九千两都用来监考官身上,今年监考的足有一百多位官员,吃喝住行全都用好的,夜里烧的炭都是银丝炭,吃的也是山珍海味,知道他们是来监考,不知道的还以为来这里享福呢。
刘昂都给看笑了,直接让人把碳和吃的都给换了,负责拨款的官员直接罚俸禄三个月。
并且要求在第三场考试之前,把失修的号舍都给修好。
怕下面的人只会嘴上应承,刘昂在地字号考场多待了一段时间。
考卷一收上来,就要密封送到阅卷官那里批阅。
刘昂也是阅卷官之一,当天下午,他与其他十几位阅卷官坐在房中,等着考卷送来。
送来的考卷首先要经过朱笔誊抄,最大可能地降低舞弊。
素琴照旧在考场外等着,把秦扶清接上马车,第一时间问他身上的新衣暖不暖和。
“暖和,这几日我都没烧炭,根本用不上。”
“贫嘴,炭该烧就烧,夜间暖和些睡的更好。”
不知是不是心理原因,素琴总觉得今日的秦扶清要比之前精神好很多,肯定是她缝的新衣起作用了。
回去后沐浴更衣吃饭,秦扶清并不累,精神大好,他画了一副图,叫来秦行,让他去找城里最好的工匠,尽快赶制出他要的露营帐篷出来。
弄好这些,秦扶清又找了本闲书,坐在院内晒着太阳,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姚子圣愁眉苦脸地出了考场,回来洗澡吃饭睡觉,睡醒又跟着秦扶清一同去考场,去时愁眉苦脸,却又不敢对秦扶清提起考试,毕竟还有最后一场。
入夜,秦扶清再次进入号场,这回再熬上三天两夜,他也就彻底解放了。
这回一来到号舍,秦扶清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破号舍竟然翻修了,青墙瓦顶,下面他自己铺的砖头和木板被撤走,铺的青砖板面格外平整。
发生了甚么?
秦扶清暗自称奇,压根没想到号舍会被中途翻修,接下来几天应该还是晴天,翻修倒也没什么,就是看不着浪漫星空了。
没把此事放在心上,秦扶清安然入座,等着接下来的考试。
会试第三场考的是诗题,秦扶清作诗的本事只能说一般,就算考中状元,他的诗歌也没法名留青史。
没办法,作诗是需要天赋的,妙笔偶得之。
不过多年应试培养出来的能力,让秦扶清在第三场考试不至于说做不出来诗,再加上他的审美能力,做出来的诗不至于说是一篇狗屎,中规中矩就足够了。
尽管如此,秦扶清还是用了足足两天时间,才精雕细琢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诗歌,应付考试应该够了吧?
有些时间段虽然难熬,但再难熬,时间也会一分一秒地流逝,且一去不复返。
锣鼓声敲响,秦扶清心头一松,彻底结束了,如果这次考中,往后的日子里他再也不用体验这种加长版乞丐式高考了。
走出考场,秦扶清眯着眼仰头看阳光洒落身上,突然想到前世某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阳光洒肩头,宛若自由人。
此时此刻,他只感觉自己浑身瘙痒,只想赶紧回去洗澡,为明天出去游玩做准备,至于考试结果?
去他的吧。
“恭喜姑爷贺喜姑爷!”
一见到秦扶清,素阿福恭喜的话就出来了,好像秦扶清高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秦扶清打趣他道:“阿福叔,你怎知我就考上了,若是没中,那可怎么办呐?”
素阿福和秦扶清相处一段时间,知道这位姑爷性格随和,最是爱开玩笑,他赶忙呸道:“百无禁忌百无禁忌!这话可不敢乱说,姑爷一定能中的,小姐说是不是啊?”
都知道秦扶清中榜后要迎娶他家小姐,多少人都知道的事情,可千万不能出岔子啊。
素琴心中也有些紧张,她虽然相信秦扶清,可也知道科举乃是万里挑一,万一……
没有万一。
秦扶清伸个懒腰,一副轻松模样,上马车后催促快些回去,“先洗个澡再睡吧。”
素琴没有多问,秦扶清靠在她膝盖上,享受着佳人轻揉太阳穴,昏昏欲睡中询问:“琴儿,郊外有没有适合游玩的地方?最好人少一些,就只有咱们两个,景色好些……”
素琴歪着头,“要去玩吗?”
“嗯,在里面待的像坐牢一样。”
“那明日我们就去郊外的庄子吧,我娘留给我的,你还没去过呢。”
二人如此商讨一番,回去之后秦扶清梳洗一番,人稍微恢复精神,他让秦行花大价钱订制的帐篷也已经做好了,好大一顶,拿着有些太过笨重,不过展开后效果极好。
姚子圣也考完回来了,当天晚上只顾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就要去找秦扶清,结果却扑了一个空。
秦扶清当真没带多余的人,一辆马车,一个丫鬟,再带上秦行,他则骑马出行,赶往城外的庄子。
素琴在城外的庄子是她娘亲的嫁妆,后来留给素琴,将来也是要做她的嫁妆。
往年素琴跟着素之问在外,庄子也没怎么打理,只有几个忠心的老仆在庄子里看管着。
素琴和秦扶清的到来,给这座沉寂已久的庄子带来不少的人气,这里近山靠水,附近有村庄,闲来无事坐在藤椅上垂钓,阳光照的人昏昏欲睡,这就是秦扶清想要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