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辽国公 > 第422章 难处很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首批辽东学子,纷纷奔赴基层,悉心宣讲新政细节。

他们不辞辛劳,深入乡里坊间,将新政之妙处,细致说与民众知晓。

山东百姓近年来,每每听闻辽东百姓因新政而生活富足,心中本就歆羡不已。

加之此前辽东学子四处奔走,宣传新政细节,其中关于土地改革之事,百姓亦有了一定认知。

所以,当陈园推行土地改革之际,并未遭遇太大阻碍。

百姓们深知,此次改革或能如辽东那般,为自家带来更好生活。

故而,对改革多持配合态度,改革进程得以稳步推进,各地百姓井然有序地参与其中,皆盼望着新政能早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新的转机。

未几,民间兴起打油诗,以颂皇帝与新政之德。

诗曰:“洪武圣明如暖阳,新政惠风遍城乡。土地重分民欢畅,辽东经验绽光芒。往昔苦困皆消散,今朝富足笑声扬。天子圣心为黎庶,山河焕彩国运昌。”

此诗不胫而走,于街巷闾里间口口相传,百姓以质朴言语,表对皇帝新政之赞颂,足见新政深得民心,山东大地气象焕然一新。

朱元璋自锦衣卫处闻此消息,龙颜大悦。

想那朝臣夸赞,多有逢迎之意。

而此番民间打油诗,乃百姓真情流露,质朴无华,却满含对他与新政之赞誉,较之朝臣溜须拍马,实令他舒畅许多,心中更觉新政推行得法,不负对百姓之期许。

土地改革既行,重新丈量土地、摊丁入亩便为紧要之事。

于这一过程中,诸多隐户无所遁形,被一一寻出。

原来,往昔一些地主士绅为谋私利,隐匿人口,逃避赋税。

如今真相大白,陈园秉持公正,绝不姑息。

对涉事地主士绅,依新政严处。

罚其缴纳重金,如此一来,这些地主士绅赔出许多家财。

此举措,一则充实了府库,二则彰显新政威严,更让土地改革得以更加公平、顺畅地推行,山东之地,愈发朝着新政规划之方向稳步迈进。

时有士绅豪族妄图以花言巧语欺骗忽悠百姓,扰乱新政推行。

然山东百姓经新政洗礼,已然精明。遇此等情形,鲜少有人上当。

众人多会前往当地政策宣传员处,打听事情真伪。

如此一来,士绅豪族之诡计难以得逞,他们见状,心中恼恨不已,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暗自咬牙切齿,眼睁睁看着新政在百姓支持下顺利推进。

亦有部分士绅豪族,效仿当初辽东士绅豪族之法,主动配合官府行事。

他们审时度势,将产业重心转至商业之上。

此辈深知,新政推行,形势已变,唯有顺应潮流,另谋出路,方能保家族长久兴旺。

是以积极投身商海,或开办商铺,或经营作坊。

既有辽东之例可循,聪慧之人已然择取正途。

他们仿辽东士绅豪族所为,顺应新政,投身商业,于变革之际觅得发展之机。

纵此刻权柄有所旁落,然只要耐心等待时机,亦未必全然没有重获机遇之可能。

此些士绅豪族,心内暗忖,暂且蛰伏,以待风云变幻。

新粮种子皆由辽东供应,诸如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种子,一应俱全。

且有专门之农业专家,亲赴基层,悉心传授种植技巧。

专家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为百姓示范讲解,使百姓得悉种植之法,以期新粮作物能繁茂生长。

辽东学子于此番变革中,得展自身所长。

他们深入基层,于实践里积累诸多经验,同时亦谋得一份工作,可谓一举两得,自身价值得以彰显。

初时,山东百姓见那辽东来的读书人,下地劳作竟丝毫不输他们这些久耕之老农,心中多少存些难以置信之意。

皆叹未曾想读书之人,亦能如此精通农事。

未几,竟有热心百姓,瞧着这些辽东学子勤奋能干又和气,便起了给他们说媒之意。

一时间,这说媒之事在乡间传得火热,诸多百姓为自家闺女或亲戚家适龄女子牵线搭桥。

面对这般热情,辽东学子们顿时不知所措,脸上升起红晕,不知如何回应才好。

有的学子虽满心感激,却因初来乍到,事业未稳,不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意;有的学子则羞涩腼腆,被问及时,结结巴巴,窘态百出。

但他们心里也明白,这是百姓对他们的认可与喜爱,只是这说媒的热情,着实让他们一时难以招架。

虽说土地改革推进顺遂,然教育改革之路,却显艰难。

辽东所行学制,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

现今辽东富庶,官府财力充盈,于教育之资金扶持,游刃有余。

然山东之地,相较之下,财力稍逊,对此颇感力有未逮。

于地主士绅而言,子弟读书一事,并非难事。然于普通百姓家,却着实艰难。

新政初行,百姓家中尚未实现家家有余粮,供孩子读书便更无从谈起。

纵百姓有心让子女读书,无奈囊中羞涩,实无此财力。

尤是女子,山东此地受孔家势力把控,女子能读书者寥寥无几。

此等观念根深蒂固,一时之间,着实难以扭转。

此诚为教育改革之一大难关,重男轻女之观念积习已久,欲破除此等陈规,可谓任重而道远。

纵有辽东为范例在前,然欲扭转此等观念,实则困难重重。

无奈之下,陈园只得令辽东学子以潜移默化之法,影响当地百姓。

虽难以尽如人意,然能有几分收获便是几分,总归聊胜于无。

陈园遂修书致常孤雏问询良策,常孤雏回书,言须劝导与强制二者并行,双管齐下。

劝导之法,意在以理服人,徐徐开化百姓心智。

通过辽东学子耐心讲解,晓以读书之益,能让百姓从心底理解教育之重要,尤其是女子受教育之必要,此乃从根本上扭转观念之道。

使百姓明白,不论男女,读书皆可启智慧、增见闻,于个人、家庭乃至地方之长远发展皆大有裨益。

而强制之策,则为形势所需。

山东重男轻女观念久矣,仅靠劝导恐难速见成效。

以政令强制推行,规定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与义务,可打破顽固积习。

对阻碍女子读书之家,施以相应惩处,以彰显新政决心。

如此,双管齐下,劝导可化百姓内心抵触,强制能立竿见影纠正行为,二者相辅相成,方有望突破教育改革之困境,让山东教育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