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璃,你可算来了!”

张教授快步走上前,把 x光片往灯箱上一贴。

“你快给看看,这三个病人的情况,我们俩琢磨了好几天,就是找不到关键。”

“张教授,余大夫。”

林璃把礼物放在门边的矮柜上。

目光扫过桌上的药渣,一眼便认出那是桑白皮和桔梗的混合体。

“前阵子港城顺便买了点西洋参,想着您二位熬夜看诊,补补身子。看这药渣,是按清肺化痰的路子来的?”

余大夫点点头,语气里带着敬佩。

“是啊,我们想着病人咳嗽痰多,按这个思路试试,可就是不见效。我们都知道你医术比我们高明,你赶紧帮忙看看。”

“余大夫,您太谦虚了。”

林璃走到桌前,拿起诊脉记录仔细翻看。

“您看这脉象,浮数却带虚象,而且病人咳痰虽多,但痰质清稀,并非热痰。若按温病论治,用寒凉药物,怕是会伤及正气,反而让虫邪更难驱除。”

张教授一拍大腿。

“我们怎么就没往这方面想!还是你眼光准。”

余大夫推过一本线装的病历。

“第一个病人是个拉板车的,发病前在永定河冰面上捞过鱼;第二个是中学老师,寒假去颐和园滑冰摔过跤;第三个最蹊跷,是个刚出生半年的婴儿,家里大人说没去过远门。我按肺痨治过,也试过驱虫方,都不见效。你给分析分析。”

林璃翻着病历,指尖点了点“舌象:苔白腻”,又摸了摸桌上残留的药渣。

“余大夫,您用的驱虫方,是不是以攻伐为主?若虫邪在肺络,而非肠腑,强攻怕是难以奏效,反而会让虫邪乱窜,加重病情。”

余大夫点头:“确实,我用了槟榔、牵牛子这类攻伐之药,可效果甚微。还是你对药性的理解透彻,我们早就知道你在这方面比我们强。”

“我在乡下时,见过类似的病症。”

林璃回忆道。

“当地称之为‘水虫犯肺’,多因接触不洁水源所致。治疗需以扶正祛邪为主,先用健脾化痰之药固护脾胃,再用温润的驱虫药缓缓驱邪,不能一味强攻。”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您有没有试过用榧子、使君子配伍党参、白术?榧子驱虫而不伤正,配合健脾之药,或许能见效。”

余大夫眼前一亮,拍了下大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还是你厉害,我们俩钻牛角尖了,就想着驱虫,却忽略了病人本身体虚。你这思路,真是太高明了!”

“那有没有可能是幼虫移行症?”

林璃补充道,“我们村子里,以前有人去河里摸虾后得了怪病,咳嗽得直吐血,后来老郎中就是用这个法子,先补后攻,让他把虫子打了下来。”

张教授也来了精神:“有道理!林璃,还是你见多识广,这病我们在北方见得少,也就你能联想到这些。余大夫,快,我们去病房给病人查痰,再按林璃说的方子试试!”

余大夫也跟着站起来,长衫的下摆扫过煤炉,差点带翻砂锅。

林璃赶紧伸手扶住,鼻尖萦绕着青蒿的气息。

两个小时后,张教授和余大夫踩着雪水回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找到了!”

张教授把装着痰液标本的试管往桌上一放,里面漂浮着几条细如发丝的幼虫。

“林璃,你可真是神了!余大夫按你说的思路配了药,加了榧子和党参,病人喝下去没多久就咳出这东西了,烧也退了些!我们就知道你准能行!”

余大夫摘下眼镜擦着雾水,砚台里的墨已经磨好了。

“林璃,你这中医水平,我们真是望尘莫及。这种虫邪在北方很少见,要不是你,我们还不知道要折腾到什么时候。”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樟木箱里拿出份文件。

“对了,林璃,有个事想跟你商量,早就想找你了,就等你有空。”

文件袋上印着“国家科委”的字样,打开来是份项目建议书,标题用毛笔写着“抗寄生虫新药研发”。

张教授坐在炉边烤着手:“我们想搞个生物制药项目,把中医的驱虫方子和西医的提取技术结合起来,研发针对这类寄生虫病的新药。”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但我们俩都知道,缺个像你这样医术高明、又懂市场的人。你做过生意,中医本事又这么厉害,还去过港城,这个项目没有你可不行,你可得来帮我们。”

林璃的手指抚过文件上的“1987年启动”字样。

“张教授,”她抬头时,眼里映着炉火的光。

“我对制药的具体技术是外行,但说到中医的方子配伍和辨证思路,我还是有信心的。”

林璃低头又思索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认识些药材商,或许能帮着联系地道药材和提取设备,也能在方子的优化上出点力。”

余大夫从书架上抽出本《本草品汇精要》。

“我们想从贯众、使君子这些药材里提取有效成分,国外的提取设备太贵,国内的又达不到精度。而且里面有古方的配比,只有你这样医术高超的人来把关才行,不然提取出来的成分未必能有好效果。你在港城有没有渠道?”

林璃接过药书,指尖划过“贯众:杀三虫,去寸白”的注解,随口说道。

“贯众虽能杀虫,但性寒凉,若病人脾胃虚弱,需配伍干姜、白术调和,不然容易伤胃。”

抬起头,看着他们两人继续说着。

“港城上环的药材行我去过,那边有不少懂行的人,我可以试试联系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设备和药材。”

煤炉上的铁壶开始喷气,余大夫起身去沏茶,发现林璃带来的槽子糕还放在柜子上面。

他笑着把糕点拿过来,放在桌子上。

“还是你有心,知道我爱吃这个。林璃啊,有你加入这个项目,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这新药的研发,缺的就是你这样既懂中医又有见识的人,你的医术,我们是一百个放心。”

林璃看着桌上的项目建议书,忽然觉得,自己这些年积累的中医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