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马不停蹄,走的格外急,他这在京中待着的是和胤祚接触最少的,通信也最不便。
盼星星,盼月亮,弟弟终于回来,他怎么能不急?
一急,差点脚滑摔了,吓得几个近身伺候的手忙脚乱。
胤礽倒是不在意,只想着胤祚。
傻弟弟还那么卖力,在战场上真是不要命了,一想到这个,胤礽就头晕目眩。
他头痛不已,只想着再有什么战事,可别让胤祚去了。
孩子大了磨练磨练,是个好事。
但是让他去磨练磨练,不是去让他拼命!
他们家又不需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搏军功。
就算他们家真有为了军功不要命的,那也和他六弟不沾边儿啊,老大老三去呗。
关六弟什么事?
越想,胤礽越是心里发酸发涩。
他的宝贝旮瘩,那孩子那么小一点,刚出生不久他就抱着的。
这么多年,他一点一点养大的,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亦兄亦父,他比汗阿玛上心多了,若是真有个儿子,胤礽觉得也不会再比对胤祚付出的心血还多。
所以这是什么?这是让他的弟弟,让他的“儿子”去拼命。
胤礽怎么能答应。
胤礽往乾清宫走的急,心里还打着腹稿,以后就让六弟好好待在他身边吧,别的地方也能去,除了战场,哪儿不是好地方?
磨练孩子,他再也不想磨练孩子了,这不是磨练胤祚,是在练他啊!
不长的一段路,让胤礽心思百转千回。
“太子哥哥!”
一进乾清宫门,等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洋溢着笑脸冲上来的胤祚。
胤礽原本有些沉郁的脸色一下子如拨开云雾般春和景明。
康熙看着胤祚兴高采烈的主动样子,心里又有点酸,他本以为这孩子见到他的时候已经够激动了,没想到,见到太子,比见到他这个阿玛还激动。
康熙心里有点酸,可转念一想,最疼爱的两个儿子这么要好,才是一件幸事呢,和儿子争什么呢?康熙心情又好起来。
这么说服了自己,挥挥手让一众宫人都下去,就留下一个梁九功伺候着,康熙才让俩人一起过来。
他难得的像个平常人家的阿玛,招呼着两个孩子,“快用膳吧。”
还很亲力亲为,给俩孩子布膳一回。
很有阿玛对贪玩的孩子说别玩了,快用膳那样的语气和意味。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着,康熙并未讲究什么规矩,让胤祚任意用自己喜欢的。
至于事不过三的老规矩——
他是帝王,他儿子又不是,不用死守着。
康熙瞧瞧夹在他和太子之间的胤祚,想让梁九功来盛汤。
毕竟胳膊不方便不是,可别乱动了,一动,他那颗心就颤。
可得吓死他这个阿玛了。
胤礽看康熙动作,不假于他人手,直接起身为胤祚盛汤。
“哥哥照顾弟弟天经地义。”
就这么轻飘飘一句话,也堵住可能攻击胤祚的那些不合规矩。
胤祚乐呵呵接过,还不忘甜滋滋的回应胤礽。
“太子哥哥最疼我了,在外头是白天想晚上想,用膳想骑马想干什么都想!”
胤礽面色更是柔和。
他是没在这时候提什么扫兴的话,弟弟立了大功,那是好事,至于一些当恶人的,还是汗阿玛先去当吧。
他再看看。
康熙没发觉胤礽心思,还在那如春暖花开,心情绽放。
他喟叹一声,看着吃的香喷喷的胤祚,还感慨一句,“能吃是福啊,看着你平安回来,朕……”
啊,胤祚筷子一顿,汗阿玛,这些话你已经翻来覆去说了好久了,儿子知道了,而且,能吃是福,胤祚有些脸热,这不是他小时候对他说的话,他都多大了,再拿出来说真有点不好意思。
十好几了,再夸这个……他阿玛真是眼睛一闭就是夸。
汗阿玛能夸的出口,他都不好意思听,胤祚揉了揉发烫的耳朵。
看向太子哥哥,胤祚果断道:“嗯,我这一去,真知道什么叫艰难险阻,什么叫男儿热血。”
眼看着要说正事,康熙和胤礽都挺直了腰背,正襟危坐的听胤祚讲述感想。
不过,胤祚也就是感叹了几句,又埋头用膳,大道理可多了,也不用他说,唔,都过去了。
不过说了这么几句,也够夸了,胤礽将手中筷箸一停,温言道:“六弟侠肝义胆,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他也不拐弯抹角,先夸几句,就直言不讳。
暗戳戳的提醒康熙,“将领立功自有奖赏,六弟更是不惧危险,大哥来信,说六弟当时一心只念大清百年基业,根本没想其他的,当时他受了伤,大哥要去看,六弟还让大哥赶快去追噶尔丹。”
在这时候,胤礽倒是一口一个大哥叫的语气很正常,甚至有几分亲密劲儿了。
毕竟胤禔给他送信,那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不过其实一般胤禔给他递个什么消息或者要求私下谈谈,胤礽从来不会拒绝,毕竟也不知道是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能因私情而误事。
毕竟那人也不会没事联系他,又不是闲的没事干。
这么明目张胆的邀功,康熙也没生气,理所当然的点点头。
“你六弟一向如此,若是朕的儿子都像你和你六弟一样,朕就放心了。”
康熙已经乐呵呵的觉着胤祚这是越长大越出息,没给他丢脸,不愧是他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啊!
“这当然少不了,却是不好想。”
一般就是加封进爵,给胤祚……还真有点难。
怎么想着,康熙便问胤祚本人,“有什么想要的赏赐?尽管说出来。”
有什么想要的?胤祚摇摇头。
“儿子打仗又不是为了赏赐,为了大清而战罢了,汗阿玛给什么便是什么。”
他什么都不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