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这朵象征着毁灭与疯狂、亲手摧毁了贝尔谢巴的蘑菇云,便如同一个无法掩盖的噩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信息碎片化、信任体系几近崩溃的后联合国时代,各种消息源——从官方通讯社到地下黑市,从大型媒体集团到匿名社交平台——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验证与证伪的混战。
最终,在一片混乱与喧嚣之中,那个曾经代表着国际核能事务最高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凭借其残存的专业能力和信誉,在第一时间正式向外公布了调查结果,给这场信息风暴画上了句号:
发生在贝尔谢巴的大爆炸,是货真价实的核爆,其当量相当于四万吨tNt,约等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2.5倍。
虽说那个曾经象征着全球合作与集体安全的旧联合国体系已经分崩离析,彻底沦为历史的残骸,但那些曾经与联合国有过合作关系、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国际机构里,还是有一些依靠着少数几个国家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的输血,而仍旧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IAEA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鉴于目前这种派系林立、国与国之间互不信任的国际局势,他们这些机构的工作职能也就仅限于最基础的技术性任务——比如查清核爆产生后被抛向高层大气的有毒有害烟尘成分、放射性扩散的范围与污染的程度,以及对潜在的核材料流动进行监测。至于追究责任、进行政治干预或实施惩罚,那早已超出了他们当下微弱的能力范畴。
贝尔谢巴的核爆,仿佛一个引爆点,瞬间占据了全球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那些依附于不同派系、立场鲜明的自媒体,都在以最醒目的方式报道着这一事件。
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几乎是瞬间便点燃了已经因为长期战乱与分裂而形同枯槁的国际舆论场。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与不安,几乎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从军事战略到人道救援,从经济预测到社会心理的“权威人士”或者是专家精英们,都争先恐后地在这个话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预测与担忧,试图在混乱中争夺话语权,或者仅仅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恐惧。
一位前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UNochA)的负责人,曾经奔波于全球各地灾区、目睹过无数人间惨剧的老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他对中东局势的悲观预测,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未来黑暗图景的忧虑。
他指出,既然最糟糕的情况——即核武器这种终极毁灭性力量的扩散与实际使用已经发生,那么,谁也没有办法保证,正在进行中的阿拉伯联军与IdF接下来的战斗中,是否还会再次出现核武的阴影。
他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连锁反应:如果发生在贝尔谢巴的核爆并非孤例,而是在以色列其他城市继续上演,届时,巨大到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城市基础设施被大面积摧毁、整个国家医疗系统的彻底崩溃、以及伴随而来的巨额粮食供应缺口等,所有这一切灾难性的后果,都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向一个更加尖锐、更加可怕、规模也更加庞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史无前例的难民潮。
当核爆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进一步大范围扩散,不仅局限于爆炸点,而是随着风向、水流和尘埃,污染整个区域,生态环境遭到无可逆转的严重破坏,个人的长期健康将无法得到任何保证的情况下,难民的来源将不会再仅仅只局限于以色列这一个国家。
整个中东地区,这个拥有23个国家、总计约4.7亿人口的广阔区域,其居民都将面临离开家园、被迫流亡的危机。他们将成为没有根的流浪者,在被污染的土地上寻找最后的生机。
而这些失去了家园、身心俱疲的难民潮,首当其冲会前往的地方又会是哪里呢?西边的非洲大陆,自身就已经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地区冲突,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避难选择;东边的中亚地区,同样地缘政治复杂,且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如此庞大的人口涌入。
唯有北面,仅有一个地中海之隔的欧洲大陆,凭借其相对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历史上的接收难民经验,成为了难民们眼中最为合适的避难所,尽管那条跨越地中海的旅程本身就充满了死亡的风险。
到那时,那场发生在“阿拉伯之春”后的欧洲难民危机,将会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加混乱无序的时代背景下再次上演,且其规模与程度,必将大大强于之前。
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难民涌入,将给欧洲各接收国的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本已紧张的社会福利系统将彻底崩溃;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的冲突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极端主义思潮可能趁势抬头,挑战着欧洲世俗社会的根基;社会秩序将面临难以想象的挑战,犯罪率可能飙升,公共服务瘫痪。整个欧洲大陆,都将因为这场来自中东的灾难,而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内部危机。
而这,还仅仅只是贝尔谢巴核爆以及潜在的核升级所引发的人道与环境方面的直接影响,它并没有算上此次战争,特别是核武器的使用,对整个世界局势所造成的间接影响,那些更为深远、更为致命的系统性风险。
从全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以色列在贝尔谢巴肆无忌惮地滥用核武,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将为后续其他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使用核武器开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打破了最后一道核禁忌。
世界将因此进入到一个更加危险的、彻底无序的状态,核战争的恐怖阴影将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近在眼前的噩梦,给全球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与集体恐慌。
而这也将进一步刺激更多原本无核或核能力有限的国家,甚至包括那些拥有足够技术和资源的跨国组织或恐怖集团,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获取与扩散之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核军备竞赛,让地球变成一个处处潜藏着核爆炸风险的火药桶。
但更直接、更致命的经济威胁,则源于中东本身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里毕竟是地球已知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占据了全球已勘探储量的惊人的66%。石油,依然是驱动全球经济机器运转的最重要燃料。
一旦这场战争的影响,特别是核打击或大规模冲突,波及到了诸如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主要的产油大国及其关键石油设施,那么,油价暴涨将是瞬间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能源供应中断,依赖能源的工业产业大范围停滞,通货膨胀好似脱缰的野马般失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如疾风骤雨般的重拳,狠狠地砸在本就已经因为旧秩序崩塌、全球贸易萎缩而脆弱不堪的全球经济体系上。
紧随能源危机而来的,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大量企业倒闭破产、以及金融市场的大幅缩水与动荡。
这些灾难性的经济后果,将化身为难以翻越的大山,横在每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考验着他们的执政能力与国家的韧性。
在这样的末日图景面前,人类似乎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人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能寄托希望的,便是祈祷这场已经滑向深渊的战争,不会继续向着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祈祷那朵可怕的蘑菇云,不会再次在人类的土地上空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