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雷石已经在和帝驰那边在谈,预计投入 200万美刀,股份占比 49%,运营还是他们原来的团队,财务和渠道那边自己安排人进去。
李琦逛完了录像带店,从里面找了几张碟买了下来。
前世,李琦特别喜欢在录像店里面淘好看的电影,正巧盗版猖獗,10 块钱 4 张碟,押金十块,李琦直接找自己喜欢的,然后留下来。
押金也不要了。
后来从京都回老家的时候,整整两箱子的碟片。
直到现在,他还留着。
与王建霖分别,他需要包装一下,准备米高梅的谈判问题。
自己则是要准备参加圣丹斯电影节的最后颁奖典礼。
…
帕克城的“埃及厅”今晚星光熠熠,与独立电影常常给人的“寒酸”印象不同,闭幕式俨然一场小型奥斯卡。巨大的银幕、璀璨的灯光、还有穿梭其间的侍者托盘上闪烁着光芒的香槟。
圣丹斯电影节闭幕不像欧洲那三大电影节一样,搞提前发挽留信件的传统,而是所有的剧组和演员都可以参加闭幕式。
尽管如此,高昂的住宿和社交成本早已成了无形的筛选器。
现场落座的,大多是有所斩获或抱有强烈期待的剧组、少数愿意支持独立电影的明星和资深影人,以及渴望挖掘下一部爆款或制造话题的媒体。
对于许多成本拮据的小型剧组而言,几千刀的食宿费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不是圣丹斯慷慨地为所有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承担核心团队的往返机票,恐怕他们连踏上这个小镇的机会都没有。
几个好莱坞的明星和导演坐在前面,算是排面。
也算是颁奖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
雷德福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大厅,带着一种温和的磁性。
“又一个令人兴奋和沉思的圣丹斯即将落幕。今年,我们再次为银幕上涌现出的勇气、创新和多样性而感到欣喜。很高兴能在今年看到这么多风格迥异、锐意十足的电影,许多以极低成本拍摄的、富有创意灵魂的独立影片,在这个我们共同守护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它们讲述的故事,描绘的人物,触及的情感深度和社会肌理,展现了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角和呼吸。”
其中几部电影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争议,这不是坏事,甚至我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正是由于这样的电影,才代表着独立电影的未来…”
“今年的优秀电影真的太多,我们选来选去,都不忍放弃…最终决定增加几个奖项。”
“首先颁发的是特别导演奖,《万福玛丽亚》!”
哗哗哗~
下面顿时响起一阵掌声,一个满脸胡子的乔舒亚·马斯顿,愣了一下之后,跑上台去领奖。
这部讲述哥伦比亚少女夹带毒品到美国的惊险故事,聚焦边缘群体的真实困境,其力量与深刻赢得了评论界一致赞誉。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电影首秀的乔舒亚·马斯顿。
几年后他将执导脍炙人口的《扪心问诊》第一季和华尔街金融剧《亿万》第六季。
他日后更凭借《血腥的宽恕》获得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银熊奖。
圣丹斯这个夜晚,成了他电影生涯辉煌的开端。
“特别观众奖,《功夫熊猫》。”
现场卡顿了两秒钟,然后爆发出哗哗哗~的掌声。
马克作为导演,压根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也很快反应了过来,跑上去领奖。
他经过前排时,李琦微微侧过身,朝着马克的方向,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眼神交汇间包含了祝贺和默契。
在场的人几乎都心知肚明:按照圣丹斯电影节历来的评奖宗旨和审美趣味,更倾向于低成本、高创意、严肃题材或艺术突破性的独立制作。
像《功夫熊猫》这样投资颇巨、目标为全球市场的大型cG动画项目,即使其核心创作团队颇具独立精神,也 压根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在获奖名单里。
它的出现,显然是纯属靠着李琦个人的巨大热度、话题度和这部华裔制作人主导的独立恐怖片《电锯惊魂》
但记者们很快明白过来,拿着照相机在下面咔咔一顿乱拍。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放在米国一样使用,能来的都是朋友,大家一起分猪肉。
而有些奖,分猪肉都分不好。
…
随后颁发的便是两个正式大奖。
纪录片奖和剧情片奖。
2004 年的纪录片奖项获得者是在纪录片领域享受盛名的女电影人昂迪·蒂莫内尔,《dig》讲述的是音乐背后的故事。
抛开纪录片奖项的另外两个奖项导演奖和观众奖,剧情片奖项被什恩?卡鲁斯凭借《命运之门》获得。
这部仅用七千美金拍摄的电影展现出的概念想象力和叙事复杂性,算得上名至实归。
“《电锯惊魂》影片对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残酷,甚至堪称冷血的内在逻辑揭示和深刻的仪式感刻画,对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的细腻刻画得到了评委的赞誉,独立电影,自然是谦容并包,不应该有任何政治倾向,经过我们讨论,这部片子理应获得导演奖…”
雷德福不解释还好,解释反倒是让人觉得有点刻意。
嚯…都很会上价值嘛!
年轻的导演温子仁在掌声之中也激动地站起,兴奋和傲然交织在他脸上。
…
圣丹斯电影节结束,李琦坐着车前往机场。
李琦回响着圣丹斯电影节。
自己怎么给他们上价值?
结果司机是个黑人,嘴巴一刻不停,李琦思路被打断,思路却打开,可以拍一部种族问题的电影嘛!
李琦的脑海之中不断的闪过一些电影。
可以讲一个老白人,最好是犹太族的与黑人司机的故事。
套路极其简单,黑人经常零元购,但实际内心温和善良,经过一番接触之后,老太太与黑人成了莫逆之交。
也可以讲一个公路电影:一个黑人钢琴家要去南方,请了一个白人当司机,从先开始彼此出发时的矛盾→旅途中的事件→关系转变的关键点→归程的升华。
最后在圣诞当夜到家,黑人回家孤苦伶仃,最终前往白人家,白人一家人接受对方…
李琦抽出来纸笔,随手记录了一下,“当有什么?”
还有两个位临终病人共同完成他们遗愿清单的故事。
一个是黑人汽车修理工,另一个是白人亿万富翁,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目标和经历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