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更有好事者搬出陈年旧事,添油加醋地散播:

“你们可别忘了,

当年天后为争夺后位,连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都能狠心舍弃,

制造‘杀女争后’的事端,扳倒王皇后与萧淑妃。

如今太子英明神武,多次在朝政上与天后意见相左,

碍了她把控朝堂的野心,即便太子是她的亲生儿子,

她又怎会容下?”

这些流言越传越细,越说越“有理有据”,

到最后竟有人信誓旦旦地声称,

自己亲眼看见东宫的厨娘在深夜时分,将一小瓶鸠酒悄悄倒进了太子的汤药里,

而那厨娘,正是天后早年安插在东宫的人手,平日里看似老实本分,实则暗藏心机。

一时间,流言如潮水般汹涌,

有人半信半疑,有人深信不疑,

更有人借题发挥,添入诸多捕风捉影的细节。

这些流言越传越细,越说越“有理有据”,仿佛每一个传播者都亲眼所见。

有人说,昨夜太子薨逝后,曾看见天后站在殿外,眼神平静无波,没有半分丧子的悲伤,

有人说,许太医全家被打入了天牢,并非因为误诊,

而是天后怕他泄露太子中毒的真相,故意杀人灭口。

次日清晨,晨曦微露,冰棺被侍从们小心翼翼地抬出行宫。

那具覆盖着太子旌旗的棺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肃穆,也格外刺眼。

官员们分列道路两侧,目光落在棺木上,神色复杂,

有对太子英年早逝的惋惜,有对帝王丧子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对流言的揣测与忌惮。

送葬的队伍缓缓启程,朝着长安的方向行进。

流言如同一阵无形的风,紧紧跟随着队伍,

一路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那个温厚英明、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子李弘,

最终是死在了自己亲生母亲武媚娘的手里。

五月初五的长安,菖蒲悬门,艾香满街,

本该是龙舟竞渡、粽香飘溢的端阳佳节,宫墙却被一层浓重的哀戚笼罩。

太极殿内,李治身着素色龙袍,眼底的悲恸无法掩饰。

殿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礼部尚书手持谥册,缓步而入,躬身行礼:

“天皇,追谥太子殿下的谥册已备好,请天皇御览。”

他将烫金的谥册高举过头顶,等待李治过目,

自李弘行宫薨逝,李治连日以泪洗面,今日在端阳节行追谥之礼,更是将满朝的目光都聚于此地。

李治抬手,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

“呈上来。”

内侍接过谥册,小心翼翼地展开,金黄的册页上,

“孝敬皇帝”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却像针一样扎进李治的眼底。

他垂眸凝视,过往的片段一一闪现:

幼时的李弘牵着他的衣角,奶声奶气地问“父皇,什么是天下”;

少年时的李弘在御书房彻夜苦读,鬓边沾着墨渍也浑然不觉;

成年后的李弘替他处理朝政,面对群臣争议时从容不迫的模样,

一幕幕清晰如昨,可如今,那个鲜活的儿子,

却只剩一个冰冷的灵位,和这一纸沉重的谥册。

“孝敬……”

李治轻声念着这两个字,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弘儿一生,孝于朕与媚娘,敬于朝臣百姓,这个谥号,他担得。”

他抬起头,看向阶下的文武百官,声音提高,

“太子李弘,仁孝宽厚,聪慧敏达,监国之时忧国忧民,为朕分忧,为大唐谋福。今不幸薨逝,朕心悲痛欲绝。

即日起,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定于八月十九,以帝王之礼厚葬于恭陵,令朝野服丧,以慰太子在天之灵!”

殿内随即响起整齐的叩拜声:

“天皇圣明!孝敬皇帝千古!”

官员们俯首在地,不少人眼角泛红,

太子李弘素来体恤臣下,深得民心,如今获此追谥,既是天皇的哀思,也是朝野的期盼。

一旁的武媚娘身着丧服,静静站立,眼眶红肿却始终未发一言。

她望着李治悲戚的背影,又看向灵位上的谥册,

心中百感交集,这个谥号,是李治对儿子的疼惜,也是朝廷对李弘一生的认可。

只是再多的荣耀,也换不回她的弘儿了!

殿外熏风裹挟着艾香穿堂而入,与空气中未散的哀戚交织缠绵。

五月十五,

李弘三七之期未满,纸钱燃尽的灰烬仍在晨光里浮沉,宛若亡魂未散的余息。

雕花窗棂将晨曦切割成碎金,斜斜洒在阶下躬身肃立的文武百官身上,

他们手中捧着的奏折,字字句句皆绕不开核心:恳请天皇速速立储。

武媚娘端坐于李治身侧的凤椅之上,素色丧服未褪,眼眶红肿依旧,

那抹艳色尽敛的素白,更衬得她面色沉凝。

她垂着眼帘,任大臣们此起彼伏的奏请灌入双耳,

心中的悲痛与愤懑如惊涛骇浪,交替翻涌不休。

前几日灵前,这些人还垂泪顿首,口口声声说着“太子千古”“臣等不舍”的悼词,

可如今,她的弘儿尸骨未寒,棺椁未葬,

他们便急不可耐地提立储之事,哪里有半分对故太子的敬畏之心?

“天皇陛下,”

户部尚书许圉师率先出列,躬身叩奏,声线铿锵却难掩急切,

“太子殿下猝然薨逝,储位虚悬,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如今天皇龙体欠安,若不尽快择贤立储,恐生叵测之变,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以安社稷!”

他话音未落,张文瓘便紧随其后,高声附和:

“许尚书所言极是!

如今边境虽暂得安宁,但若朝中无储君坐镇,

一旦外敌来犯或内乱滋生,我大唐恐难应对危局。

臣恳请天皇陛下从皇子中择贤而立,以固大唐根基,安定四海民心!”

大臣们纷纷颔首应和,你一言我一语,言辞看恳切至极,

目光却皆绕开武媚娘,仿佛她是殿中透明之人。

宫外关于“天后弑子”的流言蜚语,自然瞒不过武媚娘的耳目。

她心中冷笑一声,这些人的心思,她如何不知?

他们哪里是真的忧心“社稷不稳”,

分明是忌惮李治龙体虚弱,怕朝政大权彻底落入她的手中!

这些年,她辅佐李治处理政务,

从“二圣临朝”到如今隐隐掌控朝堂脉络,早已让这群守旧派大臣如芒在背、坐立难安。

——————分界线

感谢看书的宝子们,感谢催更好评发电送礼物的宝子们!

感恩大家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