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上,见局势不妙,封伦再也不敢倚老卖老,收起淡定的神情,眼神满是祈求的望向李二陛下,心里忐忑不安。
但凡今天皇帝点了头,那他封伦,就是渤海封家的千古罪人。
所以,陛下您就看在老臣兢兢业业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饶过老臣这一次吧。
前倨后恭,何其可笑?
看到封伦眼神中的求饶之意,李二陛下心中的愤愤不平与委屈,顿时烟消云散,嗤笑不已。
你个老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只不过,哪怕心里对王敬直的提议再怎么心动,尚存理智的李二陛下也不会点头同意,夷了封伦三族。
倒也不是念旧情的老毛病又犯了,只是心疼自己将来的名声。
但凡自己今天点了头,兔死狐悲的情绪感染下,那些手持笔杆子的史官、起居郎,必然会对此事大书特书:
‘贞观七年,皇帝昏庸暴虐,在佞臣王敬直的提议下,株连渤海封氏九族上下,满门无辜尽数惨死,血流漂杵...’
一想到这个可能,李二陛下就止不住的打了几个冷颤。
自己劳心劳力的花了近半生的功夫,才好不容易攒下点儿好名声,差点就被王敬直这个佞臣给毁了!
念及至此,李二陛下无视了刚才的心动之意,眼神分外不善的瞪向王敬直这个小混球。
不多时,在群臣愈发沉重的注视下,李二陛下沉吟半晌,摇头朗声道:
“王助教所言...虽略显冲动,但仍不失一颗舍身为公的正直。”
“只不过,刺王杀驾一案事关重大,而朕身为君者,理当以公正为本,断不能偏听偏信,仅凭一面之词便定夺臣子罪责。”
皇帝的声线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对龙眸缓缓扫视殿中神色各异的群臣,最后将目光落在大理寺卿戴胄的身上:
“封伦身为中书令,依法办事本是天职,而今却将此等非据呈上,欲定忠良之罪,其中或有隐情。”
“而蓝天县公李斯文,虽有数功于大唐,亦不可因功免其嫌疑。”
“事到如今,朕意已决,大理寺卿戴胄听令!”
提心吊胆已久的戴胄总算是能松口气,紧忙出列,拱手而道:“臣在!”
李二陛下目光如炬,直视着戴胄正脸,语气郑重:
“朕限你三日之内,携大理寺上下彻查此案,务必查明真相,不得有丝毫偏袒徇私。若有疏漏,朕唯你是问!”
“陛下圣明,臣定当夙兴夜寐,争取早日查清真相,还朝堂一个公道。”
言罢,戴胄躬身领命,小步快走,紧忙远离这个对自己来说,实在危险的太极殿。
天晓得王敬直这个坑爹货,又会说出何等暴论,万一牵扯到自己身上,那真是叫天天不应!
只是...戴胄走出太极殿,仰望蔚蓝天际,心绪实在沉重。
一时间,他实在是想不出,要如何从这一团乱麻里,寻找有用线索,从而梳理出案情的大致脉络。
昨晚那仨刺客,还是私藏玄甲的倭使,亦或是被诬告的李斯文?
目送戴胄匆匆离去,李二陛下心里轻叹一声,又将目光转向封伦,微微眯起的龙眸里,满是失望之色:
“封伦,你身为朝廷重臣,本该高节清风,好好辅佐朕治理天下,如今却利欲熏心,做出此等糊涂事!”
“也罢,在大理寺尚未查清楚真相前,你就在狱中好生反省吧!若经查明,你确实有诬告之举,朕绝不轻饶!”
封伦心中咯噔一声,但即便心里再怎么恐慌,也不可能公然抗旨不尊,更不敢再玩什么‘舍生取义’的文人风骨。
毕竟...王敬直这个脑残后生,还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
封伦也是真的害怕,万一李二陛下头脑一热,真要拿渤海封氏开刀来杀鸡儆猴...他又该以如何脸面,去面见九泉下的列祖列宗。
为今之计,封伦也只能是咬紧牙关,同时相信淮安王府的后招。
强装镇定,跪地拜道:“臣...叩谢陛下开恩,但老臣一心只为大唐社稷,绝无诬告之意,还望陛下明察,还老臣一个公道。”
说罢,不敢直视李二陛下的冷笑,封伦满腹心事的,跟着百骑去往大理寺方向,等待事后发落。
“你这败家玩意儿,给老夫过来!”
临近晌午,景阳钟再次传响,汇报完要事的群臣一一拜别,只留王家父子留守殿中。
等百官身影消失在朱雀门外,太极殿恢复往日冷清,憋着一肚子火气的王珪再也忍不住,顿时拍案而起,咬牙切齿的盯着自家倒霉孩子。
他恨不得当场大义灭亲,省的这败家东西,以后再给家族招来祸事!
王敬直被盯得冷汗直流,心思急转,思索着开脱之法。
无奈之下,也只能臊着脸,学起李斯文的求饶模样,一脸苦兮兮的盯向李二陛下,不敢声张、不敢动弹。
瞅着王敬直这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无赖模样,李二陛下满头黑线,嘴角也止不住的抽搐。
心里腹诽个不停,李斯文这兔崽子...真是一点儿好的也不教啊!
想当初,王敬直举止有礼,何等谦虚君子,怎么短短几天没见,就被你带歪成了这副混账模样?
不过,想起王敬直刚刚在廷议上,帮自己打抱不平,怒怼封伦的骇人谏言,李二陛下张了张嘴,也实在说不出什么责备的话来。
别管这小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但他打压封伦的嚣张气焰,帮自己狠狠出了份恶气的行动,却做不得假。
四目相对半晌,皇帝再也受不了王敬直的恶心眼神,面向王珪,好生安抚道:
“王卿,你也不必动怒,敬直刚才的言论虽说有些冲动,但对当时的朕来说,却不亚于一场天降甘霖,让朕的头脑瞬间便清醒了过来。”
“若不是他,朕恐怕要犯下大错。”
闻言,王珪心中一沉,霎时间,只觉得手脚冰凉,满头冷汗。
这么说的话...刚刚的李二陛下真的是气糊涂了?
我累个乖乖,幸亏自家倒霉孩子刚正不阿,被封伦气得仗义执言。
若不然,皇帝是真敢一气之下,将那些试图裹挟民意,威逼皇权的乱臣贼子,一并诛杀!
虽说这样一来,确实是出了口恶气,但将来引发的动荡,也势必会将大唐拖入纷乱泥泞之中,久久无法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