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带着超市回古代 > 第一百九十八章 烈酒封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何青云那杯酒泼洒在地,酒气混着泥土的芬芳,像一道无形的契约,宣告着汉寿县的未来,将由这辛辣滚烫的滋味,重新书写。

周围的百姓们早已被那霸道的酒香引得心痒难耐,几个胆大的汉子凑到王师傅跟前,搓着手,脸上满是讨好的笑:“王师傅,这神仙酿,能让俺们也尝一口不?”

王师傅宝贝似的护着那小小的陶瓮,眼睛一瞪,那股属于首席酿酒师的傲气又回来了:“尝?这头锅酒是敬天敬地的!你们这糙嘴,品得出什么好坏?都给我该干啥干啥去!”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用竹提打了半提,小心翼翼地分到几个粗瓷碗里:“就一口,都给我细细地品!这可是咱们汉寿县的根!”

钱老蔫第一个抢过碗,他仰头就灌了一大口,下一刻,那张布满褶子的老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他捂着喉咙,咳得惊天动地,眼泪鼻涕直流,半晌才缓过气来,指着那酒碗,结结巴巴地喊:“辣!真他娘的辣!比我年轻时喝的烧刀子还冲!”

他话音刚落,却又咂了咂嘴,眼睛亮了:“可这辣劲儿过去,喉咙里竟是甜的,浑身都暖烘烘的,带劲!”

众人哄笑起来,纷纷端起碗,学着他的样子一饮而尽,刹那间,工地上响起一片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好声。

“这酒,能把心里的寒气都烧干净!”

“喝了这酒,俺感觉能多开二亩地!”

王二狗没敢喝酒,他只是愣愣地看着父亲那重新挺直的脊梁,看着乡亲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满足又带劲的笑容,他忽然觉得,自己过去那些醉生梦死的日子,简直是活到了狗肚子里。

一场热闹的品酒会,在众人的惊叹与咳嗽声中落下了帷幕,也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信心。

当晚,县衙后院那间唯一能挡风的屋子里,一家人再次围着炭火盆坐下,桌上摆着的,是那坛清澈如水的“汉寿烧”。

“这酒,烈性有余,醇厚不足。”王师傅用指尖蘸了点酒,放在舌尖细品,眉头微蹙,“刚蒸馏出来,火气太重,得窖藏,至少三个月,最好是半年以上,让它在陶瓮里慢慢沉淀,把那股子燥火气磨平了,才能真正显出它的好来。”

何青云点点头,这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王师傅说的是,这第一批酒,咱们不卖,先封存起来。我画了些新坛子的样式,平安,你明日就让钱师傅带着人去窑厂,专门烧制我们‘汉寿良品’的酒坛。”

她将一张新画的图纸铺开,上面的酒坛样式古朴敦厚,坛身略扁,坛口窄小,上面还预留了刻印“汉寿烧”三个字的位置。

“坛子要用本地的紫砂土烧,胎壁要厚,这样才透气,酒在里面才能‘呼吸’,”何青云的指尖在图纸上轻轻划过,“封口,就用三层油纸,加一层蜂蜡,最后用黄泥封死,每一坛都要盖上我们‘汉寿良品’的印戳。”

李重阳在一旁补充道:“包装是门面,酒的名字,也得响亮。光叫‘汉寿烧’还不够,得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他的算盘早已在心里打得噼啪响:“窖藏三月的,就叫‘汉寿烧’,是我们最大众的酒,专门供给青阳镇的酒楼和过路的客商,窖藏半年的,酒色微黄,口感更醇,可取名‘陈酿’,用青瓷瓶装着,专门销往京城那些富贵人家。”

“若是能有一年以上的,那便是极品,可称之为‘汉寿王’,用紫砂坛装着,非王公贵族,千金不卖!”

何平安听得热血沸腾,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汉寿王”在京城醉仙楼被一掷千金求购的景象。

“姐夫说得对!我们不仅要让百姓吃饱,还要让咱们汉寿县的东西,成为人人追捧的宝贝!”

“只是,”凌煕一直安静地听着,此刻终于开口,她的声音清冷,却带着医者的审慎,“此酒过于刚烈,多饮恐伤身,我们或许可以在酒里加入些药材,比如枸杞、红枣,做成药酒,既能暖身,又能滋补。”

“凌姐姐这主意好!”何远星的眼睛亮晶晶的,“我跟您学了好多药理,可以帮着配方子!咱们可以做男人喝的壮骨酒,还有女人喝的养颜酒!”

刘雨兰在一旁听着,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她不懂什么生意经,但她看着眼前这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把汉寿县的未来规划得明明白白,心里就觉得无比踏实。

何青云将众人的意见一一记下,心中那副宏伟的蓝图也愈发清晰。

“好,就这么办!”她拍板道,“王师傅负责酿酒和窖藏,平安负责官府文书和窑厂烧制酒坛的事,重阳你负责账目和将来的销路规划,凌姐姐和远星,就专门负责药酒的方子。咱们各司其职,定能把这‘汉寿烧’,做成一笔惊天动地的大生意!”

她站起身,将那坛新酿的烈酒倒出几碗,分给众人。

“这第一坛酒,虽然火气重,却是我们所有希望的开始,”她举起碗,目光灼灼地看着每一个人,“我们今日在此,不为眼前的富贵,只为他日,能让汉寿县的百姓,挺直腰杆,活出个人样来!”

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烧得每个人都胸口发烫,那股子烈性,也彻底烧掉了他们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与胆怯。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汉寿县都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忙碌与亢奋之中。

酒坊和粉条作坊的建设工地,号子声从天亮喊到天黑,地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王师傅带着王二狗,几乎是吃住在了酒坊里,他们亲自监督着每一块砖的砌法,每一根木梁的搭建,王二狗那双手,早已被石头和泥土磨得看不出原样,眼神却一天比一天亮。

第一批定制的酒坛从窑厂运回来时,何青云亲自验看,当她将那枚刻着“汉寿良品”的印章,重重地盖在第一坛封好的“汉寿烧”上时,在场的所有工匠和百姓,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这小小的印戳,盖下的不仅是一个标记,更是汉寿县从此告别贫瘠,走向新生的庄重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