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北京,微凉的空气中带着一股清洌的味道。

陈砚站在后台,透过幕布的一角望向会场中央的演讲台。

台上,一位农业专家正慢条斯理地总结着上一个发言者的观点,而观众们的目光已经开始不时扫向他这个方向。

主持人顿了顿,朗声道:“下面有请来自川南清河县的陈砚先生,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从一个县城看个体经济的未来》。”

掌声稀落,却并不冷淡。陈砚整了整衣领,稳步登台。

全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他身上。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代表一个县级单位登上全国性的会议讲台,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资料,轻轻放在讲台上,然后抬头微笑,目光坚定地扫过台下数百位参会者。

“各位前辈、同仁,大家好。”他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极强,“我是陈砚,来自川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清河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一点事。”

他说完,翻开手中的材料,展示出一组数据:

“1978年以前,我们县的个体工商户不足30家;到今年底,已经发展到1200多家,带动就业超过三千人。我们的‘砚记互助协会’不仅帮助这些个体户获得贷款、解决运输难题,还通过统一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平均利润提升了30%以上。”

话音刚落,前排几位老成持重的代表交换了一个眼神,不少人开始低声议论。

“很多人说,个体经济就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可我们用两年时间证明了,只要方法得当,组织有序,个体户也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抵御市场波动和政策风险。”

台下的掌声比刚才热烈了许多。

这是第一波真正的认可。

陈砚继续推进话题,语气沉稳而有力:

“我们提出的理念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润共赢。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协会运作的核心原则。”

他顿了顿,从材料中抽出一张图表,递给了现场工作人员帮忙投影。

“比如这张表,是我们协会会员之间的交易比例变化。可以看到,最初大家都习惯自己单干,但随着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平台服务的完善,内部合作比例从不到20%,逐步上升到如今的57%。”

“这意味着什么?”他目光灼灼,“意味着我们正在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互惠互利的小型经济体。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这一回,不只是礼貌性质,更多的是对这位年轻代表逻辑清晰、数据详实的肯定。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气氛逐渐升温。

一位来自广东的代表举手,语气略带质疑:“陈先生,您讲得很好。但我有个疑问,你们这种协会会不会演变成一种变相垄断?如果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怎么防止滥用?”

这个问题尖锐,却也现实。不少听众都竖起了耳朵。

陈砚点头表示感谢,从容答道: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说,我们协会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会员大会投票通过,每季度公开财务报表,设立监督委员会,由会员轮流担任委员,确保透明度。”

他顿了顿,补充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协会的本质是服务型组织,而非管理机构。我们提供的不是控制,而是支持。就像一条船上的桨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驶得更远。”

这番话说得既有立场又有分寸,那位广东代表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又有一位东北来的代表问起关于资金来源的问题,陈砚一一作答,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赢得了不少人的点头赞许。

整个演讲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

陈砚鞠躬致谢,转身走下讲台。

那一刻

他回到座位坐下,耳边还有余音未歇的掌声。

可以确定的是,从今天开始,有人记住了这个名字,有人开始真正关注他背后的力量。

陈砚微微一笑,一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坐到了他身旁。

对方胸前挂着会议证件,头衔赫然写着——农业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小陈同志,你的演讲很有启发性。”男人语气沉稳,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和兴趣,“我们这边正在整理一份关于个体经济发展的内部参考材料,能否请你提供一份完整的讲稿?另外,也欢迎你来部里做一次专题汇报。”

陈砚一愣,随即迅速点头:“感谢领导认可,我回去后马上整理。”

那人又看了他一眼,似乎想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出些什么,最终只是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这时,主持人走上台,开始总结今日的会议成果。

当他说到“特别表扬来自清河县的陈砚先生,他的发言展现了基层个体经济的真实活力”时,会场内再次响起掌声,不少原本对这位年轻代表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投来审视甚至欣赏的目光。

整场会议结束前,农业部干部多次向身边人提及陈砚的名字,并在闭幕致辞中特意点评道:“个体经济的发展不是无序扩张,而是需要像陈砚这样有组织、有方法的年轻人带头引领。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此言一出,会场上几位地方代表纷纷记录下“清河县”、“砚记互助协会”等关键词,而摄影组更是将镜头频频对准陈砚所在的方向。

他成了全场最耀眼的新星。

会议散场后,陈砚正准备离开会场,忽然被一群记者围住。

“陈先生,请问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个体经济的发展?”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举着话筒走近,胸前别着“人民日报”的徽章。

陈砚扫了一眼周围,略作思考,然后微笑答道:“我认为,随着国家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将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尤其在物流、家电维修、食品加工等领域,会有大量机会出现。”

“哦?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家电维修,随着家庭电器普及率提高,售后服务将成为刚需;再比如农村运输队,未来几年公路建设加速,农产品外运需求激增……这些领域都将大有可为。”

话音未落,旁边已有记者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

次日清晨,陈砚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火车站。

由于时间紧迫,他没买到卧铺票,只能挤在硬座车厢里。

刚坐下不久,对面就走来一位年约四十、身穿涤卡布制服的中年男子。

“你好,我是江苏江阴来的老王,咱们一路同行啊。”对方热情地打招呼。

陈砚点头示意:“幸会。”

两人聊了几句家常后,话题自然转到了各自的生意经。

“我们那边有个商会,是个体户联合成立的,专门帮大家对接资源、解决纠纷。”老王一边说着,一边递过来一张名片,“你可以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陈砚接过名片,目光落在“江阴个体工商户联合会”几个字上,心中微微一动。

“你们这个组织……运行得怎么样?”他不动声色地问道。

“很好,至少比单打独斗强多了。”老王笑道,“要是早点有这样的平台,我也不会赔掉前几年那笔大买卖。”

陈砚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将名片小心收起。

列车缓缓驶离站台,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厢。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已浮现出一个全新的构想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