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破荒
第一章 锈铁之争
咸阳城西的柳家村,春播的日子近了,赵老栓却蹲在自家田埂上犯愁。他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木犁,犁头是用青石凿的,去年秋收时就裂了道缝,如今用麻绳捆着,看着就不结实。
“爹,要不咱也去买把铁犁?”儿子赵石头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裤脚沾着泥。他昨天去镇上赶集,看见王铁匠的铺子前围满了人,都在抢着买铁制的犁和锄。
赵老栓眼皮一抬,吐了口唾沫:“铁的?那玩意儿贵得离谱,而且脆得很,万一碰到石头崩了,咱半年的收成不就打水漂了?”他这辈子用惯了木犁石锄,总觉得金属玩意儿中看不中用。
赵石头急了,凑到父亲跟前:“爹,您是没见着!王铁匠打的铁犁,犁头又尖又硬,隔壁李大叔家去年买了一把,一天能耕两亩地,比咱家用木犁快了一倍还多!而且官府说了,买铁农具能减半租子,算下来也不贵。”
父子俩正争执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里正李宽骑着马,身后跟着两个推着独轮车的官差,车上装着十几把崭新的铁犁,犁头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老栓,石头,在家呢?”李宽勒住马,跳下来笑道,“官府给咱村送铁农具来了,特意留了两把好犁给你们家,赶紧来看看!”
赵老栓迟疑着站起身,走到独轮车前。官差拿起一把铁犁递给他,他接过手,只觉得沉甸甸的,犁头是用黑铁打的,边缘磨得锋利,犁杆是结实的枣木,上面还刻着“官造”两个字。
“这铁犁……真能好用?”赵老栓还是有些不放心。
李宽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栓,你放心!这是官府找最好的铁匠铺打的,经得起造。而且价格比镇上便宜三成,要是用着不好,还能去官府换。咱秦国现在到处都在推广铁农具,就是为了让大伙多打粮食,过好日子!”
赵石头在一旁连忙点头:“爹,您看,官府都担保了,咱就买一把试试!”
赵老栓看着手里的铁犁,又看了看自家干裂的田地,终于松了口:“行,那就买一把!要是真像你们说的那么好用,明年咱再给家里添把铁锄!”
当天下午,赵石头就扛着新铁犁下了地。他把犁套在牛身上,握住犁杆,轻轻一扬鞭子,牛往前走了两步,铁犁头轻松地插进土里,翻起的土块又松又匀,比木犁犁的地强多了。
赵老栓站在田埂上看着,眼睛越睁越大。他原本以为铁犁会很重,没想到石头用起来毫不费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不到一个时辰,就耕完了半亩地,要是用木犁,至少得花三个时辰。
“爹,您看!这铁犁真好用!”赵石头停下来,擦了擦汗,兴奋地喊道。
赵老栓走过去,蹲下身摸了摸翻起的泥土,又看了看铁犁头,一点磨损都没有。他心里的疑虑彻底打消了,笑着说:“好小子,还是你有眼光!这铁犁,买值了!”
第二章 铁匠铺的烟火
王铁匠的铺子在咸阳城的东市,自从官府鼓励打造金属农具后,铺子就从没闲过。铺子门口挂着一块“官督民造”的木牌,里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早到晚都不停歇。
王铁匠名叫王虎,膀大腰圆,手上布满了老茧,脸上总是沾着黑灰。此刻,他正抡着大锤,对着烧得通红的铁块猛砸。铁块在他的锤下,逐渐变成了犁头的形状。
“师父,您歇会儿,我来!”徒弟狗蛋接过王虎手里的大锤,用力砸了起来。狗蛋今年十五岁,跟着王虎学了三年打铁,如今已经能独立打造一些简单的农具了。
王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走到旁边的水缸边,舀起一瓢凉水喝了下去。他看着铺子里堆放的铁犁、铁锄、铁镰,心里满是自豪。三年前,他的铺子还只能打造一些镰刀、菜刀,自从官府推行铁农具普及政策后,不仅给了他不少补贴,还派了专门的工匠来指导他改进工艺,如今他打的铁农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效率比以前高了不少。
“师父,官府的人又来了!”铺子里的伙计突然跑了进来,大声说道。
王虎连忙放下水瓢,走出铺子。只见一个穿着官服的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文书。那人是官府负责农具事务的吏员张大人,经常来他的铺子检查农具质量。
“张大人,您怎么来了?”王虎笑着迎了上去。
张大人拿出文书,递给王虎:“王铁匠,这是下个月的农具订单,官府要给周边十个村子供应铁犁和铁锄,总共三百件,你看看能不能完成?”
王虎接过文书,看了一眼,笑着说:“张大人放心,别说三百件,就是五百件,我也能按时完成!如今我这铺子里添了三个新炉子,又招了五个徒弟,日夜赶工,保证不会耽误农时。”
张大人点了点头,又叮嘱道:“王铁匠,质量可不能马虎。官府推行铁农具,就是为了让农民能有好用的工具,多打粮食。要是因为质量问题误了农时,可不是小事。”
“您放心,我王虎打的农具,每一件都要经过三次敲打、两次淬火,要是有一件不合格,我宁愿砸了重新打,也绝不会卖给农民!”王虎拍着胸脯保证道。
张大人满意地笑了:“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对了,官府最近又下调了铁料的价格,你采购铁料的时候,直接去官营铁场,能省不少成本。”
送走张大人后,王虎回到铺子里,把订单交给狗蛋:“狗蛋,把订单贴在墙上,让大伙都看看,咱们加把劲,按时完成订单,让农民们都能用上咱们打的铁农具!”
狗蛋接过订单,兴奋地跑了出去。铺子里的铁匠们听说了订单的事,都干劲十足,打铁的声音比以前更响亮了。王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想着:等将来,咱们秦国的农民都用上了铁农具,地里的收成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到时候,大伙的日子就都好过了。
第三章 田间的变革
春播结束后,柳家村的田地焕然一新。以前,用木犁耕的地,土块又大又硬,种子撒下去,发芽率不高;如今,用铁犁耕的地,土块细碎松软,种子撒下去,没几天就冒出了嫩绿的芽。
赵老栓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看,看着自家田里整齐的粟苗,心里乐开了花。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用木犁耕地,累得腰酸背痛,地里的粟苗还稀稀拉拉的;今年用了铁犁,不仅省力,而且粟苗长得比往年好太多了。
“老栓,你家的粟苗长得真好啊!”邻居李大叔从地里回来,路过赵老栓的田埂,笑着说道。李大叔家去年就买了铁犁,今年又添了一把铁锄,地里的活做得又快又好。
赵老栓笑着点点头:“是啊,还是这铁农具好用!以前我总觉得铁玩意儿不结实,现在看来,是我老糊涂了。等秋收的时候,咱们家的收成肯定比往年多不少!”
李大叔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以前官府没推广铁农具的时候,咱们农民种地全靠力气,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如今有了铁农具,种地轻松了,收成也多了,这都是官府的好政策啊!”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呼声。只见村里的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着,手里拿着用铁镰割下来的野草。以前,孩子们割草用的是石镰,又重又钝,割不了多少草;如今用了铁镰,又轻又快,不一会儿就能割一大筐。
赵老栓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心里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用石斧砍树,用木犁耕地,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如今,孩子们用着铁制的农具,轻松又高效,这下来,手上全是水泡;如今,孩子们用着铁制的农具,轻松又高效,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啊!
转眼到了秋收的季节,柳家村的田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色的粟穗压弯了腰,沉甸甸的,看着就让人高兴。赵老栓和赵石头拿着铁镰,在地里收割粟穗。铁镰锋利无比,一镰下去,就能割倒一大片粟穗,比用石镰快了好几倍。
不到半个月,柳家村的粟子就全部收割完了。官府派人来统计收成,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今年柳家村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成还多!
里正李宽拿着统计册,在村里的晒谷场上宣布这个好消息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赵老栓拿着自家的粮袋,看着里面满满的粟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这丰收的背后,铁农具功不可没。
“乡亲们,”李宽高声说道,“今年咱们村的收成这么好,多亏了官府推广的铁农具!明年,官府还会继续供应更多更好的铁农具,咱们还要多种地,多打粮,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们纷纷鼓掌叫好,赵老栓也跟着鼓掌。他看着晒谷场上堆积如山的粟子,心里想着:明年,他还要再买一把铁犁,再添一把铁锄,让自家的田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第四章 铁脉绵延
秋收结束后,咸阳城的官营铁场里一片忙碌。铁场里的工匠们正在加紧打造铁农具,准备供应给明年春天播种的农民。铁场的主事陈大人,每天都要去各个作坊检查进度和质量。
“陈大人,您看,这是咱们新打造的铁犁,犁头用的是改良后的生铁,更坚固耐用,而且重量比以前轻了不少,农民用起来更省力。”一个工匠拿着一把新铁犁,向陈大人介绍道。
陈大人接过铁犁,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掂了掂,满意地说:“好,做得不错!咱们打造铁农具,就是要为农民着想,既要坚固耐用,又要轻便省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愿意使用铁农具,才能推动咱们秦国的农业发展。”
工匠点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严格把控质量,打造出最好的铁农具。”
陈大人又走到另一个作坊,那里的工匠们正在打造铁锄。陈大人拿起一把铁锄,看了看锄刃,问道:“这铁锄的锄刃,淬火工艺没问题吧?”
“没问题,陈大人,”工匠连忙回答,“咱们用的是‘三火两淬’的工艺,锄刃经过三次加热,两次淬火,硬度和韧性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农民用它锄地,就算碰到石头,也不容易崩口。”
陈大人听了,点了点头。他想起几年前,秦国的铁农具还很少,大部分农民都在用石制和木制的农具,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如今,在官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铁匠铺越来越多,铁农具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农业,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
离开官营铁场后,陈大人骑着马,沿着渭水岸边的田地巡查。他看到,田地里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用铁犁翻地,有的在用铁锄锄草,有的在用铁镰收割过冬的草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陈大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铁农具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让秦国的农民看到了希望,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回到官府后,陈大人拿起笔,在奏折上写下了秦国铁农具普及的情况和农业发展的成果。他相信,只要继续推广铁农具,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秦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秦国的百姓,也一定会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窗外,夕阳西下,把咸阳城的城墙染成了金黄色。陈大人放下笔,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田地。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秦国的大地上,到处都在用铁农具耕种的农民,到处都长满了金黄色的庄稼,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这,就是他心中的秦国,一个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