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种花数千年,王朝历代改;秦皇扫六合,汉武傲天地;大唐天可汗,开元勉为继;送至南北期,儿郎风骨血;扶汉家正者,有我日月明--

煌煌山河,愿屠尽异族,为复千万种花家儿女之仇;

烈烈种花,南楚伟人在,不使诸多宵小触我分毫土。

大义过后,无论何时何地,世间仍有不平之事,所谓宁为太平狗子,不为乱世英豪,功过自古多参半,盛世之下,无论帝皇王首如何为之,终是避不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公元1365年,明初,有明玉珍率兵入川,约有军队20万,朱元璋曾说:“明玉珍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

当时,洪武爷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洪武爷大获全胜,一战定乾坤。后陈友谅所属旧部明玉珍从湖广带入四川的,20万军队,差不多有20万家属相随。这些家属,由政府统一安置,故合称这些兵士和家属为军事移民,不会少于40万人。这40万余人的分布,主要是在巴渝地区,按2\/3计,则有27万左右。此为始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间,湖广地区百姓入川充实巴蜀之地。

在当时这般数量庞大的移民,有强行裹携之嫌,当然也有一些普通百姓躲避战祸之因,经历过元末混乱,明初大战,不止湖广一带,整个中原大地不说十室九空,人口数量也是剧减到一个冰点。

有幸在战乱中活下来的人选择隐居深山老林,做为一名穿越者,唐仨(sa念一声)仁的原身倒在自湖广逃往应天(现南京)途中,差点被同行的难民烹了,好在被一位随义军征战的华服妇人制止,这才留了具全尸,如此算是给他穿越过来创造了基本条件。

唐仨仁醒来的时候,身在一处的河流旁边,应该是长江下游一带,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具身体在水里泡了多久,居然穿过来的时候身体还能完好,没有瞬间挂掉再穿回去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呆坐在一块石头上半天有余,融合这具身体的零散记忆,总算是缓过劲来。

“我不就是陪几位县里的老板吃个夜宵喝个酒,这就没了?元末?明初?穿越?真坑啊,这玩笑开大发了.....”

不管是记忆中的那个即将到来的铁骨铮铮大明天地,还是另一朵相似的花,唐仨仁觉得还是先寻一点食物为妙,就算要尝试自尽回去,也绝不能饿死,那滋味他小时候在农村经历过一小段时间,哪怕只是接近饿死的边缘,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痛苦。

死亡并不可怕,毕竟算是挂过一次的人了,唐仨仁做为一个现代人,无痛苦挂掉的方法真心有,但绝不能是饿挂。

随手摸索了一下身上的破布衣服,啥都没有,脚边上有一个破布小包裹,应该是原主人的“行李”,正想一脚踹开,突然脑中灵光一抽。

“或许有用得上的东西....”

片刻之后,唐仨仁一脸懵的再次坐了下来,刚从包袱里居然翻出了三样东西,一个煤油打火机,一包华子,还有一把菜刀。

以前常听说穿越大军们都有金手指,这菜刀是个什么鬼,夜宵摊上带过来的?华子或许是经历过穿越的保护,居然还能抽。

“系统何在?”

回应他的只有无尽的冷风,算了,还是抽根烟冷静冷静,之后看能不能找个有人烟的地方活下去,然后再看看除了死亡,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回去。

抽了支烟后总算是稍微缓过神来,唐仨仁望着手中的煤油打火机和那包华子,心中五味杂陈。打火机还算实用,至少在这个时代能当个不错的升火工具,而且若这里真是大明初期,应该有了简易的煤油了吧?就算没有,电视里放的还有一些网络上传的那种“火油”原理应该跟煤油差不多,只不过提取的方式有些区别,烧是一样的烧。

可华子嘛,抽完这一包就彻底没了。至于那把菜刀,虽然普通,但在这乱世之中,或许能成为自保的工具。

他站起身,走了小半个时辰的样子,总算是看到一些路了,环顾四周,只见一片荒凉,破败的村庄,断壁残垣,偶尔还能看见几只野狗在废墟中徘徊。唐仨仁深吸一口气,决定先离开这里,寻找人类聚集的地方,或许能打听到一些关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以及是否有回到现代的可能。

他沿着一条崎岖的小路前行,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遇到什么危险。走了许久,终于看见远处升起几缕炊烟,心中不禁一喜,加快脚步向那边赶去。

来到近前,只见一座简陋的村庄,村民们穿着破旧的衣裳,面色蜡黄,显然生活得十分艰辛。唐仨仁心中暗自感叹,这个时代的人们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数年。

公元1368年,大帝朱洪武改集庆为应天府(现江苏南京),立为都城,祭天登基;以开局一个碗,达成“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成就,建立汉家大明帝国。

次二年,既洪武三年,值兰以权为知府(又称府尹,正四品),应天府辖下高淳县。

形为老农,眼若星辰,杀意暗涌,身边一位儒雅的老者落后一个身位跟着,同时一辆外表普通的马车跟在身后不到十步的距离。

“你了不起,你清高,你将来是要当大官的人,这秧你不要碰!给老子滚远一点!别在这里脏仨伢子弄的秧苗。”

略显破败的道路之旁,一位衣裳破旧的老农破口大骂自己那身板不大的儿子,洪武爷刚刚登基,局势算是初步稳定下来,老农原本也算是十里八乡口碑还不错的地主。

只不过战乱么,大家都晓得,管你是啥地位,只要不是操刀者,就有可能成为刀板上的鱼肉。

正因其口碑还算过得去,最终一家子算是较为完整的活到现在,像眼前唐家铺(原名唐家村,从两湖那边的逃难过来了一些人,不少聚集到了这里,村里就改了个名字叫铺,铺这个称呼多在南边地名中出现),原村民已经不多了。

“那老哥,你打骂他作什?咱朱十六最看不得年轻有朝气的读书人受气了,地在这里又不会跑,你跟自家儿子置什么气咯。”

朱十六气势非凡,一开口便将那正打骂小子的老农给震住了。偏过头一看这男人衣裳虽普通,但明显不是普通人,人家身后不远处还跟着一辆马车呢,这年岁,有马车跟随的人家,那能是普通人家?

“这位先生,你是不晓得咯,洪武爷刚登基,我们这就免了几年税,好日子才刚开始,要是不努力种地,还是要挨饿的,小老头饿怕了,读书?饿肚子的读书人,狗都不如。”

朱十六听到这话,理解归理解,嘴角一阵抽搐,但人家话粗理不粗。乱世活人不如狗,朱十六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往,微微叹了口气,正准备说什么。

“你这老农,怎敢这般说话?一旦成了读书人,还会缺粮食不成?”一旁跟在朱十六身侧的中年男人脸上露出不喜,语调虽然不高,却也带着几分喝斥之意。朱十六白了他一眼,斥责道:

“李上,你给爷闭嘴。”李上眼中闪过几许恐惧,瞬间就怂了,脚下微微往后退了一些。“老哥,你别理他,读书确实重要,但前提是有口饭吃,我刚才看你下种的时候,那种子我没有见过,还有这路,你们村里这路修得挺好,看来你们的兰知府很有能力。”

今年是洪武三年,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让自己治下耕者有其田,老农还能够养活儿子去学堂,这本身就很了不起了。

谁知老农直接白了朱十六一眼,说到:

“兰知府我不知道,但黄拔皮知县有能力?你瞎说什么呢,我们唐家铺从去年开始没再饿死人,可不是因为那个姓黄的,猪狗不如的东西,要不是南边逃过来的仨伢子....哦,用老哥的话说就是唐仨仁公子,咱们这村子只怕....”

说着老农往旁边正晒太阳的一条狗吐了口口水,满脸的嫌弃,朱十六:“……”,好奇的是老农提到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