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暗刃如锋 > 第382章 边界袭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国边界地区的?佤山区以山地为主,村寨多依山而建,佤族古语中“佤”即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此区域传统边界线位于阿佤山区与萨尔温江(怒江下游)之间,地势险要且矿藏丰富?。

?西双版纳段边界以打洛江为天然分界,江岸形成陆界与水域结合的复杂地形,掸邦一侧村寨多分布于高山地带,与华夏村寨隔江相望?。

佤族、德昂族、傣族等民族在边界两侧跨境而居,语言、习俗相近,常有节日和祭祀交流?。

掸邦村寨保留传统干栏式建筑,与华夏傣族民居(如蓝色琉璃瓦、金孔雀装饰)风格相似?。

?太平洋战争前夕,王国通过“1941年线”单方面划界,导致部分村寨归属变更,但实际勘界未完成,村民生活仍维持传统模式?。

吴新来到的是掸邦?滚弄地区?历史上为果敢人聚居地,约4万果敢人生活于此,该地区在唐朝时期曾属南诏国版图?。

当地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东南与果敢清水河区接壤,南邻佤邦南邓特区?。

果敢自1840年起由杨氏土司世袭统治,1929年杨春荣去世后,其子杨文鼎与属官杨春锦、杨春配爆发土司继承权争夺?。

王国介入后重审此案,最终判定杨文炳(杨文鼎之弟)继任土司,但杨文鼎因感激王国支持,后期积极协助鸦片贸易?。

1941年倭寇南进压力下,果敢土司杨文炳面临选择。

初期因王国在掸邦的溃败转向华夏,捐献30万元支援滇缅公路修筑,并获蓝党政府委任为“果敢自卫支队上校司令”?。

然而其亲属秘密参与倭伪组织,杨文炳本人也被质疑与倭寇有暧昧关系?。

王国借华夏抗战困境,于1941年6月单方面划定“1941年线”,将果敢等地区划入王国属掸邦,但未实际勘界?。

这些地区也成为华夏未来边界争议该线成为后续两国边界争议。

果敢主体为明末南明移民后裔,通用汉语西南官话,1897年《两国续议掸邦条约》后正式脱离华夏。

1941年时,其法律地位仍属王国属掸邦木邦土司辖下的小土司邦?。

这一时期果敢的动荡反映了殖民势力、地方势力与战争压力的复杂交织,其历史轨迹深刻影响了后续自治与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杨土司本性坚韧贪婪,为了自己所属村寨,不断骚扰袭华夏边境村寨,如迁移界碑,抢夺华夏良田等行为,甚至组织自卫队对华夏村寨,不时的进行抢夺。

而吴新不仅在国外专业军事学校学习过,还在滇省春城军事学院学习,也经过呈贡山区的培训,并由宋志亲自带训。

吴新早已不是那个乡村小子了,而且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军官。

吴新最近一段时间,带领着自己三十人小队,针对掸邦村寨的的行为,进行了多次还击。

此次掸邦边境的北部村寨那丁,在附近密林深处笼罩着不寻常的寂静。

在吴新的带领下,于怒江支流沿岸设伏。

这支由30名老兵组成的队伍,装备着汉阳造步枪和两挺捷克式轻机枪,隐蔽在侦查之后,确定的可能袭击补给线仅200米的蕨类丛中。

三天前的情报显示,对方的防卫队将途经此地,为前线运送弹药和药品。

行动队员们用树枝和苔藓伪装掩体,每人间隔五米呈扇形分布,吴新将机枪手安排在两侧制高点——他清楚,这样的地形最适合打伏击?。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

突然,远处传来竹筏划过水面的声响,随后是滇省方言模糊的交谈。

吴新示意全员屏息,只见四十余名护卫队,押着三辆胶轮大车出现在视野中,车辙在泥地上压出深痕。

领头的人穿着果敢传统服饰。头上缠裹黑色布巾,腰间系皮质或布质腰带,悬挂烟袋、刀具等实用器物?,脚上穿着手工缝制的布鞋。

腰间挎着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35手枪。?车架上覆盖的油布下隐约露出抢劫的稻米、玉米和各种工具。

当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时,最前端的一名手拿土枪的队员,正弯腰检查车轮——这个瞬间,吴新猛地挥下手臂?。

枪声骤然撕裂晨雾,捷克式机枪的怒吼与汉阳造的脆响交织成死亡交响曲。

前排自卫队员像被镰刀割倒的稻穗般栽进道路上,领头之人腰间的毛瑟手枪尚未拔出,就被三发子弹贯穿胸膛。

运输车上的油布瞬间被弹雨撕成碎片,木箱在爆裂的枪声中炸开,黄铜弹壳与玻璃药瓶的碎片如暴雨般溅射。

一名自卫队士兵试图依托车轮还击,却被侧翼机枪手扫出的曳光弹击中后心,钢盔滚落时露出脖颈上尚未结痂的刺青?。

残存的自卫队员在混乱中组成环形防御,各种步枪的射击声从浓烟中断续传来。

行动队员们交替跃进,老兵张二狗匍匐至车架侧面,将两颗手榴弹塞进弹药箱缝隙。

轰然爆燃的火光中,药剂瓶的玻璃碎片化作千百枚微型飞刀,将最近两个自卫队员的身体割得支离破碎。

车轴断裂的巨响中,最后一辆大车翻入溪流,各种工具的金属响动在漩涡中叮当作响,像为这场伏击敲响的丧钟?。

不到十分钟,这场力量悬殊的伏击战就结束了。

四十三名自卫队员,被当场击毙的有37名,至于剩下的几名伤员,经过残酷的盘问之后,也及时处理。

吴新可不想留下什么痕迹,以避免引来什么麻烦。

而自己行动队员们,无一人受伤,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伏击。

吴新等人收拾利落后,赶着三辆马车 ,回到了此次的落脚点,华夏边境的上冈村。

而将此次抢回的物资,交给上岗村寨的族长,委托还给此次被袭击的下岗村。

在一次次的袭击中,掸邦村寨的自卫队员遭遇了重大打击,各村寨自卫队员们再也不敢跨境进行袭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