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能怎么办?过去要回来吗?只能先吃了这个哑巴亏,就这样吧。”
顾平白了他们一眼,真真很无奈。
都这时候了还在纠结银子。
“唉,就是感觉早知如此的话,根本没必要花那些银子,贿赂出去七八万两银子,能换多少粮食?多少布匹?”
“已经做了就不要再缅怀后悔!”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等待上贡的日子便是。”
……
商议妥当之后,他们便不再积极外出寻求帮助了,倒是让鸿胪寺不少人觉得颇为可惜,可惜少了个冤大头送钱。
但他们也没有太在意,只估摸可能已经被榨干,没油水了,便不再关心。
又过了约摸半个月时间。
便到了正式朝贡的日子,茜香国使臣与其他国家使臣一起,带着早就已经被检查过好几遍的贡品,按顺序朝贡。
到他们时,顾平很是果断开口:
“茜香国上贡亩产千斤高产新良种三种,分别为土豆,红薯以及玉米。”
声音洪亮清晰,几乎扯着嗓子喊。
鸿胪寺定的原词是罕见土产三种。
而且这话应该由鸿胪寺官员说。
这还是因为他们给了钱,如果没给银子的话,那估计就是普通土产三种。
带罕见,已经算是他们给面子了。
此话一出,鸿胪寺一片荒乱之中还有人愤怒不已的看向顾平,恨不得将这不守规矩的倒霉玩意儿给千刀万剐,什么玩意儿,竟然还敢自己开口说话了。
反倒是他说的内容没怎么在意。
而本来都已经有些昏昏沉沉的永康帝,被顾平突然放大的声音给吓的一个激灵,同时也将这句话给听了进去,当即颇为诧异的看向下面的顾平,问道:
“你再说一遍,亩产千斤?”
“是,陛下,三种新粮种,皆亩产超过千斤,是我国自海外得来,又经多年培育而成,女王陛下思及我国与上国千年前亦是同根同源,故特地上贡。”
顾平继续不卑不亢地回复道。
而鸿胪寺官员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他到底说了些什么,然后更加不知所措。
皇帝都关心并且问了起来,不管对方说的是真是假,他们现在也不能上去把人给拉下来,就真的只能干着急,无可奈何,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会有小国使臣胆子这么大,敢不听他们的话。
“可有佐证?”
“有佐证,我们带来了实物,可以现在现场挖,挖完现场称重,再估算一下一亩地大概能种多少便能得出产量。
只是精耕细种,产量可能会偏高。
肥料跟不上会少点。
但土豆红薯不管怎么样,只要没有遇到意外绝产,三五千斤肯定没问题。
玉米如果照顾的稍微差一些。
可能只能有一两千斤。”
反正现在鸿胪寺的官员又不敢把他直接拉下去,嘴堵住,那顾平自然是能多说就多说点,把具体情况讲清楚了。
面对这些信息,永康帝是理所当然的,直接忽略了还没有朝贡的那些小国使臣,立刻颇为感兴趣的现场验证,他自己也是亲自走下龙椅盯着侍卫验证。
满朝文武对此也颇为关心。
很快,不论是埋在泥土下面的土豆红薯,还是长在玉米杆上面的玉米,就全部或被挖出来清洗干净,或被剥好。
并且逐一称重。
“陛下,总共十株土豆,每株土豆产量在四到六斤左右,平均产量五斤。
红薯平均产量在六斤。
玉米一株产三到四斤。”
负责称重的是御前侍卫,此时回禀的自然也是御前侍卫,但是御前侍卫都是出自勋贵家族。虽说有些勋贵原来是泥腿子,以前种过田,可如今开国已经超过三十年,他们基本都是二代三代勋贵,估摸韭菜和小麦苗都分辨不出来。
自然也不清楚产量到底是高是低。
语气中一丁点都不带兴奋。
只是如实且平稳的回复着。
与此同时,永康帝也不大清楚一亩地大概能种多少,只能询问起大臣们:
“这产量算高吗?”
好在满朝文武大臣并不全都是不识五谷,没种过田的,很快就有几个负责农耕的大臣走出来仔细查看情况。然后又询问了一番顾平,平均每亩地能种多少株等相关信息,这才激动不已回禀:
“陛下,土豆红薯一亩地起码能种两千株以上,这就意味着按照缸里面的土豆红薯产量来计算,每亩产量基本都超过万斤,玉米的产量也超过五千斤。
这实乃天降祥瑞,天降祥瑞啊!
前所未有的祥瑞!”
说到这,那几个负责农耕的官员已经激动到难以自抑,并不由涕泪交加。
有激动有兴奋,还有懊恼!
懊恼于这粮种怎么现在才来?
“什么?”
“这怎么可能?亩产万斤,这根本就不可能啊!确定这个数字没问题?”
一下子,先前对具体亩产还没有清晰认知的众大臣,全都惊讶不已的议论起来,同时主要集中在不敢置信方面。
毕竟他们再怎么没种过田。
农作物的平均亩产还是知道的。
他们不种田也得收田租嘛。
“陛下,如果大面积种植的话,产量没有这么高,再加上没有足够肥料,无法精细照顾等因素叠加,平均亩产估计得攒减半,只有五千到六千斤……
玉米则是在两千多斤徘徊。”
在他们茜香国的实验田里,土豆红薯包括玉米的产量都能超过万斤,但是普通平民种植产量直接腰斩,哪怕加上有机化肥,最多也就八九千斤的样子。
很难突破万斤。
为了避免他们期望值太高,顾平他当然得赶紧泼泼冷水,按低标准描述。
免得回头产量达不到万斤。
再怪他们茜香国说谎。
不过哪怕如此,满朝文武官员以及永康帝的心情依旧相当激动,即便是最低的玉米产量,两千斤,也已经是如今最好的上田平均亩产量的四倍左右了。
本朝最好的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种植的御田,最高亩产量才六百多斤。
南边最好的田。
风调雨顺亩产也才四百八十多斤。
很难超过五百斤。
“陛下,产量是高,可这些到底能不能当粮食吃?又能不能长期保存?木薯产量也很高,但是木薯可是有毒啊!
产量高的这两种好像也是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