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永不褪色的印记 > 一百十九:永别之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正坐在天台边缘数星星。酒精把世界泡得发涨,楼下的车水马龙像打翻的调色盘,红的绿的光在视网膜上晕开。他就坐在我旁边,黑色风衣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细小的尘埃。

“想好了?”他声音像磨砂纸擦过钢板,“用永恒的行走换一个愿望。”

我晃了晃手里的空酒瓶,玻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愿望是,永远不用再失去任何人。”

他笑了,露出尖尖的犬齿:“可以。但契约有两条——第一,你必须用一辈子和世界上所有人见面,漏过一个,契约失效,你会在二十四小时内腐烂成泥。第二,你可以选一组人永远不见,选吧。”

风突然变大,吹得我领口发紧。楼下传来婴儿的哭声,穿透力极强,像根细针戳破了城市的喧嚣。我想起三天前在医院太平间里,母亲的手凉得像块冰,护士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走过,粉色襁褓里的小东西闭着眼,睫毛像沾了露水的蒲公英。

“新生儿。”我说,“所有没满一个月的婴儿,我永远不见。”

他伸出手,掌心有团跳动的黑雾:“握一下,契约生效。从明天起,你会看见每个人的名字和寿命,像标价签贴在额头上。记住,别让任何一个新生儿出现在你视线里,哪怕是照片。”

我握住他的手,黑雾像蛇一样钻进皮肤,顺着血管流进心脏。那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蒲公英,绒毛被风吹向世界各地,每根绒毛都粘着一张人脸。

契约生效的第一个清晨,我在出租屋醒来。窗帘缝里漏进的阳光照在对面墙上,那里凭空多了块电子屏,显示着“已见面:137人,剩余:7,842,591,063人”。我摸了摸额头,指尖沾着点黑色粉末,像没擦干净的煤灰。

推开房门时,楼道里的邻居正在倒垃圾。王阿姨的额头上浮着行淡金色的字:“王秀莲,68岁,剩余寿命:12年7个月”。她看见我,笑着递过来一袋苹果:“小周,昨天你妈……节哀。”

“谢谢阿姨。”我接过苹果,指尖触到她的手,电子屏上的数字跳了一下,138。

原来“见面”的定义很宽泛,只要视线交汇、肢体接触,就算数。我走在街上,像台人形扫描仪,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悬浮着名字和倒计时。卖早点的张叔还有23年,公交司机李姐剩18年,穿校服的女孩手里攥着57年的光阴。

他们看不见我额头上的字——“周明,寿命:无限(直至契约完成)”。

第一个月,我像块被踢来踢去的石头,在城市里横冲直撞。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我看见穿花布衫的奶奶挑西红柿,她的“剩余寿命”只有11个月;地铁上靠在我肩头打盹的男孩,额头上闪着“2097年8月15日”,还有整整七十年。

电子屏的数字以每天几千的速度增长,可世界像片没有尽头的沙漠,人潮是流动的沙。我开始失眠,闭上眼睛就看见密密麻麻的名字在黑暗里浮动,像夏夜的萤火虫。

需要避开新生儿的规则,像条无形的锁链。路过幼儿园时,我必须贴着墙根走,目光死死钉在地面;超市里的母婴区是绝对禁区,导购员手里的宣传册印着婴儿笑脸,我得转身就跑;最麻烦的是医院,每次路过都要屏住呼吸,生怕从哪个拐角推出来一辆婴儿车。

有次在商场,电梯门打开的瞬间,一个女人抱着襁褓站在对面。我条件反射地往后弹,后脑勺撞在金属扶手上,嗡的一声。女人吓了一跳,怀里的婴儿突然哭起来,嘹亮得像警报。我连滚带爬地冲进安全通道,心脏在胸腔里擂鼓,直到跑出去三条街,才扶着墙大口喘气。

电子屏右下角跳出一行小字:“危险距离:0.3米,规避成功。”

他说得对,这是永恒的行走。我不能停,不能躲,必须像颗卫星绕着地球转,把所有面孔都收进眼底。母亲的葬礼过去半年后,我已经走过七个城市,电子屏上的数字突破了一百万。

在重庆的吊脚楼里,我遇见个穿蓝布衫的老婆婆,她坐在门槛上绣花,额头上的字是“陈兰,89岁,剩余寿命:3小时”。我买了她摊位上的荷包,指尖碰到她的手时,那行字变成了红色。

“小伙子,看你面生啊。”她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水波纹,“是来旅游的?”

“算是吧。”我把荷包揣进兜里,布料糙得磨皮肤。

“我们这地方,留不住年轻人喽。”她抬头看天,鸽子群从屋顶掠过,“我孙子在上海,去年生了个娃娃,我还没见过呢。”

我喉咙发紧,没敢接话。三小时后,我在渡江的轮船上看见救护车开进吊脚楼群,警笛声被江风撕得粉碎。电子屏上的数字跳了一下,一百万零七十三。

那天晚上,我坐在甲板上,把那个荷包翻来覆去地看。针脚歪歪扭扭的,里面塞着艾草,味道有点冲。原来所谓的“见面”,不只是看见面孔,还要接过他们递来的温度,听见他们没说出口的遗憾。

契约生效第三年,我在漠河的雪地里差点冻死。零下四十度的风像刀子,刮得脸生疼。手机早就没电了,电子屏却在视网膜上亮得刺眼,“已见面:1,568,923人”。

一个养鹿人把我拖进木屋,壁炉里的火烧得正旺,他额头上的字是“鄂温克·巴图,41岁,剩余寿命:45年”。他递给我一碗热奶茶,奶皮结在表面,像层薄冰。

“你在找什么?”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这地方除了雪,什么都没有。”

“找所有人。”我捧着碗,手指冻得发僵,“除了……刚出生的孩子。”

他愣了愣,突然笑起来,笑声震得房梁上的雪簌簌往下掉:“我们这儿的孩子生下来,要在摇篮里挂把刀,寓意能劈开风雪。你见过吗?”

我摇头。他指了指窗外,雪地里有个木头搭建的架子,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去年我侄女出生,挂了条红布,风一吹,老远就能看见。”

我盯着那架子看了很久,雪光晃得眼睛发酸。原来新生儿的痕迹无处不在,像空气里的尘埃,你看不见它们,却知道它们飘在每个角落。

为了避开这些“痕迹”,我渐渐摸索出规律。医院的妇产科通常在顶楼,路过时要贴着墙根走,眼睛盯着自己的鞋尖;商场的婴儿用品区会有粉色的指示牌,看见就绕路;甚至连广告牌都要警惕,奶粉广告里的婴儿笑脸比红绿灯还刺眼。

可总有防不胜防的时候。在广州的城中村,我钻进一条窄巷找厕所,转角突然冲出个抱着孩子的女人,襁褓上还别着医院的手环——显然是刚从附近的社区医院出来。我条件反射地往回跑,后背撞在晾衣绳上,竹竿噼里啪啦地掉下来,湿衣服盖了我一头。

婴儿被吓得大哭,女人骂骂咧咧地骂着方言,我爬起来就跑,拖鞋跑丢了一只也没敢回头。跑到巷口时,电子屏闪了下红光:“危险距离:0.1米,规避成功。”

后背火辣辣地疼,伸手一摸,晾衣绳在背上勒出了血痕。我靠在墙上喘气,看着巷子里那个女人抱着孩子哄,阳光照在婴儿的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那是我离“禁忌”最近的一次。不是距离上的近,是心里的动摇。我突然想冲过去看看,那个皱巴巴的小东西到底长什么样,是不是像母亲相册里的我,额头上有块淡红色的胎记。

魔鬼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还是那种磨砂纸的质感:“想违约吗?只要看一眼,你就会变成街角的那摊烂泥。”

我猛地后退,后背撞在砖墙上,冷汗瞬间浸透了衬衫。巷子里的哭声还在继续,像根线牵着我的耳膜,往里拽,往里钻。

契约生效第五年,我在拉萨的大昭寺遇见个朝圣者。他额头磕出了厚厚的茧子,藏袍上沾满酥油,额头上的字是“次仁,52岁,剩余寿命:8个月”。他递给我一块糌粑,青稞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时,电子屏上的数字跳到了五百万。

“你在找什么?”他用藏语问,眼神像纳木错的湖水,清得能看见底。

“找所有人。”我学着他的样子,把糌粑捏成小块,“但不找刚生下来的孩子。”

他指了指寺门口的转经筒:“每个孩子出生时,喇嘛都会为他们祈福,把名字写在经幡上。你看那些风马旗,每片布上都有新的名字。”

我抬头望去,山坡上的经幡像彩色的海,风一吹,哗啦啦地响。红色的布上印着黑色的藏文,蓝色的布被晒得发旧,黄色的布沾着鸟粪。原来新生儿的名字早就写满了世界,在风里,在土里,在每个祈祷的声音里。

那天晚上,我住在寺庙旁边的客栈,听着窗外的诵经声,第一次梦见了母亲。她抱着襁褓里的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伸手去碰,可身体像被钉在原地,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抱着我站起来,走进走廊尽头的白光里。

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电子屏右下角的小字在闪:“距离最近的新生儿:3.2公里,正在移动。”

我抓起外套就往外跑,鞋都没来得及穿好。拉萨的凌晨很冷,石板路冻得脚底板发疼,可我不敢停。那个移动的“禁忌”像颗定时炸弹,追着我的影子跑,在巷子里拐来拐去。

最后,我躲进了一家闭店的甜茶馆,缩在吧台后面喘气。窗外传来婴儿的哭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我抱着膝盖蹲在地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声,一下,又一下,像寺庙里的木鱼。

原来避开新生儿,不只是避开他们的脸,是避开所有与“开始”有关的东西。避开产房的灯光,避开婴儿车的轱辘声,避开母亲喂奶时低头的温柔,避开那些还没来得及被世界磨出棱角的眼睛。

契约生效第七年,电子屏上的数字突破了一千万。我在西双版纳的雨林里迷路了,藤蔓缠住脚踝时,看见个穿傣族筒裙的女人背着孩子采药。那孩子看起来有两三个月大,趴在母亲背上,嘴里叼着手指头。

女人看见我,吓了一跳,抱着孩子就往树后躲。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样子一定很吓人——头发打结,胡子像杂草,衣服破得露出了胳膊,上面全是蚊虫叮咬的疤。

“对不起,我只是路过。”我举起手,慢慢往后退,眼睛盯着地面的落叶。

“你是外来的?”她声音发颤,“我们这儿有规矩,外人不能靠近寨子里的孩子。”

“我知道。”我退到三步以外,能闻到她身上的草药味,“我这就走。”

转身时,听见那个孩子咯咯地笑起来,声音像碎玻璃。我脚步顿了顿,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藤蔓在脚踝上勒出红痕,血珠渗出来,混着泥土粘在皮肤上。

走出雨林时,天边已经泛白。电子屏上的数字亮得刺眼,一千万零四十五。我突然发现,那些数字后面的“人”,正在变得模糊。王阿姨的苹果,次仁的糌粑,老婆婆的荷包,这些具体的温度正在褪色,变成电子屏上跳动的光点。

只有新生儿的“空白”越来越清晰,像张巨大的网,罩在世界的褶皱里。我开始害怕走进春天,因为到处都是发芽的树,开花的草,像无数个正在舒展的小拳头。

契约生效第十年,我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遇见了初中同学。她推着婴儿车,羽绒服拉链拉到顶,只露出眼睛,额头上的字是“林晓,36岁,剩余寿命:51年”。

“周明?”她愣了一下,眼睛瞪得很大,“真的是你?我们都以为你死了!”

婴儿车里的孩子醒了,咿咿呀呀地抓着玩具,看起来刚满周岁。我往后退了一步,后背撞在路灯杆上,金属的凉意透过衣服渗进来。

“你这些年去哪了?”她伸手想拉我,又突然停下,“同学群里说你妈走了之后,你就失踪了……”

“我在旅行。”我盯着她的额头,不敢看婴儿车,“一直都在外面。”

“旅行?”她笑起来,眼角有了细纹,“你可真能折腾。对了,这是我儿子,叫安安,刚满一岁。”

我听见婴儿车发出“咔哒”一声,大概是孩子在翻身。心脏突然抽痛,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我知道安安不算“新生儿”,契约允许我见他,可我还是不敢抬头。

“我还有事,先走了。”我转身就走,脚步快得像在逃。

“周明!”她在身后喊,“你到底在躲什么啊?”

我没回头。雪落在脸上,化了,凉得像眼泪。躲什么?我在躲那些正在展开的人生,躲那些还没来得及被遗憾染脏的眼睛,躲那个本该在母亲葬礼后出生的侄子——我弟弟去年生了个儿子,视频里看起来像只粉色的小猫。

契约生效第十五年,电子屏上的数字突破了两千万。我开始频繁地咳嗽,痰里带着血丝。在昆明的医院做检查时,医生看着片子皱眉头,额头上的字是“张涛,45岁,剩余寿命:23年”。

“你这肺,像是吸了十年的工业废气。”他推了推眼镜,“还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心率不齐……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在走路。”我说,看着他胸前的铭牌,不敢看走廊里推过的婴儿车,“一直在走。”

他叹了口气,开了堆药:“必须住院,你现在的身体随时可能垮掉。”

我拿着药方走出诊室,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穿粉色护士服的女孩推着治疗车走过,上面放着针管和药瓶,她额头上的字是“李娜,24岁,剩余寿命:67年”。

“先生,需要帮忙吗?”她停下来,眼睛很亮,像刚洗过的玻璃。

“不用。”我往楼梯口走,脚步有点晃。

路过妇产科病房时,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男人抱着襁褓冲出来,后面跟着护士,喊着“孩子黄疸还没退”。我侧身躲进消防通道,后背贴在冰冷的铁门,听见那个男人的声音在发抖:“我老婆还在里面,我得先带孩子去照蓝光……”

襁褓里的婴儿突然哭起来,声音细得像根线,钻进门缝,缠在我的耳膜上。我顺着门板滑坐在地上,咳嗽声停不下来,血腥味在嘴里散开。

原来“避开”不是远离,是无时无刻的警觉,是把神经绷成弓弦,二十年如一日。

契约生效第二十年,我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遇见了那个养鹿人。他老了很多,背驼得像座桥,额头上的字变成了红色:“鄂温克·巴图,61岁,剩余寿命:1小时”。

“小伙子,你还在走啊。”他笑起来,露出掉了一半的牙,“我孙子来看我了,刚会走路,像只小麋鹿。”

我往他身后看,一个女人牵着个穿虎头鞋的小孩,大概一岁多,正摇摇晃晃地追蝴蝶。阳光照在孩子的头发上,金闪闪的。

“你看,他跑起来多快。”巴图拍我的肩膀,力气大得惊人,“我们鄂温克人说,孩子是风变的,抓不住,留不住。”

我突然想起漠河雪地里的那个摇篮架,红布条在风里飘得像团火。原来我不是在避开新生儿,是在避开那些“抓不住”的东西,那些会在未来变成遗憾的“开始”。

那天晚上,我开始咳血。鲜红的血滴在青石板上,像朵突然绽开的花。电子屏上的数字还在跳,两千八百万,两千八百万零一。

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身体像台磨损严重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发出抗议。可契约还没完成,世界上还有几十亿张面孔等着我去见。

魔鬼的声音又响起来,这次带着点笑意:“想放弃?你还有机会修改契约,只要见一个新生儿,就能结束这一切。”

“滚。”我咳着血,扶着墙站起来,“我不会改。”

我没有躲。

我走上前,轻轻碰了碰那孩子的手。她的手指蜷起来,抓住我的指尖,软软的,暖暖的。

“契约失效。”魔鬼的声音在梦里响起,却没了之前的冰冷,“二十四小时后,你会腐烂成泥。”

我笑了,眼泪落在孩子的脸上。原来所谓的“永不失去”,不是抓住所有正在消失的,而是承认有些开始,注定要和你擦肩而过。

第二天清晨,我躺在镇口的老槐树下,看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脸上。电子屏消失了,额头上的字也不见了,世界干净得像张白纸。

远处传来婴儿的哭声,很响亮,像道穿透云层的光。我闭上眼睛,最后想起的,是母亲抱着襁褓里的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阳光落在她的睫毛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次,我没有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