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飞予长安 > 第150章 枯井残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悬壶阁地下密室,沈予乔举着羊角灯,照见墙面上密密麻麻的药方。李偃飞用佩刀撬开腐朽的地板,露出半卷浸满水渍的账本,墨字已模糊,但“武安”二字反复出现。“这是前太医院判张守正的字迹。”她认出账本边缘的梅花印——当年张守正因直言武安昌滥用五石散入药,被弹劾“妖言惑众”,革职时在金銮殿撞柱,血溅梅花纹朝服。

沈予乔蹲在墙角的枯井旁,井中漂着破碎的瓷片,釉色与龙舟案中查获的毒罐一致。她忽然想起在焦尸衣袋里发现的铜钥匙,此时正与井底木匣的锁孔严丝合缝。匣中是半本《千金方》手抄本,每页空白处都写满批注,其中一页用红笔圈住“五石散”条目,旁注:“武贼以吾方害人,吾必以其术还之。”

羊皮纸的边角泛着霉斑,却能看清张守正苍劲的小楷:“正月廿三,给陈司马夫人开麻沸散三钱,混入五石散半钱,夜观其面赤烦躁,如吾所料。”沈予乔指尖微颤——这分明是在拿患者试药,观察五石散与麻沸散混合后的反应。更触目惊心的是,某页画着人体经络图,十二处穴位标着“毒焰入脉”的路径,与悬壶阁焦尸胸口的暗纹完全吻合。

“张守正被革职后,武安昌在太医院推行五石散,美其名曰‘延年益寿’,实则让官员成瘾,便于控制。”李偃飞的声音混着井水的寒意,“这些患者,怕是被当成了试药人。”她指尖划过账本里“咳嗽血痰者三钱”的记录,忽然想起父亲牢中记录,临终前正是咳血不止——与这些患者症状相同。当年父亲作为御史弹劾武安昌,入狱后“暴病而亡”,原来所谓的“急症”,竟是慢性五石散中毒。

更夫敲过四更,沈予乔忽然指着木匣底层的丝绸:“看这个。”素白绢布上用醋调朱砂画着星图,中心标注“悬壶阁”,十二颗红点围绕,正是十二名死者的住址。“古代巫医常用此法‘定魂’,但张守正精于药理,不会信这些。”她忽然顿悟,“这是五石散的服药剂量图!红点越靠近中心,剂量越大,中毒越深。”

丝绸背面用蝇头小楷写着:“角宿二钱,心宿三钱,尾宿五钱——药引需用樟木火炙。”沈予乔取出银针,在星图上对应位置刺入,发现针体竟泛出淡淡青色:“五石散含硫汞,长期服用会在体内沉积,这些红点标注的,是中毒者体内毒素聚集的位置。”她想起焦尸指甲泛青、齿缝留粉的症状,原来张守正早就在记录五石散的毒性发作规律。

李偃飞忽然注意到星图边缘有行褪色的小字:“七月十五,太医院后堂,三盏琉璃灯。”这是武安昌当年被查抄的日期,也是张守正全家葬身火海的前夜。她掌心掐入掌心,旧疤传来刺痛——那个夜晚,父亲正在整理武安昌的罪证,而自己躲在樟木箱里,听见的正是琉璃灯碎裂的声音。

卯时初刻,两人带着木匣闯入太医院。掌院吴明修见着梅花印账本,手中茶盏“当啷”落地:“这东西……怎么会在你手里?”他袖口露出的朱砂点,与悬壶阁密室墙面上的标记一模一样。

“当年张守正被革职,是你带头弹劾的吧?”李偃飞按住剑柄,“武安昌给你多少五石散,让你甘当鹰犬?”吴明修突然剧烈咳嗽,指尖擦过嘴角时,沈予乔看见他指甲缝里嵌着硫黄粉——五石散成瘾者的特征。

档案室里,三年前的供状不翼而飞,唯有一本《太医院月例》残留墨迹:“五月十五,供武安侯五石散二十匣,由张守正监制。”沈予乔对着阳光细看,发现“张守正”三字有涂改痕迹,原本应是“吴明修”。“偷梁换柱!”她突然明白,“武安昌让吴明修顶替张守正制药,却把罪名栽赃到前者头上。”

更惊人的发现藏在夹层中:一张泛黄的名单,列着三十七位官员姓名,每人名字后标着“春药三钱”“安神散五钱”——实则全是五石散的变种。李偃飞在末尾看见父亲的名字,“李慎行,咳血方三钱”,旁边批注:“药中加附子,可加速毒发。”

巳时,大理寺验尸房。沈予乔将十二具焦尸的伤口逐一比对,发现所有死者的左手寸关尺脉位都有针孔——正是太医院“施针问脉”的位置。“张守正借问诊之机,给患者注入微量毒焰粉,日积月累,只需一把火就能引发毒发。”她指着焦尸肺部的黑色斑块,“就像在体内埋了引火的干柴。”

李偃飞忽然想起悬壶阁火场的布局:药柜呈北斗状排列,枯井位于“天枢”方位,而木匣里的星图,恰好对应北斗七星。“五石散属热药,毒焰粉属燥毒,樟木箱密封则聚热,潮湿环境促自燃——张守正算准了天时地利,让火场成为五石散与毒焰粉的催命炉。”

这时,衙役送来急报:东市药商王贵突发暴病,死状与焦尸相似,指甲泛青,齿缝有麻沸散残留。沈予乔赶到时,发现死者枕边藏着半片琉璃灯碎片,釉色与太医院后堂的灯具一致。“他也是武安昌的试药人。”她翻开王贵的账本,发现每月十五都会向“武安堂”运送樟木箱——正是五石散的运输日。

申时,两人重返悬壶阁废墟。李偃飞蹲在焦黑的药柜前,忽然发现地砖下有刻痕:“子初一刻开柜,丑正二刻注油。”这是纵火前的准备时间。她顺着刻痕走向枯井,发现井壁砖缝里嵌着半片琉璃——与王贵枕边的碎片吻合。

“七月十五那晚,武安昌就是用这种琉璃灯盛放毒焰粉。”沈予乔忽然想起龙舟案中的毒罐,同样刻着北斗纹,“他们用星象布局,借药理杀人,表面是治病,实则是操控生死的毒局。”

暮色中,吴明修的尸体被发现于太医院后院。他握着半支断笔,在地面画着不完整的梅花——正是张守正账本上的印记。沈予乔翻开他的衣襟,胸口刺着北斗七星纹身,星位与悬壶阁药柜排列一致。“他不仅是帮凶,更是毒局的执行者。”她在吴明修的鞋底发现樟木粉,“昨夜他去过悬壶阁密室,想销毁剩下的证据。”

戌时,沈予乔在密室墙面上发现暗格,里面藏着张守正的日记。最后一页写于悬壶阁起火前一日:“吾妻临终问,火能焚尽罪孽吗?吾答,火能焚身,却焚不尽人心之恶。今日以武安贼之法,送十三恶鬼归西,其中三人,曾亲见吾儿被投入火海。”

十三人?沈予乔忽然想起患者名录上有十三人购买麻沸散,而焦尸只有十二具。“还有一人逃脱了!”她翻出名录,最后一人名为“周显”,身份标注“武安侯府长史”——正是当年在火场监督纵火的头目。

李偃飞盯着日记里“樟木箱藏五石散,北墙根下埋三匣”的记载,忽然冲向悬壶阁北墙。刨开浮土,三个贴有“武安堂”封条的樟木箱露出一角,箱盖上刻着细小的北斗纹——与吴明修胸口的纹身相同。

“打开箱子。”她声音发颤。木箱里不是五石散,而是十二具孩童的骸骨,颈骨处缠着琉璃灯的残片。沈予乔数了数,正好十二具,最小的那具左手小指缺了半节——是张守正的儿子。

“当年武安昌为测试毒焰粉,拿孤儿试药。”李偃飞忽然想起七岁那年,曾听见父亲怒骂武安昌“拿孩童炼毒”,“张守正表面为武安堂制药,实则在收集儿子的同伴骸骨,他要让所有参与此事的人,都死在自己发明的毒局里。”

亥时,沈予乔在《千金方》残卷里发现夹着的纸页,是张守正留给世人的信:“吾知此举必遭天谴,然见小儿骸骨于井底,闻冤魂夜哭于梁间,纵入阿鼻地狱,亦要讨还公道。五石散之毒,始于太医院的贪;毒焰之恶,成于权贵的欲。火能焚阁,却焚不尽这满纸荒唐。”

李偃飞望着密室墙上的药方,忽然发现每味药的用量,合起来竟是“武安昌死”的笔画数。原来张守正早就在药方中埋下诅咒,用药理写就复仇的檄文。

离开时,沈予乔将星图丝绸叠好放入木匣:“这些红点,不是剂量图,是十三名试药人的埋骨地。张守正让他们的尸身葬在星位上,是想让天道看见这桩罪孽。”

走出悬壶阁,夜风带来更夫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李偃飞摸着腕间旧疤,忽然觉得这场持续七年的大火,此刻才真正熄灭。而井中的残卷、箱中的骸骨、墙上的药方,终将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等着下一个解开真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