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恶劣的天气 > 第93章 聪明的笨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挖……矿……”

许誩的声音像被抽去力气般又软又懒,眼皮沉重地耷拉着,临坠入梦乡前,含糊嘟囔:\"再睡会儿,放心。\"

赫卿安悬着的心彻底落地,听着身边人均匀的呼吸声,生物钟被扰乱,困意上头。他阖上双眼,很快陷入混沌梦境。

破碎机的轰鸣如同有形的浪潮,顺着安全帽、口罩和工服的缝隙,疯狂往人的五官肌肤内钻。

林宇分不清这噪音究竟是通过空气震荡耳膜,还是借由骨骼直接传递,只觉得永不停歇的 \"哐啷\" 声在颅腔内来回撞击,刹那间耳鸣加剧,大脑陷入短暂空白。

\"二位是... 兄弟?\" 姚贯祁凑到林宇耳边,试探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林宇缓过神,下意识摇头。为缓和气氛,他半开玩笑道:\"五百年前是一家。\"

\"原来如此!不愧是大姓,历代都出人才!\" 姚贯祁自来熟地搭话,显然急于拉近彼此距离。

他身后簇拥着厂区各级负责人,乌泱泱二十几号人。

林宇在心底暗自摇头 —— 典型的面子工程!与其大张旗鼓搞接待,不如让这些人踏实待在岗位上搞生产。

他指着前方作业的庞然大物,扯着嗓子问:\"这就是破碎机?\"

\"没错!\" 姚贯祁赔着笑,赶忙介绍,\"这是新款移动破碎机,每小时产能 600 吨,那旁边挖掘机师傅,都是十年以上的老师傅..….\"

并介绍这是大型移动破碎机,时产600吨,熟手挖掘机师傅……

陈尔冬跟在两人身后,边滑动平板记录,边默不作声观察。

按照就近原则,林宇和赫卿安将首站调研定在龙城下辖的晋东台。或许是见赫卿安未露面,姚志明只派儿子姚贯祁应付差事。

走在队伍末尾的林祎突然顿住脚步。

林祎是个5G冲浪选手,他总觉得姚贯祁有些眼熟,忍不住掏出手机检索‘姚贯祁’。

“嚯……”

陈尔冬听声,也顿下脚步,凑过头看,惊叹:“大网红啊。”

翻开个人主页,“可不是,一百多万粉丝呢。”林祎默默点了个关注,有些羡慕。

林祎默默点了关注,眼神里闪过一丝艳羡。

以他的外形条件,要是投身网红行业,绝对比眼前这位相貌平平的姚贯祁更有市场。

可惜受职业限制,这份副业念想只能胎死腹中。

陈尔冬快速浏览几条视频,皱着眉吐槽:\"这家是真黔驴技穷了。\"

两人压低声音,肩并肩小声议论:\"也不知道姚家是真糊涂,还是故意演给咱们看。\"

姚贯祁的视频内容千篇一律,全是 \"企业困境转型探索 \"之类的说辞,枯燥又空洞。

评论区呈现两极分化:本地网民哀叹\" 晋阳没落 \",用煽情文字宣泄不满;另有部分账号煞有介事分析转型路径,字里行间透着虚假的迫切感。

剩余的是漂泊在外的晋阳人留下的祝福 —— 只是这百万粉丝基数下,真实互动寥寥,明眼人都能看出,90% 的粉丝量都是花钱刷出来的。

这种哗众取宠的网红营销,对企业转型毫无实质帮助。

更讽刺的是,姚贯祁将产业升级简化成买流量、刷标语的表面功夫,恰恰暴露了晋东台从上到下对技术革新、管理重构等核心要素的无知与回避。

父辈固守 \"资源 + 关系\" 的传统模式,子辈妄图用 \"流量 + 人设\" 苟延残喘,两代人都困在旧思维的牢笼里打转。

两人对视一眼,陈尔冬快步上前,打断正滔滔不绝介绍洗煤厂的姚贯祁,笑着问:\"咱们什么时候去矿上看看?\"

\"这... 是赫总的意思?\" 姚贯祁神色闪过一丝犹豫,下意识打探赫卿安的动向。

林宇察觉到四周若有如窥视的视线,目光微沉:\"尽职调查尚未完成,赫总暂时不会介入。他需要统筹资金调配、争取政策支持,这才是企业掌舵人的核心工作。小姚总觉得呢?\"

被堵得哑口无言的姚贯祁很快调整状态,坦言:\"矿山得明天才能参观... 一提转型就绕不开环保检查,所有厂区都得停工整改。\"

他压低声音,瞥了眼身后的随行队伍,\"停工期间工人没收入,好多家庭就断了经济来源。你们来调研,其实不太受欢迎。\"

更不用说矿场本身还有不少不合规之处,确实需要时间遮掩调整。

这些工人,有的事一个家庭里的爷爷、外公、父亲,甚至文职岗位上还有女性,是母亲、奶奶,一旦停工,就表示停工期间,可能一整个家庭的收入都要骤降。

他们这些‘调研’人员在矿区是不受欢迎的。

每个人所求不多,只想求一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岗位,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陈尔冬和林宇两人都是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把姚贯祁的视线挡的死死的。

林祎得空给赫卿安做总结汇报:“赫总,姚家是我们统一表决出,最容易啃的肉,可吃到嘴里才知道,姚家这块肉又柴又腥。”

赫卿安又眯了四十多分钟,再也没了睡意,把酣睡的许誩拽起来,在早市摊前吃早餐。

许誩那张精致得如同明星的脸蛋,鹤立鸡群的坐在早市上的路边摊桌前,与环境格格不入,却堂而皇之点了碗醪糟蛋花汤 。

在北方,很少有男人偏爱这种甜腻的吃食。

赫卿安面前则摆着一碗小米南瓜粥,是许誩硬塞过来的。

粥很烫,赫卿安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画着圈,无意识的搅动滚烫的粥,单手回复消息:\"具体什么情况?\"

“姚志明本人没露面,只派儿子应付,连个实权经理都没安排,态度消极,大概是不愿意当‘环保改革’的试行点。”

赫卿安又收到一张姚贯祁的照片,附上姚贯祁的视频账号。

“这家伙给自己整了个‘网红’人设,买粉造势,搞悲情营销。”

“刚刚我查了本地政策,环保转型有专项补贴。”

林祎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姚贯祁所谓的转型探索,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舆论骗局,是对转型的回应是投机取巧。

通过营造 \"百万关注\" 的假象,既能向上骗取政策扶持,又能向下安抚员工情绪。

评论区大量“晋阳加油”的回复,实际上是水军操控的话题。

姚贯祁作为家族企业接班人,既无父辈的资源掌控力,又缺乏真正的管理魄力。

这位能源二代选择以“网红企业家”人设登场,实质是试图用新媒体时代的“注意力资本”对冲实业衰落的颓势——即便这种资本是伪造的。

赫卿安翻开姚贯祁的个人账号,评论区点赞量极高的,刻意的负面言论,一看就知道是姚家精心设计的悲情营销。

通过放大地域衰败叙事,姚贯祁巧妙的将企业困境与城市命运捆绑,塑造“舍身救乡” \"孤胆改革者\" 的道德形象,他是以此来对冲环保部门的问责压力。

无声的控诉:“我们在努力转型,但需要时间”。

在外晋阳人的祝福评论,被姚贯祁转化为“游子心系故土”的情感资本。

这种虚构的集体共鸣,既能向政府证明企业转型的“社会价值”,同时又能吸引怀旧消费。

赫卿安再一一打开各大购物平台上,查看相对应的文创产品的消费情况。

果然见到煤雕工艺品,煤炭手链,煤炭冰箱贴等热门消费产品,已经作为“乡愁载体”销售量激增。

姚贯祁实在是个聪明的笨人。

姚家和其他那几家分裂感那样严重,与姚家整体上下,又聪明又笨,又自私又试图改变也不无关系。

赫卿安长长叹了一声:“哎……”

他回复:“无妨,他能调动这笔资金,倒也不全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