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吧!你们的底线是什么?”

赵志皋明白了,他意识到当前的局势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如今,他所能做的唯有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萧如薰的性命。因为他深知,如果萧如薰就这样轻易地死去,那么大明恐怕真的就再无回天之力了。

说到这里,或许可以稍微聊点题外话。许多人对于明朝末年众多文人纷纷投降这一现象感到困惑不解。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文人的骨头太软吗?

然而,在我个人看来,这绝对并非主要原因。自从那位被称为“叫门天子”的皇帝杀了于谦之后,那些聪明的文臣们便彻底看透了老朱家的本质——刻薄寡恩。

暂且不论于谦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对是错,单就北京保卫战这一壮举而言,难道不是他带领军队奋勇抵抗、浴血奋战才最终取得胜利的吗?就凭这一点,即便不给他封个世袭罔替的爵位,哪怕给个闲职养着也行啊!

退一步讲,就算实在不能给他封爵,哪怕将他关押起来也好啊!无论如何,绝对不能将他处死啊!

然而,朱明皇权却偏偏选择了将其斩杀,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皇权的反复无常和赏罚不明。如此一来,文官们对朝廷的公正性必然会产生深深的怀疑,甚至会开始质疑自己对朝廷的效忠究竟还有多少意义。长此以往,士大夫阶层与皇权之间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

不仅如此,于谦的死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文官因为于谦的遭遇而成为了投机分子,他们不再坚守原则,而是见风使舵,以求自保;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选择更加隐蔽地与皇权对抗,从而进一步激化党争。这种现象在明代中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言官与皇帝之间的激烈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官集团对皇权不信任的反映。

如今的萧如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再将萧如薰处死,那么以后还有谁敢去奋勇杀敌、打胜仗呢?恐怕到时候,养寇自重都算是轻的了,更严重的情况恐怕是无人再愿意为朝廷卖命啊!

…………

“做个富贵闲人吧!”石星心中暗自思忖着,犹豫了片刻后,终于还是将这句话说了出口。

毕竟,如果真的要了萧如薰的性命,恐怕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去打仗了!这可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赵志皋与梅国桢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老首辅缓缓地闭上了双眼,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那原本浑浊的眼眸中,此刻竟然透露出一片决然之色。

“投票吧!先免去他的军权吧!”赵志皋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

宋应昌惊愕地看着赵志皋,满脸的难以置信:“赵阁老!您……”他的话语被赵志皋打断。

“宋大人!”赵志皋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完全不像是一个古稀老人所能发出的,“老夫这么做,其实是在救萧如薰的命啊。”

石星默默地拿起笔,在模拟纸上迅速地书写着。他的目光紧盯着那支笔在纸上划出的墨迹,仿佛能够透过这些字迹,看到萧如薰的政治生命正如同那渐渐干涸的墨迹一般,被一点点地终结。

\"不行!\"宋应昌突然扑上去,一把抢过票拟纸,在众人惊呼声中将其撕得粉碎!

\"宋大人,你?\"石星尖叫道。

宋应昌喘着粗气,眼中布满血丝:\"我这就去面圣!萧如薰不能就这样毁了!\"

赵志皋缓缓起身,声音沉重如铁:\"宋尚书,你今日若走出这个门,就不要再回来了。\"

宋应昌僵在原地。首辅这句话,等于是以仕途相威胁。

\"赵阁老...\"宋应昌的声音突然哽咽了,\"萧如薰...他是国之栋梁啊...\"

老首辅别过脸去,不再看他。梅国桢已经重新写好了票拟,盖上内阁大印。

\"送司礼监。\"沈一贯对中书舍人道,然后转向石星,语气突然缓和下来,\"石公,识时务者为俊杰。萧如薰的事,到此为止吧。\"

“当然,本官也是看着萧如薰一步步上来的,如果他不土改……各位,本官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天下的读书人啊!”

就在这时,宋应昌一拍桌子。

“老夫再说两句……”

沈一贯脸色大变:\"宋公你……你...\"

\"让他说。\"赵志皋突然开口,声音异常平静。

宋应昌环顾值房内的众人,一字一顿道:\"当年严嵩当道时,满朝文武也是这般'识时务'。结果如何?边防废弛,倭寇横行!如今北有蒙古,南有缅邦,交趾之乱又起,朝廷却要自毁长城!诸位今日所为,他日史书上必有一笔!\"

说完,他一把摘下头上的乌纱帽,重重摔在地上,转身大步离去。

值房内鸦雀无声。那顶乌纱帽在地上滚了几圈,停在了赵志皋脚边。

老首辅弯腰拾起帽子,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长叹一声:

\"传我的话,送尚书...突发疾病,回家休养了。\"

王家坪会意,立刻吩咐道:\"去请太医到宋府。就说宋尚书在内阁值房晕倒了。\"

赵志皋看着手中的乌纱帽,突然问道:\"王公,你说...我们做得对吗?\"

王家坪没有立即回答。窗外,那只知了还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

\"首辅大人,\"王家坪最终开口,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在这紫禁城里,对错从来都不重要。\"

赵志皋点点头,将宋应昌的乌纱帽轻轻放在案几上。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照在那顶帽子上,映出一片如血的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