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四岁的谭嗣同立在浏阳河畔,天幕低垂,浓重的铅灰色云层沉沉压向水面,仿佛要将整条河流吸噬殆尽。

豆大的雨点终于挣脱束缚,噼啪砸下,在青石板上溅开浑浊的水花。

他身后的老仆慌忙撑开桐油纸伞,那伞骨在骤雨的冲撞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谭嗣同并未回头,只是微微昂起下颌,任凭几滴冷雨撞上他年轻却棱角初显的脸颊。

他腰间垂下的青白玉螭纹带钩,在昏暗中透出一抹温润的凉意,与他眼中跳跃的火焰形成奇异的对照——那是对即将踏上的路途,一种混合了初生牛犊的无畏与世家子弟习以为常的锐气。

岸边泊着的小舟,船篷被雨点打得噗噗作响。谭嗣同撩起崭新的湖绸直裰下摆,一步跨入船舱,动作干净利落。

老仆和几个年轻力壮的长随急忙跟上,带着考篮、书箱等物什,将本就不甚宽敞的船舱塞得满满当当。

船夫解开缆绳,长篙一点石岸,船身轻晃着,滑入雨幕笼罩的湍急河流。

浑浊的浏阳河水翻涌着细小的漩涡,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枯枝败叶,滚滚北去,恰似那无数士子前仆后继奔赴的功名之途,喧嚣而莫测。

船行至府城码头时,雨势稍歇,天色却依旧阴沉得令人窒息。

码头上人头攒动,各地前来应试的童生们汇聚于此,嘈杂的人声、骡马的嘶鸣、行李的碰撞声,混杂着雨后潮湿泥土和汗水的浓重气息,扑面而来。

谭嗣同刚踏上湿滑的石阶,便见不远处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须发花白、衣衫洗得发白的老童生,正蜷缩在冰冷的石阶角落,面色青白如纸,嘴唇颤抖,显然是中了暑气。

旁边几个同样寒酸的书生围着他,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去,看看。”谭嗣同下巴朝那边一扬,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长随中一个机灵些的立刻应声,分开人群挤了过去。片刻后,他扶着那几乎虚脱的老童生挪了过来。

老仆已从考篮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青花瓷葫芦瓶,倒出几粒清心祛暑的丸药。

谭嗣同亲自接过旁边摊贩递来的半碗凉茶,示意长随将药丸喂老人服下。

老童生浑浊的眼睛费力地睁开一条缝,看清眼前这华服少年和他腰间那块价值不菲的玉带钩,嘴唇翕动,发出极其微弱、含混不清的几个音节,大约是“谢……谢公子……”

谭嗣同摆了摆手,并未在意这微弱的谢意。

他目光扫过老童生枯槁的面容和褴褛的衣衫,又掠过码头上更多那些或焦虑、或麻木、或同样衣衫寒酸的年轻面孔,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悄然爬上心头,如同这阴沉的天色,无声地压了下来。

他转身,汇入那条通向贡院、由无数布衣青衫组成的灰色人河。

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撞击在锦缎上,发出细微的、清越的声响,在这沉闷的背景中,显得格外孤独。

“肃静——!”

府试头场,号令官嘶哑的嗓音穿透贡院沉重的空气,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一圈圈紧张不安的涟漪。

沉重的木栅门在身后轰然合拢,隔绝了外面最后一丝天光,也隔绝了人世间所有的鲜活气息。

谭嗣同被衙役引领着,踏入那排低矮、幽深的号舍。

一股难以形容的陈腐气味瞬间将他包裹——那是经年累月汗水浸透的木头、劣质墨汁的酸馊、还有无数考生在此留下的恐惧与绝望混杂发酵的气息。

他微微蹙眉,在狭窄的条凳上坐下,冰冷的硬木透过薄薄的夏衣,直抵肌肤。

考卷发下,白纸黑字,赫然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题目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在他年轻而丰沛的思绪中炸开!

胸中那积攒了十四年的诗书才情、少年意气,此刻找到了奔涌的闸口。

他几乎未假思索,提笔蘸墨,腕走龙蛇,仿佛不是笔尖在纸上行走,而是胸中一股沛然莫御的锐气破纸而出:

“德者,君心之北辰也!光耀所被,万星拱之。然北辰巍巍,其力亦有所穷乎?若以星轨喻法度,以天罡代律令,德法相济,如日月之行,昼夜不息,则北辰虽高悬,其下亦有江河奔涌,草木峥嵘……”

墨迹酣畅淋漓,字字如刀锋初试,句句似金石交鸣。

他写得畅快,全然未觉周遭死寂的号舍里,许多考生正抓耳挠腮,苦苦搜刮着圣贤书中的陈词滥调。

他只觉一股热气从丹田升起,直贯笔尖,那墨迹似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交卷时,他迎着衙役略带讶异的目光,嘴角甚至噙着一丝尚未褪尽的、属于少年人的飞扬神采,仿佛那金榜题名、琼林赐宴的荣耀,已触手可及。

放榜那日,浏阳谭府偌大的花厅里,气氛却凝重得如同铅块。

老管家捧着那张薄薄的榜单,双手微微颤抖,脸色比那纸还要灰白几分。

他艰难地抬起头,望向端坐正中的谭继洵。这位时任湖北巡抚的父亲,面沉如水,目光锐利如电,扫过榜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最终停留在最末尾那几行冰冷的、没有他儿子名字的空白处。

“嗣同……他……”管家声音干涩,几乎不成调。

“说!”谭继洵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震得花厅里的空气都凝固了。

“榜上……榜上无名……”管家艰难地吐出这几个字,头垂得更低了。

谭继洵猛地吸了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随即又强行压下,只从齿缝里冷冷挤出两个字:“卷子!”

很快,誊抄回来的试卷副本连同主考官的朱笔批语被恭敬地呈上。

谭继洵的目光掠过儿子那笔走龙蛇、锋芒毕露的破题文字,最终定格在卷首那几行刺目的朱砂批语上:

“文气贲张,锐意过甚!譬若新发于硎,锋芒毕露,恐伤玉之温润。为文之道,当如圭璧含章,锋芒内敛,方合朝廷取士敦厚和平之旨。此等意气,非国家祥瑞之兆也!黜落。”

“锋芒过盛……非国家祥瑞?”谭继洵捏着纸张的手指因用力而骨节发白,纸张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他猛地将纸拍在旁边的紫檀小几上,震得杯盏叮当作响。

花厅里死一般寂静,侍立的仆人们连大气都不敢喘。

而在后园的书房里,谭嗣同独自一人,正对着窗外一丛在风雨中摇曳的芭蕉。

雨水顺着宽大的蕉叶滑落,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单调而固执的声响。

他手中紧紧攥着那份誊抄回来的、被朱笔判了死刑的文章。

那“非国家祥瑞”几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眼底,更烙在他的心上。窗外风雨如晦,他年轻的脸上第一次褪去了所有的飞扬神采,只剩下一种被巨大力量强行扭曲的困惑、不甘,以及一种被深深冒犯后的尖锐痛楚。那痛楚如此陌生而剧烈,竟让他一时分不清,这究竟是落在榜外的失败之痛,还是自己引以为傲的才情被彻底否定的屈辱之痛。

他指节捏得发白,骨节处隐隐透出青筋,那薄薄的卷纸在他手中簌簌颤抖,仿佛随时会被这无声的怒火撕裂。

时光在一次次启程赴考与垂头归家的轮回中悄然流逝。浏阳河畔那个十四岁的锐气少年,身形渐渐拔高,肩膀变得宽阔,眉宇间的稚气也沉淀为一种更深的思索,如同河床下被水流反复冲刷的卵石,棱角渐次磨圆,却更显沉实。

然而,命运的刻刀并未因此变得温和。

当谭继洵升任甘肃巩秦阶道,远赴西北边陲履职时,谭嗣同也随之踏上了更为荒凉艰苦的科举之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甘肃兰州贡院。

时值盛夏,西北的烈日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空气干燥得仿佛一点火星就能燃爆。

贡院那低矮的号舍,由土坯垒成,如同一个个狭小的蒸笼,密密匝匝地排列着。当沉重的号舍门被“哐当”一声从外面锁死,一股令人窒息的、混合着尘土、汗臭和劣质油墨的浑浊热浪,瞬间将谭嗣同死死裹住。

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艰难,如同吞咽滚烫的沙砾。

汗水立刻浸透了他单薄的葛布衣衫,紧紧贴在皮肤上。

他强迫自己凝神,看向考卷上的题目。然而,眼前墨黑的字迹却在闷热的空气中诡异地晃动、扭曲、晕染开来,模糊成一片混沌的墨影。

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极力压抑着的沉重喘息声,间或夹杂着几声痛苦的呻吟和干呕,如同濒死野兽的哀鸣,在这死寂的蒸笼里格外刺耳。

时间被无限拉长,每一刻都成了煎熬。

不知过了多久,一声凄厉到变调的惨叫猛地撕裂了令人窒息的沉闷!那声音充满了极致的痛苦和濒死的绝望,仿佛来自地狱的呼号,直刺耳膜!

“啊——放我出去!我……我喘不过气了!闷……闷死我了啊——!”

紧接着,是沉重的身体猛烈撞击号舍板壁的“砰砰”声,伴随着木板痛苦的呻吟。

那声音由狂暴逐渐变得无力,最终只剩下断断续续、如同破风箱般的嘶哑喘息,越来越微弱。

“救命……救……”最后几个字,微弱得如同蚊蚋,随即彻底消失。

整个贡院陷入了一种比死寂更可怕的沉默。所有尚存一丝清醒的考生都僵住了,连呼吸都停滞了。

一种冰冷的、深入骨髓的恐惧,如同无形的毒藤,瞬间缠绕上每个人的心脏。

谭嗣同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将他因酷热而昏沉的头脑激得一片冰凉。

他死死攥着笔杆,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手心里全是冷汗,黏腻冰凉。那垂死的哀嚎和绝望的撞击声,在他脑海中反复回荡,挥之不去。

他仿佛能透过那薄薄的土坯墙,看到隔壁号舍里那张因极度缺氧而扭曲、青紫的面孔,那双圆睁的、死不瞑目的眼睛,正直勾勾地“望”着这吃人的牢笼。

“肃静!再有喧哗扰乱考场者,同罪论处!”号令官冰冷、毫无人气的呵斥声从过道尽头传来,如同鞭子抽打在凝固的空气上。

那声音里没有一丝惊惶,只有一种见惯生死的麻木。

那场考试是如何结束的,谭嗣同的记忆已然模糊。

他只记得,当沉重的号舍门终于打开时,刺目的阳光让他瞬间闭上了眼睛。衙役们面无表情地拖走了一具用草席潦草覆盖的尸体,席子一角露出一只僵硬的、穿着破旧布鞋的脚。

一股浓烈的排泄物恶臭混合着死亡的气息,随着那具尸体的移动而弥漫开来。幸存的考生们如同劫后余生般踉跄涌出,许多人面色惨白,眼神空洞,甚至有人扶着墙根剧烈呕吐起来。

谭嗣同脚步虚浮地走在人群中,双脚踏在滚烫的沙土地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那草席下僵硬的脚,那弥漫的恶臭,那号令官冰冷的呵斥,如同烙印,深深烙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他抬头望向兰州城垣外那亘古荒凉的黄土山峦,只觉得那无言的苍茫,竟比这刚刚吞噬了一条性命的贡院,还要多几分活气。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荒谬感和冰冷的愤怒,如同北地的寒流,开始在他心底深处悄然凝结、滋长。

光绪十九年(1893年),谭嗣同已经二十八岁。

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踏入那象征功名起点的府试考场。

地点,依旧是湖南长沙贡院。五年光阴,五次折戟,昔日的少年意气早已被磨砺得所剩无几。

他坐在熟悉的号舍里,周遭是同样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木板和空气。

然而,这一次,他心中却再无波澜,只剩下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考题发下,他展开卷纸。目光扫过那熟悉得令人作呕的八股格式,看着那需要“代圣贤立言”的题目。

那些僵死的教条,那些被无数人咀嚼过无数遍的“微言大义”,此刻在他眼中,忽然变得无比清晰,又无比荒谬。

他仿佛看到无数无形的丝线,从这张薄薄的试卷上延伸出去,缠绕着、束缚着千千万万和他一样在此间挣扎沉浮的士子,将他们变成提线木偶,变成这架巨大腐朽机器上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的螺丝。

号舍低矮的顶棚、狭窄的四壁,在他眼中无限放大、变形,最终化为一座巨大的、不见天日的牢狱。

那些伏案疾书或抓耳挠腮的考生身影,如同狱中囚徒;监考官踱步的脚步声,如同狱卒的皮靴在回荡;而他自己,亦是这囚笼中待价而沽的一员。

他提起笔,那支曾渴望龙飞凤舞、指点江山的笔,此刻却重逾千钧。

笔尖悬在雪白的考卷上方,微微颤抖,迟迟无法落下。

不是才思枯竭,而是胸中那股被压抑了太久的洪流,此刻正猛烈地冲撞着理智的堤坝,几乎要喷薄而出!

他想写,想写的太多!他想写那兰州贡院草席下僵硬的脚;

想写父亲案头那“非国家祥瑞”的朱批;想写无数寒窗苦读却终老牖下的悲凉面孔;

想写这号舍如同吞噬活人的坟墓!他想呐喊,想质问:这取士之途,究竟是登天的阶梯,还是杀人的刑场?

这“代圣贤立言”的煌煌大道,为何最终只驯养出一群思想僵死、只知磕头颂圣的奴才?

这锦绣文章堆砌的殿堂,底下埋藏着多少无声的白骨和湮灭的才情?

笔尖的墨,终究承受不住那巨大的压力,沉重地滴落下来。

饱满的墨珠砸在雪白的宣纸上,迅速洇开,像一滴绝望的泪,又像一个无声控诉的污点,不断扩散,吞噬着那象征着功名起点的纯净。

他死死盯着那不断扩大的墨痕,胸中翻腾的岩浆终于冲垮了最后一丝理智的束缚!

“嗬……嗬嗬……”一声低沉而怪异的笑声从他喉咙深处压抑地滚出,起初只是压抑的震动,继而越来越响,最终化为一阵再也无法遏制的、充满了悲怆与癫狂的仰天大笑!

“哈!哈哈哈——!”

笑声在死寂的贡院里突兀地炸开,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吸引了所有惊愕的目光!

监考官脸色剧变,厉声呵斥:“肃静!何人喧哗?!”

谭嗣同置若罔闻。他猛地站起身,那狭小的条凳被他带倒,“哐当”一声砸在地上。他一把抓起那个伴随了他五次科考、由家中巧匠精心制作的紫竹考篮——那曾寄托着父辈和他自己全部期望的象征之物——用尽全身力气,狠狠掼向号舍冰冷坚硬的土坯墙壁!

“咔嚓!”脆响刺耳!坚韧的紫竹骨架应声碎裂!

里面的墨锭、毛笔、镇纸、备用的白纸……稀里哗啦散落一地。他尤嫌不足,俯身抓起那些散落的、印着朱红格子的空白题纸,双手疯狂地撕扯着!

雪白的纸屑如同暴雪般在他指间、在他脚下纷扬四溅!

他一边撕扯,一边狂笑,那笑声凄厉如枭鸣,震动着整个死寂的考场:

“取士?哈哈……此非取士!此乃屠场!活埋活人之屠场也——!”

他的声音因为极致的激动而嘶哑变形,每一个字却都像淬火的钢针,狠狠扎进在场每一个人的耳膜!

监考官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谭嗣同,声音尖利:“反了!反了!给我拿下!拿下这个狂徒!”

衙役如狼似虎地扑了上来。谭嗣同没有反抗,任由他们粗暴地扭住双臂。

他止住了狂笑,沾着墨迹的脸上,一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如同燃烧的寒星,冷冷地、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嘲弄,扫过那些惊惶、愕然、麻木或幸灾乐祸的面孔,最后定格在那监考官气急败坏的脸上。

他嘴角甚至勾起一抹奇异的、冰冷的弧度,任由衙役将他拖离这片他奋斗了半生、也埋葬了半生的“圣地”。

散落一地的紫竹碎片和漫天飞舞的雪白纸屑,成了他科举之路最后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