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等人过来的功夫,韩砺把宋家食肆房屋买卖的事情简单说了,又将那几份文书递了过去。
秦解为官几年,自然清楚衙门积弊,稍稍一翻那几样抄本,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他原本还半靠在椅背上,此刻却是一下子坐正了腰背,道:“是谁买通了人,做了篡改吧?”
但没一会,他就又摇了摇头,叹道:“可惜只是错了个日子,架阁库只要一句不小心,罚两个月俸就能敷衍过去,不然拿来做筏子,确实是个好由头。”
“不过不打紧,凡事既然有一,必定有二,我这就着人把这文书上签押的吏员都找出来,再翻查他们从前经手档案。”
说到此处,秦解已是精神为之一振:“一份可以敷衍,要是变成十份、二十份,莫说架阁库,就是郑知府也再难有话说!”
说着说着,秦解脸上的笑容连压都压不住。
架阁库一直都不肯给他面子。
不过是找几份文书,他们不是推这个,就是推那个。
下头人来抱怨过不知道多少回,他亲去提醒,对方管勾官全不当一回事不说,到得今天,甚至到了连查一点东西都要他亲自签字,还要提前数日申报,才肯帮着取档案的地步。
要是这样的为难都能忍,自己日后还怎么立威?
秦解本已是想着要找回场子来,只他在架层库中一个抓手也无,更不清楚其中运作,一时半会,没有合适的由头。
谁成想,眼下这由头竟是自己送上门来了!
一时之间,他看向韩砺的眼神都变了,忍不住道:“怨不得人人都夸正言你得力,你这眼睛,确实比旁人厉害不止一筹。”
话语之中的夸赞之意,比起先前,不知真诚多少倍。
而韩砺却是摇了摇头,道:“太慢了。”
“秦兄手下本就人手紧张,哪里有那许多闲工夫去翻查旧档。”
秦解皱眉道:“若不翻查旧档,搜集证据,如何能叫那管勾官服软?又如何能像你说的,叫他们自己梳理流程?”
“秦兄难道当真是要梳理什么流程?”韩砺没有再绕弯子,“此事本就不归左右军巡院管辖,秦兄执着于此,不过因为各处不听差遣而已。”
“只要捏住了辫子,杀够了鸡,旁人看在眼里,自然就会老老实实去开方便之门,至于其余所谓流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得多了,手伸得长了,难道郑知府会同意?会高兴?”
他根本没有去理会秦解的面子。
而秦解尴尬之余,却也无法反驳,沉默了几息,方才再道:“但只错了一个日期,实在不够份量。”
“那便多找几个——既然知道这文书乃是伪造,难道会只有一个纰漏?”
“况且哪怕只有一个纰漏,难道不能借机生事?”
韩砺一面说,一面指了指桌上那宋家食肆地契住址:“这食肆正是今日辛巡检盯梢之处,若无意外,对面暗设赌坊一处。”
“秦兄既会做官,又岂能不会讲故事?赌徒之中,怎可能没有违法乱纪的?”
“那赌坊既然设在宋家食肆对面,此时又有伪造文书,为何不能是那食肆为歹人设计,想要设法夺了过去,以便隐匿赌坊?”
“今次元宵走丢人数众多,案子通天,虽一时半会不能破,难道不能拿来做筏子,做由头?”
“那赌坊里既有歹人,为何不能是这群歹人劫掠、拐抢的上元节观灯妇孺?”
“你只说盯上那赌坊久矣,此时怀疑歹人买通了官差,试图假借买卖房屋之名,隐匿自身,阻挡下头巡检办那元宵大案——这样罪名,难道架阁库的勾当官会不怕?”
“不用闹到郑知府面前,他自己就会好生掂量一番,若是闹得上去,就更好了,难道那架阁库经得起彻查?”
难得韩砺说这许多话,又怎会没有成效。
秦解听到此处,再无犹豫,当即拍板道:“那便依正言所说,我便拿这宋家食肆做由头!把那架阁库的尤管勾叫来!”
韩砺却是拦他道:“秦兄何必去找他,不能等他自来找你么?”
秦解还在琢磨这话中意思,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听得门外一阵脚步声,又有敲门声。
那韩砺一面先叫“请进”,一面却是向着他道:“官人且进去里头自忙公务,此处交由我来处置就是。”
说着已是站起身来,对着秦解做了个“请”的手势。
正当此时,门外人应声而入,带进来一名架阁库的老吏。
那老吏一进门,先向秦解行礼,叫一声秦判官,复又问道:“秦官人可是为了那档案查阅之事,把小的叫来?”
他不待秦解说话,忙又道:“此事已经请示过尤管勾,小的不过奉命行事,秦官人要是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妥,不妨同尤管勾商议,小的一个吏员,职位低微,却是没有说话的份。”
此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说话的份,话却是一句都没有少说,轻轻巧巧,就把事情全往上头推得干干净净。
饶是秦解见惯了胥吏手段,今日先被下头人下了脸,又给郑伯潜给敲打了一番,眼下还要给这他人手下的老吏当面敷衍,心头也不由得火起。
他自然不好跟个老吏计较。
可要是去找了对方所说的尤管勾,少不得又是一通扯皮,扯到后头,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闹大了,搞到郑伯潜面前,多半还是自己这个新来的吃亏,也只好“哼”了一声,暗暗记下此事。
而见得秦解没甚反应,一旁的韩砺不禁暗暗摇了摇头。
眼下秦解处处为人挟制,样样不好施展,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京都府衙人事复杂,但也有他行事过于优柔,瞻前顾后的缘故。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秦解前两次火没烧起来,有给同僚踩灭的,也又给郑伯潜这个知府劝着自己灭的。
但不管怎么灭,没烧起来就是没烧起来。
衙门里头胥吏哪个不是人精?
冷眼看下来,个个都晓得新来的秦判官说话做不得数。
既如此,就怪不得旁人使绊子了。
韩砺还要在这里待几个月,若想按着自己心意行事,自然不能任由后头站着的秦解腰板这么软。
他看了一眼秦解,复又请对方回里间办公,等人进去了,方才跟那胥吏确认了姓名,身份,最后道:“今日请你来,不是为了档案查阅签批之事。”
说着又道:“在下姓韩,表字正言,从太学借调而来,奉了秦官人之命,特来了解架阁库中档案入藏、查阅流程。”
那吏员听着,却是没有当回事。
自进了二月,这一位秦解秦判官手下的人就一直在各处了解情况,想要梳理流程。
但京都府衙里边光是自有章程的小衙门就有一二十个,再往下,胥吏不计其数,盘根错节。
几个初来乍到年轻人,哪怕只是熟悉各部司之间的关系,并各自负责的工作,都要费上不少功夫,想要梳理,谈何容易?
秦解一个小小的判官,真当自己是京都府尹了?
说一句难听的,就是京都府尹亲自来了,也得掂量几分,免得叫下头人生出不满。
他“哦”了一声,道:“你问吧。”
韩砺便请他坐了,又着人上茶,复才细致发问,先问架阁库归属哪一司,分管着哪些库,每一库构架编制多少人,再问现有多少人,岗位如何分配,职责如何。
那吏员不愧是在京都府衙多年,对上下情况了熟于心,一点也不慌忙,一一答了,其中有答得详细的,也有随意带过的。
韩砺便又把那几个被带过的问题拿出来再问。
他问得非常细致,譬如那某某司与某某司不是与某某年间合并了,又减了一员编制,为什么此时还有满员。
再问某某职责,原本不是应当归口某阁,什么现在又是分归某某处所管。
那吏员先还翘着二郎脚慢慢喝茶,一边喝,一边答,但眼见那韩正言一边问,一边还叫了个人在一旁用纸笔记录,心中忍不住打起鼓来。
“秦判官十分看重此事,为了有凭有据,人记毕竟不如笔记,还是写下来的为好。”
那韩正言解释完,又道:“不必担心,一会问完还会重新确认,确认之后,才会请你在上头签字。”
听得这一句,那吏员的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
架阁库不是左右军巡处,只是管管档案、文书、账册,哪里见识过这样审讯一样的做法。
偏偏秦解秦判官又在里间坐着,他连个告辞的由头都不好找,也不能寻人帮着回去报告一声。
因不知对方到底有什么目的,那些问题又实在针对性十足,这胥吏答到后头,脚也不翘了,茶也不喝了,正襟危坐,老实听,慢慢答,不敢丝毫分心,唯恐说错了什么,要给对方逮住把柄。
他总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个同样下头做过许多年事的胥吏。
一问一答,足足花费了半个时辰。
眼见已经要收尾了,那胥吏听得对面那韩学生又问道:“你们楼务司平日里几人对外值守,几人守库?”
这一回,他回答起来就轻松多了。
楼务司原先只是管理官屋的,后来并入户曹,又分给了他们架阁库,眼下管着京城大小房屋产业文书档案。
但彼处只对外,并不对内,与左右军巡院几乎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自然也没有机会得罪,轮不到被当做小辫子来揪。
“平日里四人对外值守,两人守库。”
“若有百姓房屋买卖,前来报备,楼务司要几人确核?”
“一人确认,一人核对。”
“定契、房契、地契谁人出具?可有复核?可有签印?”
“俱有楼务司出具,一人出具,一人复核,俱有签名。”
“文书是否制式?”
“是为制式。”
“制式文书是为手抄,还是找坊子印制?”
“去找坊子印制,只有里头的房屋地址是我们后填进去的。”
“这文书是每年一印,还是用完再印?”
到了此处,这吏员却是笑了起来,道:“韩公子有所不知,府衙之中所有涉及银钱之事,都要招人‘买扑’,竞价之后,再做公示,一年一换,谁人都沾不得手。”
“这房屋产业文书也是如此,又因产业乃是民生大计,不得有半点马虎,故而印制时都有编号,领取之时也要登记,十分严格,旧的用完,才换新的。”
“那前一次换是什么时候?”
“这个月才换的。”此人道,“年年都是二三月间换的,去年文书用得快些,二月初就领完了,叫那新坊子加急印了出来,正是本人经手!”
“换了新印的文书之后,旧文书还会不会有剩?剩的文书又是否作效?”
那吏员听得韩砺发问,又特地强调了一遍,道:“架阁库上下做事一向按着规章来,楼务司自然也是,用完旧的,才用新的,份份都有登记,韩公子所说的这种行外做法,就不可能会发生。”
韩砺点了点头,着人请了对方去隔间核对方才记录的回答,又叫了下一个吏员进来。
这一回,他便不再问太多问题,三下五除二,只小一刻钟,就把要问的问完了,要点仍是楼务司文书更换情况,审核、确认责任归属。
一共找了三个吏员,逐一提问,等问到最后一个的时候,早到了下衙的时辰。
正当此时,果然外头一阵乱步声,又有嘈杂声,不多时,一人几乎是踢门进来的。
那人一进得里头,先四下扫了一圈,先见得对面韩砺,又见到背对自己的手下,也不向他们发问,更不答话,只大声叫嚷道:“秦解!秦判官!好个秦判官!出来!”
又喝道:“我听人说你扣了我的手下人半日不放——怎的,你要来抢我的管勾官去当?”
果然是那架阁库的尤管勾亲自来了!
秦解坐在内间半日,虽说韩砺叫他只办差就是,不必理会外头,可他虽然答应了,心中本来对借此事拿捏架阁库的做法并没有十足把握,听得外头一问一答,实在关心,如何能做得进其他事?
但他在外为官两任数载,见识自然不是下头几个门生晚辈及得上的,等听到一半,渐渐已是踏实了不少。
这韩砺,还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一样是问话,他就能问得又准、又狠。
光是今日那几个吏员的回答,只要把那文书好生研究一番,后续再下点功夫,必定能找出不少茬子来。
等到此时那尤管勾上门,他心中便全换了一个态度,变得踏实极了。
从里间走出来,秦解道:“尤官人来得正好,本官正有事要找你。”
他一边说,一边叫韩砺:“正言也进来一下。”
那尤管勾冷笑一声,道:“你扣了我的人,眼下竟还能这般理直气壮——若不给个好解释,我拼着这身官袍不要了,也得去郑知府面前讨个说法!”
说着踢凳摔门地进了里间。
然而一进去,等听得秦、韩二人把那酸枣巷的买卖文书抄本并房契、地契抄本一一摆到面前,又说了对门赌坊事,他那一脸的怒气,慢慢就收了起来。
当官的,下头人什么样子,他如何会不知。
他先还想要帮遮掩,道:“怕不是不小心写错了日子也是有的……”
秦解道:“若是写错了最好,若不是,元宵走失那许多人,郑知府催成什么样子,你也是知道的——我身上背着这样重的担,好容易有了点进展,若是当真被歹人买通了衙中吏员,又因此放走了贼人……”
“秦判官这话说不通吧?贼人明知宅子里有官差,跑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还要去买那个宅子的?”
那尤管勾一面质问,一面心中却也发慌,声音渐渐就小了下来。
一旁的韩砺冷眼看着,此时终于插了一嘴,道:“我等毕竟都不是歹人,谁又晓得歹人是怎么想的?况且此事如此之大,尤官人也不用跟秦判官分辨,方才不是说了要去找郑知府么,趁着人眼下还在,不如把文书带上,一道过去,看郑知府怎么说就是。”
他一提,秦解便应道:“正是,尤官人,走罢,你我一道去找郑知府。”
两人这话一出,那尤管勾顿时换了一张嘴脸,急忙拦道:“且住!且住!你我两人私下能解决的事,何必闹到郑知府面前去?若是当真跟贼人有关,闹得大了,把人走脱了,你我都逃不了干系!”
秦解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尤管勾如何不知道他在做戏,却又不得不陪着做下去,忙去看韩砺,道:“韩小兄弟,你也劝劝秦官人!”
韩砺道:“若不去找郑知府,此事当要如何解决?”
“把人找出来,问个清楚就是了!”
尤管勾说到这里,其实还抱有一两分侥幸,只盼这文书果然是抄写错了。
秦解带着韩砺并两名心腹,那尤管勾也带上了几名手下,一行人匆匆去往楼务司。
此刻过了时辰,那楼务司已经关门落锁了。
尤管勾一声令下,早有值班的跑了来帮着开门。
一时点了灯烛,自有人把那宋家食肆房产买卖文书、定契、房地契都取了出来。
韩砺在一旁道:“楼务司二月新换了房地契,那房地契可有空白文本?”
尤管勾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又吩咐人把新的空白文本拿了出来。
韩砺又道:“最好还要一份旧的。”
这一回,不用尤管勾吩咐,下头吏员就听从韩砺的指示去取了去岁的文书出来。
宋家食肆的档案摆在最左,今年的新空白文本摆在中间,去岁的摆在最右。
三份文书,左边、中间的分明一种制式、纸张,而最右的,却是另一种制式、纸张。
韩砺道:“那宋家食肆的卖家今年正月十六晚落的水,正月十七,衙门出了确验文书,这份买卖合同是正月十八签订。”
“哪怕是日期填错,本来应当是正月的日期,不小心写成了二月,却不晓得正月里这二月才印好的新文书又是哪里来的?”
他说着,又指中间那空白文本道:“楼务司是二月初换的新文本,按着方才几位差官所说,每一份文书领用都有登记,却不晓得这两份是谁人领用,登记的又是哪一处宅子?”
尤管勾黑着脸站在一旁,几乎是厉声向着自己手下喝道:“还不去查!”
又骂道:“秦判官过来,你们就干看着?茶也不会上两盅?!”
一面说,竟是亲自去一旁搬了椅子过来给秦解、韩砺二人坐,复又道:“秦兄稍安勿躁,此事是为兄的纰漏,必定给你一个交代,你我兄弟之间,不要外道!”
又夸韩砺道:“韩小兄弟,果然太学生就是不一般,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事情也这样会做!”
说着亲自捧了茶。
秦解接过茶,自己先不吃,却是转捧给了一旁的韩砺。
等他接过第二盏,也不急,也不催,却是细细地吃,慢慢地品,只觉来京都府衙好几个月了,哪怕家中带来的上等白茶,都没有此时这一盏好味道。
很快,去查档案的吏员就回来了。
“是刘劲领用、誊录,张吉复核,今日才领的!”
***
下了衙,刘劲请那搭档张吉找了间上等的酒楼,开了个包厢,点了一桌好菜。
那张吉笑道:“哟,今日是吹了什么风?”
刘劲笑道:“放心,有人请,不是我请!”
正说话间,却是小二领了一个人进来。
那人见得一桌子饭菜,眼角已经连打了好几个颤,方才上前道:“刘二哥,什么事这样着急忙慌地找我过来?”
等小二出去,那刘二才往桌上扔了两张纸,道:“你这文本里日期写得不对——楼务司跟其余衙门不同,正月十四已经关了,并不对外。”
“正月十四这日子若是填了,一旦被人查出来,我要遭大麻烦,我给你改了正月十八,你拿回去问问廖当家的看看成不成,若是不成也没办法,再要改,还得另掏一百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