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路上没有物资出售,所以航行速度非常快。
只花两天时间。
当熟悉的龙港镇码头轮廓出现在视野中时,顾方远眉头微微蹙起。
狭小的码头上挤满了船只。
千吨级的“长江1号”在其中显得格外突兀。
小渔船的桅杆与铁壳船的烟囱交错林立,装卸工的吆喝声、柴油机的轰鸣声混作一团。
岸边堆积的货物几乎要漫到江水之中。
“这样下去可不行。”顾方远盯着码头边歪斜的栈桥,指甲无意识地抠着船舷。
若将货物转运到市区港口,虽然能解决停泊问题,却要多走几十里岸上运输。
但若说服镇政府扩建码头,不仅能节省运输成本,更能让龙港镇真正成为物流枢纽。
他的目光扫过岸边破旧的仓库,心中已经开始盘算与政府谈判的筹码。
也不知肖文斌借调成功了没。
下船时,顾方远拦下一辆突突作响的拖拉机,车斗里堆满印着“顾氏罐头”字样的铁皮箱。
他冲着顾大壮等人说道:“让我爸带人来接缝纫机!我去趟玻璃厂!”
然而没走出几步,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喊声:“顾老板!”
转身望去,只见郭达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额头上还沁着汗珠。
竟然是义乌商人,郭达!
目前是顾氏纺织厂的发夹供应商。
能在这里看见郭达,他也非常意外。
“你怎么在这里?....”顾方远望着郭达肩头沾着的黑色染料,突然瞥见远处锈迹斑斑的厂房外。
江风卷起岸边的碎石子,他心中一动,恍然笑道:“你和姜老板把厂房放在码头附近了?”
“哈哈哈!还是顾老板火眼金睛!”郭达兴奋得两眼放光,从口袋掏出香烟递上,“啪”地打着打火机。
火苗跳跃间,映得他古铜色的脸膛发亮。
“这边闲置厂房多,电路都是现成的,扒拉扒拉就能开工。”他伸手朝江面指去,“最关键是离码头近,我们从浙江进的原材料,小船直接能靠岸,运费能省三成!”
顾方远点点头,目光扫过郭达裤脚沾着的机油痕迹:“工厂开始生产了吗?”
“已经生产好几天了,放心吧,保证满足你那边的需要!”郭达拍着胸脯,说话时带出一阵烟雾,“所有机器连轴转,工人三班倒,质量保证比国营厂的货还亮堂!”
他突然压低声音,朝码头方向努了努嘴,“听说来了艘千吨大船?是你的?”
江面上,“长江1号”的船身在夕阳下泛着冷灰色的光,桅杆上的红旗猎猎作响。
顾方远望着自己的新船,嘴角不自觉上扬。
“在上海淘的,以后罐头和纺织品的量都要翻倍,小船来回倒腾太费劲。”
“大手笔!”郭达竖起大拇指,眼中满是羡慕,“你这是要把生意做到海里去啊!”
瞥了一眼顾方远刚才准备去的地方,“你这是打算去玻璃容器厂谈业务?”
“恩,去谈谈采购的事情。对了,你和姜老板说一声,接下来产量可能要翻一翻,你们要做好扩充产量的准备。”顾方远顿了顿,目光扫过郭达惊喜的表情,“质量和交期可别掉链子。”
“顾老板放心!”郭达把烟头狠狠按在青石板上,火星迸溅间,他搓着手笑道,“我连夜就加机器!义乌人做生意,最讲究个‘信’字!我现在就去联系设备厂。”
说着转身小跑着往厂区方向去,塑料凉鞋拍打地面的声响渐渐消失。
顾方远转身走向玻璃容器厂。
门卫室老王头戴着老花镜,正趴在桌上算工分。
听见脚步声,老头慌忙起身,却被门槛绊得踉跄:“哎哟!顾老板!”
“王叔,抽根烟!”顾方远掏出一包大前门,拆开锡纸递过去。
老王头双手接过,像捧着宝贝似的:“使不得使不得!您现在可是厂里的财神爷!”
他佝偻着背推开铁门,铁轴发出“吱呀”的声响,“你是找韩厂长吧,人在办公室呢!”
“好,那我先进去了!”
穿过厂区,晾晒的玻璃瓶在架子上折射出五彩光芒。
顾方远熟门熟路地拐进办公楼。
门没关。
韩振林看见顾方远站在门口准备敲门,立刻放下手中钢笔,起身相迎。
“哈哈哈哈!欢迎欢迎,最近几次都是你爸过来,我还以为你这个大忙人把我们厂忘了呢。今天怎么想到我这走走了?”
韩振林拿起桌上香烟递给顾方远,自己也点上一根。
两人在会客区坐下,深褐色的皮沙发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韩振林伸手调整了一下头顶的吊扇档位,塑料叶片搅动着闷热的空气,将墙上“质量第一”的标语吹得微微晃动。
“刚从上海回来,接到一笔大生意,正好路过你这,所以提前跟你说一下增产的事情。”
顾方远解开衬衫最上面的纽扣,露出里面白色的汗衫,“接下来产量还要扩大三倍以上,你这边能不能满足供应?”
“啥?三倍?”韩振林手中的搪瓷杯差点没拿稳,褐色的茶水在杯口泛起涟漪。
他瞪大眼睛,喉结上下滚动着:“那每天岂不是要50万个玻璃瓶?”
窗外的蝉鸣声突然变得刺耳,仿佛也在为这个数字惊叹。
“对,最少三倍,甚至更多。”顾方远靠在沙发上,目光扫过墙角堆放的玻璃瓶样品,瓶身折射出的光斑在墙上跳跃。
韩振林震惊的同时也暗暗发苦。
别说每天50万了,就是目前产量,也已经是他的极限。
端起茶壶给顾方远倒了杯水。
“国企不像你们私企,想增产,大不了去买生产线就行。”他苦笑着摇头,“我们得先打报告,从车间到科室,再到局里、市里,审批完了还要申请专项资金......”
他掰着手指头数,“一整套流程下来,没三五个月,新设备根本进不了厂门。”
顾方远拧紧了眉头,茶杯在掌心转了又转。
之前韩振林爽快答应增产,让他忽视了国企性质。
市里还有一个玻璃瓶厂,对方规模比这里大不了多少,关键人家还要给市罐头厂供货,就算答应同时向他们供货,产量也不可能比韩振林这里高。
依旧是杯水车薪!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