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董卓早早的让人把吕布唤来到:“让吕布去布防宫中安危,切不可让小人钻了空子。”
吕布急忙道:“义父放心,有我在任何宵小都进不来宫中。”
随后便问李儒:“昨日让你邀请的诸位臣公来宫中商议要事,是否都有到来,可有谁没有来啊。”
只见李儒摸着胡须说到:“董公,他们全部都在宫殿等候,只等董公前去了。”
董卓听后大喜:“好,今日大事必成,走去宫殿,我们去会一会这些臣公,看看谁敢阻我大计。”
来到宫殿之后,看到各位大臣们正襟危坐,却难掩脸上的不安与惶恐。众人目光交汇间,似有电闪雷鸣。吕布站在董卓身后,眼神扫过每一个人,仿佛要穿透他们的心思。
董卓大笑着走上前,坐在高位之上,俯视着群臣。“今日召诸君前来,乃是为了这大汉天下之事。”他声音洪亮如雷,震得宫殿似乎都微微颤抖。
随后又说到:“前有黄巾之乱祸乱天下之后,如今竟然又出现了宦官当道、权倾朝野的局面。这些宦官们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和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肆意妄为地干涉朝政,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屡见不鲜。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将朝堂之上搞得乌烟瘴气,正直之士纷纷遭到打压排挤。而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却得以加官晋爵,飞黄腾达。如此一来,大汉王朝的政治腐败不堪,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董卓说完之后,看向李儒,李儒眼神理会之后。
只见李儒捏着胡须说道:“诸位能完整的坐在这里,还有宦官能迅速的被歼灭,全靠董将军能及时回朝,协助朝廷剿灭叛党,有董将军在实乃大汉之幸。”
董卓听到李儒的称赞,脸上写满了满足,只见董卓站起来说到:“朝廷之所以发生这么多事情,全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软弱的皇帝,所有我决定另立新君。”董卓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其中一名大臣猛地站起,高呼:“此乃大逆不道之举,董卓你莫要痴心妄想。”董卓冷笑一声,一挥手,吕布立刻上前将那名大臣直接一戟扎死。
“哼,你们这群迂腐之人,若不是皇帝无能,怎会致使天下大乱。吾观陈留王刘协聪慧过人,更适合皇位。”董卓眼中透着狠厉。
这时,一直沉默的袁绍站起来说到:“董卓,你这般行径与篡汉何异?你以为凭你一己之力就能掌控这天下局势?”袁绍手握剑柄,怒目圆睁。董卓大笑起来:“本将军手握重兵,这朝中上下谁人能敌?袁绍,你莫要自不量力。”袁绍环视四周,朗声道:“你虽兵强马壮,但这朝堂之上忠于汉室者众多,你此举定会激起众怒。”董卓脸色一沉:“那又如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袁绍拔剑出鞘:“我袁家四世三公,受汉室之恩深厚,绝不容你胡作非为。今天我便与你拼个鱼死网破。”董卓也不慌张,只是轻轻一招手,周围的士兵瞬间围拢过来。袁绍知道此时硬拼难以取胜,于是把剑指向董卓大声说:“今日之事不会就此罢休,你等着,我袁绍定召集各路诸侯讨伐于你。”说罢,袁绍转身拨开人群快步离开宫殿。董卓望着袁绍离去的背影,冷哼道:“不知死活的东西,看你能掀起多大风浪。”宫殿内气氛紧张压抑,众大臣面面相觑,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时,一直沉默的司徒王允缓缓开口:“董将军此举,怕是难以服众,这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董卓不屑地看着王允:“本将军心意已决,无需再议。谁若是敢阻拦,便是与我为敌,下场如同此人。”说着指了指躺在凉了许久的大臣。
对了还有一事,“如今陛下年幼,为了以后能好好辅佐陛下,咱家决定自封为相国,以后有什么朝廷大事,都可以与我商议。”
众臣听闻董卓要自封相国,各个都捂紧拳头,虽心中愤懑但敢怒不敢言。其中一人想要跳出来反对,却被王允拦了下来。随后王允说到:“一切都以相国说了算,我等遵命就是了。”
董卓听后哈哈大笑道:“还是王允识时务啊,今日让各位大臣受惊了,早些回去休息吧。”
待到大臣陆续走完之后,董卓看向我说到:“奉先啊,虽然现在大事已成,但是还有一人不得不死,那就是何太后,此女乃是刘辩之母,此女乃是外戚势力的核心人物,朝中不少大臣都与之有联系,咱家如今废掉他的儿子,让他失去了宫中势力,只怕日后她会与朝中大臣联合起来反抗咱家,到时候在处理起来着实费不少心力,所以我让你去处决她,你是否可敢呢。”
吕布心想这董卓怕是又是在测试他的忠诚度,如果不应下来的话,恐怕就会被拿下。如果去的话,就是彻底站在了董卓这一方阵容,即便日后杀了董卓,那些跟何太后交好的氏族也不会容自己,真是好毒的计策。吕布目光下意识看向一旁的李儒,正好看到李儒笑眯眯在打量着我,这么歹毒的计策,恐怕只有毒师李儒想的出来。事到如今吕布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去。
吕布随即应道:“义父,你也太小看我了,这有何不敢,布现在就过去杀了那何太后。”言罢吕布就直接往后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