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克服时代印记
顾沉舟在新的岗位上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苏麦子也在后方将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和睦。两人的生活似乎步入了一条平稳顺遂的轨道,充满了蒸蒸日上的希望。
然而,苏麦子心里那根弦,却始终没有完全放松。她来自未来,深知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将会给整个国家和无数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那种狂热、偏激、人人自危的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她的心头。
虽然现在只是六十年代中期,那场风暴似乎还未完全降临,但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政治学习的日益频繁和内容的日益激进,报纸广播上越来越尖锐的措辞,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悄然滋生的隔阂与猜忌……都让苏麦子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压抑。
她知道,想要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安身立命,光靠着勤劳能干、把小日子过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克服时代印记”,如何在不丢失自我本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融入这个环境,规避那些无处不在的政治风险。
这绝非易事。她骨子里毕竟是一个接受过现代文明教育、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灵魂,让她完全认同和接受这个时代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极其困难甚至痛苦的。
但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和顾沉舟,她必须做出改变和适应。
首先,在言行举止上,她更加谨小慎微。她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在外面几乎不发表任何个人看法,尤其是涉及政治或者评论他人的言论。她努力学习当时的“流行语”,虽然内心觉得那些口号空洞乏味,但在必要的场合,也能说上几句“政治正确”的话来应付场面,避免自己因为“思想落后”而成为异类。
她也刻意收敛了自己身上那些过于“现代”的特质。比如,她不再轻易提出那些超越时代的“小发明”或者“新点子”,以免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猜忌。她甚至在穿着打扮上也更加朴素,尽量和周围的军嫂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奇装异服”而惹麻烦。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她更加注重分寸和界限。她明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和复杂。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就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变成敌人。她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除了顾沉舟),与人交往时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和距离。对于那些明显思想激进、或者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更是敬而远之。她只和李嫂子等少数几个经过时间考验、确认品行可靠的人保持着有限的、纯粹的邻里情谊。
再次,在家庭内部,她也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紧跟形势”的氛围。她会主动整理顾沉舟带回来的学习文件和报纸,甚至会和他“讨论”几句学习心得(当然,说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符合主流论调的话)。她还会在家里醒目的位置,贴上几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符合当时宣传口径的画报或者标语。
做这些,并非是她真的认同或者被“洗脑”了,而是她明白,在这个时代,家庭的“政治面貌”同样重要。一个“思想进步”、“积极靠拢组织”的家庭形象,能在无形中为他们增加一层保护色。
当然,这种刻意的“伪装”和“适应”,对苏麦子来说,并非没有代价。她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和精神上的分裂。她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需要压抑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戴着面具生活。这种感觉让她疲惫,也让她更加怀念那个可以自由呼吸、畅所欲言的未来世界。
但她知道,她没有退路。为了活下去,为了守护她和顾沉舟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她必须学会克服这些“时代印记”带来的挑战。
她就像一个在激流险滩中艰难航行的舵手,既要顺应水流的方向,避免触礁搁浅,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住内心的航向,不至于迷失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这很难,但她必须做到。
而顾沉舟,似乎也察觉到了苏麦子这些细微的变化和刻意的“适应”。他虽然没有明说,但看她的眼神里,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理解,有心疼,或许还有一丝……欣慰?他知道,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夫妻二人,就在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共同应对着这个特殊时代带来的无形压力。他们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家庭的平静,努力克服着那些深刻的时代印记,期盼着能够安然度过这风云变幻的岁月。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他们所做的努力,能否真的让他们置身事外?那个潜藏的秘密,又是否会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前方的道路,依旧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