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种纯粹的亲情确实令人羡慕。
以至于即便胡惟庸实际上是在揭露皇家的算计,指责宫廷的复杂,朱元璋也并不在意。
毕竟,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不是吗?
一时间,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就在这时,匆匆赶来的钦天监监正到了。
当他接过朱元璋的吩咐,拿着胡惟庸从怀中掏出的生辰八字,颤抖着开始推算时,天知道他内心有多么紧张!
老天爷啊,这可是东宫太子的婚事!
只要他敢说一句不吉利的话,估计就别想活着走出宫门了。
因此,他丝毫不敢怠慢,推算出今年五月初七是个黄道吉日!
听完钦天监监正一番神神叨叨的解释后,朱元璋非常满意!
随即,他立刻下旨,封胡馨月为太子妃,于五月初七迎娶进东宫。
这一圣旨一出,引发的震动可不仅仅是小事一桩了。
可以说,这封圣旨彻底改变了大明朝堂的政治格局!
(本章完)
------------
洪武年间的大明朝堂,但凡有点政治眼光、脑子清醒的人,都明白未来的皇位会落在谁手中!
东宫太子朱标!
这一点,皇帝认、皇后认、皇子认、文臣认、武将认,甚至连百姓都认!
朱标太子的地位稳固得不可思议!
甚至可以这么说,从一开始,朱元璋就不是在培养一个继承人。
他是在培养一个理想中的皇帝。
他既要将自己所有的经验传授给朱标;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朱标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不遗余力地支持他、培养他。
从结果上看,朱标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手段、心性、学识、视野……
朱元璋一直为自己这个胖儿子感到自豪!
朱标的地位稳如磐石,任何关于他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众人的关注。
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家族,希望借助朱标延续他们的荣华富贵;
而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人,则渴望通过依附朱标成为“从龙之臣”,从而一飞冲天。
太多的利益诉求都寄托在朱标身上。
因此,当朱元璋亲自颁布的册封太子妃的圣旨一经公布,立刻震惊了无数人。
“叔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成了太子妃了?”
李佑脸色通红,脖子和额头的青筋暴起,目光紧紧盯着自己的叔父李善长。
显然,他想要一个解释,或者说,希望叔父能给他一个让他安心的理由。
否则,他怎么可能想得通?
原本早已定下终身的未婚妻,突然退婚,转眼间却成了太子妃。
眼看着,将来还要成为皇后?
光是这一点,恐怕他李佑将来在各种场合都少不了被提及。
李善长苦笑一声,拍了拍李佑的肩膀。
“行了,佑儿,别像个女孩子一样!”
“其实你稍微想想就明白了。”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朱重八是皇帝,他们老朱家是皇家?”
说到这里,李善长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当初,觉得我和胡惟庸结亲,势力太大,逼着我给你退婚的,是他!”
“后来,他不知怎么的,看上了胡惟庸的侄女,想要收为儿媳妇,为此不惜拿我们叔侄俩的名声来洗地。”
“如今,胡惟庸的侄女终于成了他的儿媳妇,将来大明皇后的位置也终于定了,可你的名声也彻底毁了。”
“但是,他又怎么会在乎?”
“我这个他都没放在眼里,更何况你呢?”
说到这里,李善长的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了几分,却多了几分冷冽。
“哼,正因为如此,我看明白了!”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倘若大权在手,纵使是皇帝又能如何?”
原本满心悲愤的李佑,此时听着叔父这番话,却感到头皮发麻。
甚至不敢多想!
因为……那话中的意思,太过骇人了!
而离韩国公府不远的另一处宅子里,杨宪正满脸阴沉地坐在书房内。
“确定了?真是胡惟庸府上那个被退了婚的侄女?”
“回老爷,宣旨的内侍已经去过了,确实是那位!只是……”
杨宪抬头瞥了对方一眼,不耐烦地斥道:“有话直说,吞吞吐吐的让人心烦!”
下人一愣,赶紧低头回道:“回老爷,小的是想说,外头不是都说,是胡大人去韩国公府退婚的吗?怎么刚刚听老爷说的是韩国公府去胡府退婚的?”
杨宪冷笑一声。
“不过是陛下的手段罢了。
你也不想想,之前明明传的都是李家去胡家退婚的。
双方都没出面,显然是默认了这个事实!”
“结果呢?过了这么久,怎么忽然间风向就变了?还有,你以为后面那些流言是怎么传出来的?”
“李善长那个韩国公难道是摆设?他若不想承认,一句话就能把这些传言压得死死的!”
说到这里,杨宪略带感慨地说道:“现在看来,还是胡惟庸厉害啊!从头到尾一言不发,明明辞官了,如今却逆势而起!”
他脸上忽然露出一丝苦涩:“而且,随着这道圣旨,胡惟庸更加难以撼动了。
他本就是陛下的心腹老臣,如今又成了太子的亲近长辈,两代的心腹啊!”
“我还听说,他家那小崽子关在府里几个月后,也开始争气了,连陛下都夸过两句。
你瞧瞧,这不就是未来可期吗?这样的布局、这样的恩宠,咱们拿什么去比?”
一时间,杨宪觉得之前与李善长的争斗,简直像个小丑,居然还比不上胡惟庸的随意之举?他与胡惟庸的差距竟如此之大?
而此时,真正对这个消息感慨万千的,是始终无法脱身的刘伯温。
他呆呆地坐在书房中,整整一个时辰一动不动。
他怎么也想不通!明明他已经看透了,胡惟庸是借着伤病脱身,从老朱家这泥潭里赶紧逃走。
可为何之后又做出种种与皇家若即若离的事情来?
现今,这位长辈竟将待如亲女的侄女送入宫中,成为了太子妃。
这究竟为何?
实在令人费解!
这其中难道蕴含着我未曾察觉,而胡惟庸已然洞察的玄机?
刘伯温深信自己的判断无误,胡惟庸绝非为权势或名利所驱动。
那么,这其中必定隐藏着他尚未参透的深意。
而他刘基刘伯温,必须揭开这层迷雾,探寻。
若不然,他如何能安寝?
事实上,随着这道旨意的迅速传播,整个应天城内的权贵与世家都为之震惊!
若非玩笑,岂非意味着胡家当初主动向韩国公退婚,如今反而获益?
那位曾被韩国公府看不上眼的女子,竟一跃成为太子正妃,未来还可能登上皇后之位?
这又是何等道理?
(本章完)
------------
这封册封胡馨月为太子妃的圣旨,在大明所引起的波澜,远不止应天府内这些人的反响。
或者说,对于大明的政治体系而言,这无疑是一道翻天覆地的圣旨。
这绝非戏言!
真可谓是改天换地了!
突然间,便涌现出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若不出意外,这位大人物将在未来数十年稳坐高位。
这样的变革,怎能不引发巨大震动?
在江湖中,这样的人无疑能开宗立派!
别以为这是夸大其词,实际上,这已经说得极为保守了。
太子妃的伯父,这个身份,原本并不算什么。
不过是外戚而已!
即便将来成为皇后的伯父,也只是一介外戚。
但,若此人本身根基深厚呢?
甚至,胡大老爷的“根基”早已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毕生所能达到的巅峰。
淮西旧臣!
陛下心腹!
开国功臣!
前任!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门生遍布!
……
胡大老爷眼下虽只是个翰林学士,官职看似虚浮,品级也仅五品。
然而朝堂之上,谁敢真将他当作五品官员对待?众多尚书、侍郎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地行礼。
说到底,胡大老爷的根基实在深厚。
朝野内外都认为,若非他突遭意外受伤辞官,他必将成为大明首位真正意义上的权相。
此人的能力无可挑剔,其他方面亦是出类拔萃。
虽说脾气火爆了些,但本事确实过硬。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样一个本已强得离谱的人,竟然还成了太子的岳父!无数有志仕途之人只能无奈感叹:“累了,毁灭吧!”这种逆天的存在,早已超出了常规竞争的范围。
按后世的话来说,胡大老爷简直像是在满级大号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一堆bUFF:皇家亲密度+10、阵营boSS好感度+10、个人影响力+10……这种地位的飞跃,在他年后首次去礼部坐班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往他在礼部虽也横行无忌,但总有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即便曾经风光,如今也已落魄。
官场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他从高位跌落,便再无可能重返巅峰。
这些人觉得,区区翰林学士和一些关系,何足为惧?然而,一道圣旨彻底打破了这种想法。
如今谁都明白,胡大老爷的地位已不可撼动。
更有消息灵通之人得知,他在皇家和官场之外,还因那号称亩产三十石的“仙粮”而名声大噪。
但凡大明百姓,只要还要吃饭,都会对他心怀敬畏。
可以说,胡大老爷早已稳居青史留名之位,余生只需尽情享受荣华富贵罢了。
胡大老爷踏入礼部时,迎接他的比往日更热烈、更殷勤的问候此起彼伏。
甚至有些官员直白得毫不掩饰,仿佛将某些心思明晃晃地挂在脸上。
不过,胡大老爷到底是见过世面的。
想当年,他刚坐上那个位置时,众人的追捧不也同样疯狂?
可那又如何?
难道这能让他睡得更香,或是多吃几口饭?
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日子终究还是自己的,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保持平常心。
胡大老爷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应付完一切寒暄后,终于回到了久违的职房。
还是自己的地盘让人舒心。
今日寒风刺骨,显然不适合出门晒晒太阳。
但胡大老爷难道不晒太阳就无法打发时间了?
哪有的事!
小暖炉、茶炉、茶壶、点心、杂书……
再加上一张铺着柔软褥子的躺椅和一张小毛毯……
啧啧,简直惬意得不得了!
胡大老爷这状态,若被礼部的任何官员瞧见,哪怕是礼部尚书章善,怕是也会看得连连摇头。
羡慕啊!
不过,他们也只能羡慕而已。
毕竟,胡大老爷这幅摆烂的姿态,是有底气的,尤其是如今与皇家联姻后,底气更是足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