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卖弄文采!
所以,朱元璋发布的圣旨,常常是用最朴实的话写的。
即便如此,那股文人的酸腐气息依旧挥之不去。
有时,他也只能无奈叹息。
谈及诗词,老朱曾写下“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喋喋问姓名”。
他对这首诗颇为自得。
他认为语言朴实无华,也展现出他的英雄豪情,远胜那些酸腐文人。
然而今日看到朱允熥的诗作,才真正领悟到何谓真正的豪迈,何谓气势如虹!
而且竟然还如此顺口易记。
“此子似我!”老朱心中一动。
他凝视着朱允熥。
“朕乏了!”
“今日先散朝吧!”
“有事明日再说!”
朱元璋摆摆手,起身离去。
“陛下!”
黄子澄与众文官急忙劝阻。
定储君之事已商议许久,怎能就此罢休?
这就散朝了?
那么究竟该立谁为皇太孙?
“陛下,储君之事……”
“改日再议!”
老朱的声音远远传来。
“陛下,臣举荐三皇孙……”
“陛下,臣也举荐三皇孙……”
……
“散朝!”
……
……
……
东宫内。
朱标离世数月,新储君仍未确定。
因此,朱标妻儿仍居东宫。
朱允熥刚回,就见朱允炆已在等候。
“三弟!”
朱允炆拱手行礼,举止优雅。
“兄长过去若有得罪之处,还请三弟海涵。”
“我们毕竟是亲兄弟,虽非同母所出,但也是一父所生。”
“若三弟想当皇太孙,我愿意让给你。”
“千万莫要惹得皇祖父不悦。”
他言辞诚挚,态度谦逊。
“我原本无意争储君之位。”
“尤其父亲仙逝后,我恨不得追随他而去,尽孝地下。”
“但如果真的这样,就对不起皇祖父了。”
“为了忠孝两全,我不能这样做。”
“储君之位,我实不愿承之,可皇祖偏执意予我,我实在无可奈何!”
“然,三弟且宽心。”
“今日我便再次上书,恳请前往先父坟前守孝,绝非与汝争夺皇太孙之位。”
“吾等兄弟,怎可因此事生隙?”
几句话一出口,已泣不成声。
无论谁见此情景,怕是都要为之动容。
好一个谦让孝悌、顾念兄弟的好兄长!
朱允熥却不为所动。
心中暗自窃笑。
朱允炆心中所思,他岂会不知?
然而这般演技……
只能说,影帝之位他当之无愧!
确实如此。
历史上朱允炆在诸多方面并无突出之处。
能赢得朱元璋的宠爱并最终被立为皇太孙,靠的不正是这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夫吗?
朱元璋何等精明?
朱允炆若非演技高超,怎能瞒天过海,让朱元璋相信他的纯孝忠厚?
朱允熥选择沉默。
毕竟他还暂居于此。
而这座宅院的现任主人,正是朱允炆的母亲吕氏。
若撕破脸皮,对方虽不敢对他怎样,却仍能以各种手段烦扰他。
既然朱允炆要演戏,那便陪他演下去便是。
“二哥所言甚是!”
朱允熥道:“我与二哥之争,绝非为私利。”
“吾等兄弟,永为兄弟!”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骨肉相连,断而不断。”
“争虽争,然兄弟之情不可伪饰。”
“不论胜负,皆不影响吾等手足情谊。”
手足之情无错,至于深浅,唯有天知。
“哈哈哈!”朱允炆大笑,“三弟所言极是!”
“吾等兄弟,当和睦相处。”
言毕,二人相拥。
兄友弟恭。
忽闻门外传来一阵公鸭般的声音:
“圣上有旨,召三皇孙入宫议事。”
刚从皇宫回府,没多久又得赶回去。老朱啊,你当时就不能让我直接留宿宫里嘛?省得来回折腾。朱允熥心里满是不满,从东宫到皇宫路途遥远,即便坐着马车,时间也一分都不能少。尽管心里这么想,面上却不敢表现出丝毫懈怠。“祖父,孙儿遵命!”他立刻跟着传旨的公公进了宫。
朱允熥的身影远去后,朱允炆站在原地,脸上的笑容渐渐僵硬,和蔼的表情被一股寒意取代,目光中透出冷冽的杀机。片刻之后,他也转身离开,步伐由缓至急,很快消失不见。
走在通往皇宫的路上,朱允熥暗自思忖,老朱这次召见,大概是要问他的治国之策。只是他不知该如何回答。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自然清楚正确答案,但过于超前的思想往往与时代格格不入,老朱未必能接受。如何让老朱认同自己的观点才是关键。
“启禀陛下,三皇孙已到。”通报声响起,朱允熥迈步入内。
这是一处普通的小院,院中有凉亭,还有片菜地。此刻的老朱,光着膀子,拿着锄头正在翻地,周围站着一圈宫女太监。
朱允熥看到这一幕,有些愣神。没想到皇帝陛下日理万机,连批阅奏章都忙不过来,居然还有闲情逸致在宫里种菜。
“熥儿,来的正是时候,我也挖累了,你来帮帮忙。”老朱擦了擦额头的汗,气喘吁吁地说。
朱允熥走上前,接过锄头开始挖地。正值青春年少,体力旺盛,他挥锄的动作比老朱利索许多。
“年纪大了,力气远不及从前啊!熥儿,你比我挖得快多了。”
“皇祖父身子骨硬朗得很。”朱允熥一边翻土,一边说道:“各司其职,各行其道。”
“皇祖父乃天子,掌管天下,这挖土之事,哪用得着亲自动手呢?”
“你哪里明白?”朱元璋摇头。
“从书本上学来的总归浅薄,真知灼见唯有亲身实践。”
“鼓励耕织,这是国家的大事。”
“身为天子,要体会民间疾苦,就得亲身去做。”
“不亲自挖土种田,怎能知晓百姓的生活?”
朱允熥笑着点头:“皇祖父说得很对。”
这片土地面积不大,没多久就被他翻完一遍。
“来,喝茶休息。”
朱元璋亲自端茶递过去,还拿了毛巾为他擦汗。
“多谢皇祖父!”
朱允熥忙答道。
他也确实累了,喝了几口茶后,靠在亭边的椅子上喘气。
“熥儿,翻土感觉如何?”
朱元璋笑着问。
“累!”
朱允熥只吐出一个字。
朱元璋又道:“若把这块地交给你种菜,你觉得能胜过老农吗?”
朱允熥摇摇头:“不行。”
他补充说:“老农一辈子种地,我没有经验,初次种菜,肯定比不上老农。”
“这就对了嘛!”
朱元璋笑着问:“既然如此,为何你从未管理过天下,也不了解朝政,却觉得自己能胜任呢?”
朱允熥一时哑然。
朱元璋并未看他,而是望向远处的落日,语气温和。
“种一块地,你知道自己没种过,自然知道自己做得不如老农好。”
“治理天下,你从未尝试过,却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能承担重任。”
“难道你觉得治理天下比种地简单得多吗?”
“若是这样,那朝廷何必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呢?”
“随便找些人做官,不就行了?”
朱允熥坐正身子,看向朱元璋,张口欲言,却最终咽了回去。
朱元璋转头看他,笑道:“你进宫的时候,一定以为我会问你治国之道,考察你若登基称帝,该如何治理天下吧?”
朱允熥脸色微红。
这话确实是他的内心所想。
今天在百官面前提出要求继承皇太孙之位,虽然老朱没有答应,但也未加斥责。
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是种态度了。
此刻被召入宫,自然是要进一步询问治国之道。
对此,朱允熥早就在路上想了很多,做好了准备。
他想努力说服老朱。
却不料,老朱根本没提这事。
“皇爷爷,没有经验并不代表完全不行。”
“诸葛亮出山前,哪有什么治国经验,不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吗?”
朱允熥反驳道:“只要给我一次机会,我种地肯定不如老农。”
“但我和普通老农不同。”
“我会不断学习经验教训,改进种地方法。”
“这样反复下去!”
“如果让我连着种几年地,一定能超过大多数老农。”
毕竟他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深受二十一世纪科学文化的熏陶。
他对这一点很有信心。
大学生初种地,肯定不如经验丰富的小农。
但只要时间足够,科学文化的力量就会显现,逐渐超越小农。
“哈哈,还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呢。”
老朱注视着他,笑道:“那咱们考考你,你知道我大明有多少州县、多少官员、多少人口、多少田亩吗?”
“朝廷一年收多少赋税,国库一年花多少钱?”
朱允熥的脸色立刻僵住了。
原主并非什么厉害角色,记忆里并没有这些知识。
作为现代穿越者,他确实不清楚。
朱允熥只能摇头,红着脸说:“回皇爷爷,孙儿不知。”
朱元璋并不生气,笑道:“我知道你肯定觉得自己有治国良策,才敢说要继承皇位,担起江山社稷。但我现在不想听你说。”
他盯着朱允熥,神情逐渐严肃,目光更加锐利。
“因为你从未处理过实际事务,你心中所想不过是空谈。”
“猛将必从士兵中崛起,**必出自地方。”
“你从未指挥过军队打仗,也从未治理过一州一县。”
二十五
\"你口中那些治国良方,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罢了。\"
\"空谈无益,我们怎能轻信你的话语?又怎能将国家重任交付给你?\"
-------------------
老朱目光如炬。
朱允熥神情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