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 第九十六章 蜂窝煤开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天后的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幽州城的大街小巷,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辆辆装满蜂窝煤的马车缓缓驶过,车轮与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场独特的交响乐。

车夫们站在车辕上,手持长鞭,高声吆喝着:“来来来,看看这新奇的蜂窝煤!燃烧旺,烟少,还便宜!”他们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喧闹的街市中回荡,吸引着过往的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

工业司的工匠们正忙碌地准备着一场特别的演示。他们在广场中央放置了一个蜂窝煤炉子,并当众点燃了它,目的是向周围的百姓展示蜂窝煤的使用方法和优点。

随着火焰的燃起,炉子里的蜂窝煤开始熊熊燃烧,火势异常旺盛。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火势如此之大,却几乎看不到浓烟冒出。这一幕让围观的百姓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声,他们对这种新型燃料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这东西真的无毒吗?”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皱起眉头,半信半疑地问道。他凝视着炉子里燃烧的蜂窝煤,眼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工匠们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预料,他们微笑着从炉子里取出一块已经烧过的蜂窝煤,然后轻轻掰开。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块蜂窝煤上,只见里面的小孔结构清晰可见,就像蜂巢一般。

“各位乡亲,这蜂窝煤之所以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少,是因为它内部有许多小孔。”工匠耐心地解释道,“这些小孔可以让空气充分流通,使燃料燃烧得更充分。而且,它燃烧后不会产生异味,对大家的身体也没有害处。”

这些蜂窝煤被整齐地码放在马车上,每一块都呈现出规则的六边形,犹如蜂巢一般。煤块表面光滑,色泽黑亮,散发出淡淡的煤炭香气。

好奇的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对着蜂窝煤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人拿起一块蜂窝煤仔细端详,感受着它的重量和质地;有人则询问车夫关于蜂窝煤的价格和使用方法。

车夫们热情地解答着大家的问题,详细介绍着蜂窝煤的优点。他们告诉人们,这种蜂窝煤不仅燃烧效率高,火力旺盛,而且产生的烟雾较少,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更重要的是,蜂窝煤的价格相对较为便宜,非常适合普通百姓使用。

随着车夫们的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对蜂窝煤产生了兴趣,开始购买这种新型的燃料。一时间,马车周围挤满了人,讨价还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为了进一步证明蜂窝煤的安全性,工匠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不仅准备了各种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简单而直观的实验,以让百姓们能够亲眼目睹蜂窝煤的优点。

在众人的注视下,工匠们将一盆清澈的水放置在炉子旁边。接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正在燃烧的蜂窝煤放在盆边,让百姓们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整个过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蜂窝煤在燃烧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过多的烟雾,这让百姓们感到十分惊讶。过了一会儿,工匠们决定进行下一步的实验。他们毫不犹豫地将手伸进盆里,取出那盆清水,展示给大家看。

“大家看,这水还是清澈透明的,没有丝毫的浑浊。这就说明,我们的蜂窝煤在燃烧时并没有产生有害的烟雾,对环境和人体都没有危害。”工匠们声音洪亮地解释道,语气中透露出自信和自豪。

围观的百姓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他们亲眼看到了实验的结果,心中原本的疑虑也逐渐消散。

“是啊,我家以前用的柴火,烧起来那烟可大了,整个屋子都乌烟瘴气的。这蜂窝煤可真是好东西啊!”一位汉子附和道,他看着工匠们手中的蜂窝煤,眼中闪过一丝心动,心中暗自决定也要买一些回去试试。

车夫们站在一旁,看到百姓们对蜂窝煤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脸上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们继续高声吆喝着,向人们推销这种新奇的燃料,同时也不忘强调蜂窝煤的诸多优点和便利性。

“各位乡亲们啊,快来看看咱这蜂窝煤啊!这蜂窝煤可不一般呐,它不仅燃烧得旺旺的,而且价格还特别便宜呢!您看啊,这一车蜂窝煤,那可抵得上两车柴火啊!而且啊,这蜂窝煤还有个好处,就是不占地方,方便储存。您家里要是有个小角落,就能轻轻松松地放下这一车蜂窝煤啦!”车夫们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丝的自豪。

这时,人群中一位老者站了出来,他对这蜂窝煤似乎很感兴趣,但还是谨慎地问道:“这蜂窝煤多少钱一个啊?”

车夫们一听,立刻回答道:“大爷,这蜂窝煤可便宜啦!5文钱就能买4个呢!而且啊,这个月购买蜂窝煤,我们还免费送炉子哦!”车夫们的声音中明显带着一丝兴奋,仿佛这个优惠活动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一样。

“啥?5文钱4个,还免费送炉子?”百姓们听到这个价格后,都不禁心动了起来。5文钱4个蜂窝煤,这价格确实很实惠啊!再加上免费送炉子,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啊!尤其是那些家里经常需要用火的主妇们,更是觉得这蜂窝煤是个好东西。

“这价格真划算啊!”一位妇人惊叹道,她的声音在人群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人们纷纷转过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位妇人。只见她从人群中挤出来,快步走到车夫面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对这种蜂窝煤非常感兴趣。

“我也要一些!”另一位汉子紧接着喊道。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决定。他大步走到车夫旁边,仔细端详着那些蜂窝煤,眼中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车夫们见到百姓们如此热情地购买,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们迅速从车上卸下蜂窝煤,动作熟练而利落。每一块蜂窝煤都被整齐地码放在地上,等待着被顾客们领走。

“这东西确实不错啊!”另一位汉子也附和道,他手中拿着一块蜂窝煤,仔细观察着。“烧起来肯定很旺,而且还不呛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种新型燃料的期待和信心。

一时间,幽州城内的蜂窝煤生意异常火爆。百姓们纷纷涌向车夫们的摊位,争先恐后地购买着蜂窝煤。一车车的蜂窝煤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车夫们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李云湛站在远处,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就在此时,程铁年步履匆匆地朝这边走来,他的眉头微皱,满脸都是忧虑之色。待到走近李云湛,他停下脚步,语气略带焦急地说道:“督军大人,我觉得我们这样定价不太妥当啊。5文钱4个蜂窝煤,还免费送炉子,这成本都收不回来啊!”

李云湛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不紧不慢地抬起手,轻轻地拍了拍程铁年的肩膀,安慰道:“程铁年啊,你不必如此担忧。我们推广蜂窝煤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希望能够改善百姓们的生活。虽然这次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举措。”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当百姓们用上这种优质的燃料后,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便利。而他们也自然会对我们心怀感激之情。如此一来,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就都得到了回报。”

程铁年点了点头,但还是有些担心:“可是督军大人,长期这样下去,工业司的资金会吃紧的。”

李云湛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们先用督军府的经费补贴一下。等蜂窝煤的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下来了,我们再适当调整价格。另外,你去和工匠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程铁年听了,心中一亮,连忙说道:“属下明白了,督军大人放心,属下一定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夜幕降临,幽州城渐渐安静下来。一户普通人家的屋内,炉子里的蜂窝煤燃烧得正旺,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带来温暖和光明。这家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妇人,她正忙着在炉子上煮晚饭,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娘,这蜂窝煤真好用,烧起来不呛人。”一个小男孩坐在炉子边,好奇地看着燃烧的蜂窝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妇人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是啊,这蜂窝煤真是个好东西。以前用柴火,烟熏火燎的,眼睛都熏得疼。现在用这蜂窝煤,不仅烧得旺,还不呛人,真方便。”

她慢慢地站起身来,动作轻柔而优雅。走到炉子旁边,小心翼翼地揭开锅盖。

餐桌上的食物虽然简单,但却散发着家的味道。一盆热气腾腾的糙米饭。

妇人面带微笑,轻声说道:“来,大家都过来吃饭吧。”她的声音温和而亲切,仿佛能驱散冬日的严寒。

小男孩听到母亲的呼唤,迅速放下手中的玩具,跑向餐桌。他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团糙米饭,送进嘴里,慢慢咀嚼着。米饭的香气在口中散开,让他感到一种满足和幸福。

妇人的丈夫也跟着走过来,坐在餐桌前。他一边吃饭,一边感慨地说:“这蜂窝煤可真是督军大人的好主意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位督军大人的感激之情。

“是啊,以前冬天烧柴火的时候,那烟可大了,家里总是乌烟瘴气的,呛得人难受。”妇人附和着丈夫的话,“现在用这蜂窝煤,不仅家里干净多了,而且也不用天天去砍柴了,真是方便了不少呢。”

“这蜂窝煤真是督军大人的好主意啊!”妇人的丈夫一边大快朵颐地吃着饭,一边心满意足地感慨道,“以前冬天的时候,咱们家都是烧柴火取暖,那烟大得很呢,整个屋子里都是乌烟瘴气的,呛得人直咳嗽。而且,每天都得去砍柴,累得很呢!现在可好了,用这蜂窝煤,家里干净多啦,也不用天天那么辛苦地去砍柴啦!”

妇人听着丈夫的话,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神情,说道:“可不是嘛,这蜂窝煤真是个好东西啊!不仅方便,而且还便宜呢。你看,5文钱就能买4个蜂窝煤,还送一个炉子,多实惠啊!”

这时,坐在一旁的小男孩突然插嘴道:“娘,那督军大人是谁呀?”

妇人微微一笑,温柔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回答道:“督军大人啊,他可是咱们城里的大官呢!他呀,总是想着法子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这次推广这蜂窝煤,不就是为了让咱们冬天能过得更暖和些嘛!”

妇人说着,眼神不禁有些恍惚,仿佛透过眼前的景象看到了远方的丈夫。一个月前,丈夫得知参军可以分到三十亩田地,这对于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那三十亩田地意味着一家人的生活将有保障,孩子们也能有更好的未来。

“娘,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呀?”小男孩眨巴着大眼睛,再次问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妇人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爹爹托人来信了,说他现在在和大宋的边防境线上驻守呢。”她顿了顿,接着说:“现在没有和南边的大宋打起来,娘心里也踏实多了。只要没有安排去打仗,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就好。”

妇人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今天教书张先生念丈夫的信中的内容,边境虽然局势紧张,但目前还没有战事。这让她一直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下来,但对丈夫的安危仍然时刻担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