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家的上下三千年 > 第120章 别山四年总结(第二卷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别山四年总结(第二卷终)

120

这么多移民和军队不可能都送往天竺,而是广布于从东叶岛至暴风岛,婆洲岛,金铁岛等大型岛屿。

随着开拓缓慢开展,各开拓据点也随即建立地方管理机构,地方机构皆遵循《别山国律》设立四厅或者四局,地方可截留税款之六成,如果加上开拓兵卒费用达到七成,余下两成归国家四院,半成归别山君,剩下半成为储蓄结余资金。

因为国家有结余制度,四院也实行结余储蓄百分之五制度,至各下属机构基本上都遵循留存百分之五资金以备应急。

所谓国家国家,一国和一家没有区别,再者,华夏民族都有储蓄习惯,所谓提前消费理念不适合华夏民族思维习惯。

再者,一地主官主事,为官一任,如果寅吃卯粮搞出亏空,基本上宣布他仕途终结,因为新竞选出的阁臣评判地方官去留第一标准就是查看财政状况,别山以商立国,在华夏思维中,所谓商就是有积蓄有财富。

水得有点远,书归正传,别山封国大规模吸引七国百姓已经危及到七国利益,特别是近水楼台之楚国利益,可楚王悍再恼怒又能如何,他先后咨询国中文武都反对出兵,当然,理由一为各家私利,二确实打不赢攻不下。

楚国便加大边境管控,可这个时代所谓管控边境效果寥寥。

于是楚国动了小心思,总不能别山封国只吸我楚国一家之血,天下得一碗水端平,要死大家一起死。

所以楚国除了管控本国子民叛逃外,却放任六国子民逃往别山,六国之民,只要不是大规模军队,随便你们路过楚地而不加干涉,本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阳谋,放任天下人纷纷南逃。

没多久,楚国的放任便成为大规模南逃的导火索,这下连秦国也急了,七国之民其实秦人最苦,他们本来身居恶地,却需承担严刑峻法,还有商鞅的驭民五术:疲民贫民弱民愚民辱民,你当秦人傻,在有选择情况下,谁甘心做牲口。

这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二毛老叙国民大规模往西方跑,墨哥国民大规模往米国跑,这是人性,不以个人意志能左右。

这个时代,秦国大概在千万人口,楚国八百万左右,齐国估计在五百万,赵国四百万,魏国三百万,燕国两百万不足,韩国百余万人口,所以战国末期人口总计不过三千三百万,若包括奴隶匿民隐户,再加上山越南越夷人,总计人口不足四千万。

但不足四年时间,别山封国从无到有人口突破百五十万,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列国大量人口逃匿所带来的后果是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无数边军逃亡不足编制,民不足则税赋不足,军不足则战力下降。

秦王政本来是为了刷秦人存在感故意放水,可未曾料到闸门一开关不住,当然,秦法森严,秦人除了新占之地边境之民有机会逃匿外,其他秦人没有通关文书寸步难行。

秦王一怒无数人头落地,再加大人口管控和言论管控,总算是遏制住逃民。

山东六国就没有这么好办法了,当然,齐人本善商贾富庶,所以齐人南下多为经商,楚人口多家底厚也能承受,卫国本来鼓励向别山迁徙也无所谓,燕国路途遥远消息闭塞。

所以真正的受害者是赵魏韩三国,特别是韩国,本来就被秦国步步蚕食成小国,现在百姓看着国家没希望了再大规模南逃,韩王安心灰意冷瘫坐于地道:“罢了罢了,都他妈的跑光算了,只剩下老子孤家寡人一个最好,大不了孤也舍弃祖宗基业一走了之。孤做不了君王难道不能做个富家翁吗?”

别山封国三城三百里土地已经开发完毕,按照《资源环境法》,封国子民再不能往大别山开发土地,止于别山四年底,共得土地四十万块(理论上可得近五十万块永业田,须除去城池,工业区,湖泊,溪流,道路占用),别山目前拥有永业田者四十万户(独自逃至别山者众,因为成年便可立户),这四十万户共百五十万民(不包括海外移民数据)。

但别山封国,特别是别山商城工业园有奴隶无数(未曾统计),还有无数等待移民的逃户。

所以,七国争夺天下之地,别山封国争夺天下之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这只不过是儒家一句口号而已,两千年儒家治国,儒家不但不让民为贵,反而把此民解读成彼民。

当然,天下列国之君都希望鱼与熊掌皆得,可天下因为别山封国的出现出现了变数。

所以,到底是民贵还是国土贵,有国土不怕无民耕种,可有民也不怕没有国土耕种。

这是别山封国媒体目前最大的争论,列国为了应对别山封国疯狂吸引移民也开出无数惠民政策,比如大秦拥有关中沃野和巴蜀沃野。

秦王政特意颁布律令,大秦也实行土地新政,大秦每口可开垦十亩荒地为己有。

楚王悍和赵王迁更豪爽,规定只要国民愿意开垦,所垦新地皆为私产。

注意,秦国是每口十亩,一家多少口可开垦数十亩新地,赵楚是不限量,想开垦多少开垦多少。

可列国子民为什么不踊跃开垦,特别是秦国百姓为什么惧怕开垦。

原因不在土地价值而在沉重赋税,列国其实都不缺土地,列国也一直在鼓励垦荒,可为什么无人主动垦荒。

比如秦国,垦荒耕种还有升爵奖励,可秦人宁愿忍饥挨饿也恐惧开荒,原因就是秦国是按照土地总量收取赋税,你土地多赋税多,普通百姓靠瘦弱双手能耕种多少土地,可国家不管你是否耕种,而是年年按亩收税,按册征赋。

再一个就是产权不明,天下之地不是国家就是封主,你勤勤恳恳开荒成熟地,保不齐哪天就是人家的了,或者国家一道命令征调你们全家迁徙,你这地就是别人的了。

所以,谁他妈的傻才去开垦荒地,所谓舍本求末就在于此,百姓要的不是多少土地,而是土地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