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 第39章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章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

检查完火器训练后,李伟又去兵仗局找方建宝谈了三轮车的事,这属于私人事务,相关费用由他自己承担,并不影响工匠们正常工作。

三轮车制造的最大难点在于链条、飞轮和轴承,这些东西不好制作,只能依靠兵仗局工匠们的精湛手艺尝试手工打造。

……

朱元璋原计划今年发动北伐,但看到李伟新研制的火器后,决定暂时推迟行动,等火器可以大规模装备后再出兵。

然而近期又传来消息,北元国公脱火赤率军万余人驻扎在和林,似有南侵之意!

蒙古虽已被逐出中原,在草原上勉强维持生存,却始终不安分,不断骚扰明朝边境。

若不将其彻底击败,边疆将永无安宁。

如今朱元璋已召回在外的武将如沐英、傅友德、周德兴等人,还有徐达、汤和等,正准备与他们商讨北伐策略。

火器的事也要让这些武将了解清楚,心中有所准备。

看过李伟电脑里的电影后,朱元璋意识到未来军队可能以火器为核心,传统武力与之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如今的这些将领虽历经百战,经验丰富,但火器的问世或许会让他们的诸多经验失去效力,因此必须调整策略,以应对以新式火器为主导的战场。

让李伟展示三段射击法,正是为了让这些将领提前做好准备,主动适应变化,以免到时措手不及。

待火器制作完成后,李伟还将被派去处理其他事务,比如提升粮食产量,研发钢铁车辆等。

尽管这家伙嘴上总是说做不出来,但从燧发枪的事就能看出,即便无法完全复制未来的东西,他也总能创造出类似且稍逊一筹的过渡产品。

还是要不断地压榨他的潜力才行!

------------

亲军督尉府的校场上,旗帜飘扬,整个场地布置妥当,四周布满了亲军。

朱元璋携长子朱标走在前头,朱棣随行,还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重要武将。

后面跟着沐英、蓝玉、周德兴、陆仲享等人。

真是将星云集,每一位单独出来都能开疆拓土、镇守一方的大将!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众人登上了临时搭建的高台。

“大哥,父皇如此大张旗鼓地召集我们,是要让我们见识什么呢?”

朱棣低声问身边的朱标。

“父皇让人研制了一种新式的火器,非常厉害,待会你就明白了。\"

“哦?火器?”

朱棣双眼放光。

他年仅二十出头,除徐妙云外无其他爱好,只爱舞刀弄枪、带兵打仗,此刻听说有厉害的新火器,顿时来了兴致。

朱元璋还在低声与徐达和汤和说话。

“天德,文忠,这次你们要仔细观察,这种新火器不同于以往的火铳,我们认为它在未来战场上会有重要作用。

现在的刀枪弓箭,将来可能都会被火器取代,未来的战场不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的拼杀。\"

徐达听后有些惊讶,军中目前的火器主要是火铳和火炮,火炮的作用较大,而火铳则较为鸡肋,单兵作战仍以弓箭刀枪为主。

可听朱元璋的意思,这新火器似乎会彻底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

“陛下所说的火器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徐达疑惑地问道。

“呵呵,一会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沉默不语,他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很多事情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真正领会。

尽管徐达等人未曾见过电影中的未来战争画面,但朱元璋对自己的将领们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洞察燧发枪的价值。

待众人各就各位,李伟便开始入场。

今天他也特意找了一副铠甲穿上,顿时显得英姿勃发。

然而,没高兴多久,他就开始后悔了。

这东西实在太重了,若是让他穿着它作战,恐怕还没上战场就被累垮了。

但既然已经穿上了,再脱下也为时已晚,李伟只能硬着头皮进场。

“全体注意!”

入场前,李伟先整顿队伍,直到整齐划一才下令齐步前进。

看台上的人们看到的是一支三十人的队伍,步伐稳健地缓慢进入场地,每一步都保持一致,既威武又赏心悦目。

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军纪的重要,这三十人的小分队无疑是一支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小队迈着标准步伐来到看台前,李伟下令停止后,自己快步走到看台前,依照大明军队的礼仪抱拳,高声说道:

“微臣李伟,拜见陛下。\"

“免礼。\"

其实此时李伟率军出征,应称末将,但他并无军职,只是奉命行事,且觉得末将之称不妥,于是仍以微臣自居。

朱元璋对此并未深究,只要李伟不惹事生非便已满足。

“启奏陛下,丞相队已准备就绪,请陛下检阅!”

“很好,按你的安排开始演练吧。\"

“遵旨!”

李伟一脸严肃地领命回去,在队伍旁开始指挥小队前往射击位置。

“向右转!齐步走!”

刷!

亲兵们动作整齐划一,转身迈步走向校场中央。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转向身旁的徐达问道:“天德,你觉得这支小队如何?”

“陛下,臣以为此队纪律严明,确是精锐。\"

稍作停顿,徐达接着说:“不过臣觉得这般行军方式略显僵化,在实战中可能不太适用。\"

“有道理,我也这么认为。

战场上瞬息万变,如此拘泥于命令或许会错失战机,甚至被敌人击溃。\"

李文忠也在一旁随声附和。

“哼,稍等片刻便知晓了,且看便是。\"

李伟带领手下抵达校场指定地点,士兵们迅速排列成三列,随时准备开火。

他预先设置了三个靶位,分别位于五十步、一百步以及一百五十步远处,分布于不同方向。

首先,李伟重新布置阵型,朝着五十步的靶子调整。

他一声令下,第一排士兵举起燧发枪。

“准备,发射!”

砰砰砰……

随着李伟的命令,枪声骤然炸响,第一排士兵完成射击后,立即退至队尾,第二排士兵补上位置,整个过程如同流水般流畅自然。

第二排开火完毕,第三排接替,而第一排士兵在装填好弹药后再次回到前线。

三排士兵交替轮转,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高台上观战的诸将无不目瞪口呆,这是火铳该有的表现吗?居然能够这般操作?

以这样的射击频率,骑兵若试图冲击这支队伍,必定会遭受巨大损失。

起初,武将们并未对这看似气势恢宏却缺乏实用性的队伍抱有太多期待,仅将其视为皇帝安排的一场演示。

然而,当他们目睹这般猛烈的火力,全都面色大变。

徐达更是惊骇不已,这样的武器倘若广泛配备给步兵,那么……还需要畏惧骑兵吗?

“陛下,这火器威力如何?能射穿多远的盔甲?”

徐达声音颤抖地询问。

“两百步之内,皆可破甲!”

朱元璋笑着回答。

“什么?两百步!”

徐达双眼圆睁,难以置信。

尽管在这个距离上命中率可能很低,但面对蜂拥而来的骑兵,这样的密集火力仍然可以造成相当的杀伤。

他暗自计算,骑兵全力冲锋的话,要跨越两百步到达此队列前,至少需要经历十轮射击(约四五十秒)。

十轮射击!如此密集的攻击,能够承受得住吗?

假如每个骑兵平均都要挨上十枪,那就必须全部避开才有可能靠近,而像骑兵这样庞大的目标,又能躲得掉吗?

再者,这种火器强大的穿透力,即便遇到重甲骑兵恐怕也未必能抵挡住。

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众多,而大明的骑兵数量稀少,在战斗开始时常需步兵对抗骑兵。

虽然大明步兵人数众多,却常常处于劣势。

但如今有了这种火器,情况将会完全不同!

徐达惊愕地赞叹道:“若得此宝,北境可安矣!上苍庇佑大明,佑我圣上!”

朱元璋闻言,眉开眼笑。\"徐将军所言极是,此物之效,天下皆知。\"徐达向来敏锐,虽有溢美之词,但燧发枪的威力确实毋庸置疑。

------------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

尤其面对骑兵冲锋,仍需维持队形,不可因敌方冲击而自相惊扰。

这对士卒而言是极大挑战,毕竟骑兵冲锋之势如洪水猛兽,常人难以承受,要在这般压力下保持镇定,殊为不易。

所谓十次齐射,前提必是将士坚守阵地,且在冲锋面前仍能整齐列队,动作流畅。

当然,枪阵亦有破绽,骑兵并非个个视死如归。

一旦伤亡达到一定数量,或许还未接近枪阵便已溃败。

而在骑兵突破两百步防线之前,枪队可保全胜,骑兵则不然。

李伟下令枪队依次向五十步、百步及一百五十步的靶子射击,命中率并非重点,关键在于火力密度。

实战中必然会有诸多变数,只能由将领自行揣摩,他不过是个门外汉,行军布阵也只是粗略涉猎。

“大哥,这是何种火器,竟如此威力惊人!”

朱棣目露异彩,迫不及待地询问身旁的朱标,内心满是激动。

他年纪虽轻,见识却不浅,此刻脑海中已浮现出未来火器主导战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