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已经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编纂的祖训中。
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些教训。
他认为,凭借他的努力,他的大明必将不同于那些曾经轰然崩塌的王朝。
朱元璋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他最为自信的部分。
也是他最为关切的地方。
面对朱元璋咄咄逼人的目光,
韩成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极是,概括得很全面。
确实,历代王朝衰败之时,总伴随大量百姓缺粮断炊,难以生存。
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无数人沦为饿殍。”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认知。
陛下出身贫寒,自然深切了解民间疾苦。
只要生活能稳定,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人。
哪怕只是减少些饿死的人数,百姓也会默默承受,负重前行。
你的大明与那些覆灭的王朝并无二致。
同样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百姓流离失所。
许多人因饥饿而亡,生存无望,揭竿而起……
韩成语气平静,娓娓道来。
然而他这看似平静的话语,在朱元璋听来却极具震撼力!
让他的脸色瞬间惨白。
原来……原来自己的大明竟已成这般模样!
居然也发生了因饥饿导致的惨剧!
自己付诸了这么多心血,做了这么多事,就是为了不让百姓挨饿。
为何……最终还是落得这样的结局?
甚至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未能实现?
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朱元璋的信心,此刻因韩成的话而被撕裂了一道口子,鲜血淋漓。
“不对!
不对!!
你所说的一切都不对!!!
我早已将这些写入祖训,代代相传。
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
不容许任何违背!
他们就算再愚钝,也不会背弃我的祖训,做不孝之人!”
朱元璋突然摇头,望着韩成,情绪激动。
当听到朱元璋提到祖训时,韩成忍不住笑了……
------------
“你笑什么?!
你什么意思?!”
朱元璋被韩成的笑容深深刺痛。
不禁看向韩成,厉声质问。
他觉得韩成的笑容意味深长。
虽未开口,却让他从中读懂了许多。
要知道,这祖训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项措施。
朱元璋是个极其勤勉的帝王,堪称工作狂!
诸多重臣皆为其所扰。
这位帝王,更是留下无数家规。
他常思一人担当万事,将诸多治国安邦之策以及避祸之道,以家训形式传承于后人。
此乃为后代指引方向、扫除障碍之法。
只要遵照其家训,纵使资质平庸,亦不会偏差过多。
在他眼中,这些家训皆为至理名言。
虽非字字珠玑,却堪称金科玉律,凝聚其毕生心血,为大明留下无价珍宝。
此乃大明长盛不衰之重要根基!
然而此刻,韩成听闻家训之后,竟露出这般笑意。
顿时令朱元璋心中闪过极不祥之感。
如同被人踩中尾巴的猫一般,他顿觉怒意涌上心头。
他担忧自己苦心制定的家训,适得其反,反而有害。
“那个……并无他意,一时未忍住,请莫见怪。”
韩成调整情绪,恢复严肃态度,
“陛下之心可鉴,立下家训初衷甚佳。
为大明,为后裔。
但从结果看,您的深谋远虑并未达到预期。
依我之见,不如不设家训,您制定得越多,日后反而越对君主不利。”
韩成此言一出,朱元璋双眸微眯,闪烁危险光芒。
“你何意?
且说得明白些,我定下的家训有何不妥?
为何越多反而越不利?
这些皆是我深思熟虑后的治国良方!
后人若遵照执行,即便资质平庸,也不会有太大差池。
这是确保大明延续的重要保障!”
“陛下请息怒。
作为开国之君,您需保持沉稳。”
韩成再次温和劝诫,同时悄然后退两步,与朱元璋拉开距离。
韩成的话如一把利刃刺入朱元璋的心间。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祖训能为子孙指引方向,为大明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却未曾料到它竟成了家族衰败的开端。
那些臣子们利用祖训肆意妄为,表面上尊崇祖训,实际上处处钻营,将其变成束缚天子权力的工具。每当天子有所作为,只要稍有违背他们的利益,便能从祖训中找到借口,对天子加以责难,甚至妨碍政事。
更令朱元璋痛心疾首的是,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规定早已被选择性地忽略,而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却被扭曲解释。这一切都让祖训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反而成为祸乱朝纲的根源。
随着韩成讲述的深入,朱元璋的眼神从最初的平静转为震惊,再到最后满含怒火与悔恨。他难以置信,这份寄托了他无数心血的家训竟沦为如今的模样。想到自己夜以继日制定的规则,本希望它能护佑后代,却不料却成了伤害子孙的利器。
这一打击让朱元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感愧疚与自责。原来自己精心设计的祖训,非但未能造福后代,反而成为了家族内部争斗的导火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遭到沉重打击后,难以置信的情绪迅速转化为滔天怒火,在朱元璋心中翻腾不止!
这些昏庸的官员!
这些愚蠢至极的家伙!
居然胆大包天,妄图操控皇权,胡乱更改祖制!
竟把本该是帝王权威象征的东西,改成了约束君主权力的枷锁!
实在该死!
果然,这些当官的就没一个是怀揣善念的!
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居然敢对祖先遗训下手!
敢对子孙后代下手!
更可恨的是,还利用祖训来压制自己血脉中的帝王继承人!
太可恶了!
必须处死!
真正该死!
回想起之前用铁腕手段清除那些祸害百姓的奸佞,朱元璋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无比正确!
只可惜,杀得还不够多!
若早知今日,真恨不得将所有阻碍清平盛世的人都清理干净!
深深的杀机在朱元璋胸膛里涌动,甚至让他的双眼布满血丝!
他不仅是一代开国之君,更是个极为强势的帝王!
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有人染指天子权力。
这些年,他一直绞尽脑汁强化皇权。
哪知,到了后世子孙这里,却被这些庸官摆布成这般模样!
这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他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斩首示众!
可惜,如今时过境迁,只能徒增愤怒罢了。
这是他最无法释怀的痛楚。
“当今天子呢?
到底是不是又是个年幼无知、受奸臣掌控的小皇帝?
就像那**的君主一样?”
平复情绪之后,朱元璋再次看向韩成,提出了这个问题。
-----
朱元璋注视着韩成,再一次问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
他相信,这次自己绝不会出错。
对于历史上的诸多事件,朱元璋知晓颇多。
特别是在那些着名王朝走向衰败时的情况,他尤为熟悉。
通常情况下,每当一个王朝濒临灭亡之际,都会出现少不更事的年轻帝王。
比如王莽篡位时,当时的皇帝才不过九岁,完全无力掌控大局。
东汉末年,刘宏辞世之后,其两名幼子尚且年少。
长子登基时,年仅十一二岁。
待到董卓入京,废黜刘辨,另立一位年不及十岁的新帝刘协。
再如宋太祖之时,北周亦是孤儿寡母的局面。
再看那位元朝的对手,最后也不过只剩下幼小的皇帝。
根本无法掌控朝政大权。
加之局势动荡,朝中奸佞横行。
致使局面陷入一片混乱。
他心中暗想,自己的大明若要覆灭,恐怕也是这样的情况。
成年皇帝驾崩,幼帝继位。
天子年幼,权力被奸臣操控。
通常来说,只要皇帝已届成年且心智正常,就不至于发生这种状况。
朱元璋认为,有自己留下的血脉和制度在,即便子孙再不成器,只要有成年的皇帝坐镇,大明便不会倾覆。
然而韩成再次摇头。
“陛下,非也。那位皇帝即位时已十七岁,算得上成年。”
听罢此言,朱元璋一怔,十七岁确实不算年幼。
那为何大明仍在其手中灭亡?
“难道,这不孝之孙是个傻子?那些人有意拥立傻子为帝?”
韩成再次摇头。
“并非傻子。”
“那……莫非这位皇帝即位时,我大明已病入膏肓?
他在位不久,大明便亡了?”
朱元璋犹豫片刻,看向韩成说道。
他认为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天子即位时年纪适中,并非傻子。
大明却在他手里灭亡,那必然是他即位时,大明已是千疮百孔,难以挽回。
他登基时间不长,大明就……让他没有足够时间扭转乾坤。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韩成再次摇头。
“陛下,并非如此。那位皇帝即位时,虽说我大明已是一团乱麻,但还不至于无药可救。”
至少只要他行事得当,让大明再延续数十载并非难事。
况且,他并非短命天子,刚登基便亡国。
而是坐稳龙椅近二十年,大明才走到那一步。
不过说实话,你的大明也不能算彻底灭亡,因为后来还有小朝廷存在。
但即便如此,意义也不大了。
因为大明的正统已经易主。
在许多人心里,大明正是在此时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