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甚至,他已经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编纂的祖训中。

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些教训。

他认为,凭借他的努力,他的大明必将不同于那些曾经轰然崩塌的王朝。

朱元璋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他最为自信的部分。

也是他最为关切的地方。

面对朱元璋咄咄逼人的目光,

韩成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极是,概括得很全面。

确实,历代王朝衰败之时,总伴随大量百姓缺粮断炊,难以生存。

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无数人沦为饿殍。”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认知。

陛下出身贫寒,自然深切了解民间疾苦。

只要生活能稳定,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人。

哪怕只是减少些饿死的人数,百姓也会默默承受,负重前行。

你的大明与那些覆灭的王朝并无二致。

同样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百姓流离失所。

许多人因饥饿而亡,生存无望,揭竿而起……

韩成语气平静,娓娓道来。

然而他这看似平静的话语,在朱元璋听来却极具震撼力!

让他的脸色瞬间惨白。

原来……原来自己的大明竟已成这般模样!

居然也发生了因饥饿导致的惨剧!

自己付诸了这么多心血,做了这么多事,就是为了不让百姓挨饿。

为何……最终还是落得这样的结局?

甚至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未能实现?

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朱元璋的信心,此刻因韩成的话而被撕裂了一道口子,鲜血淋漓。

“不对!

不对!!

你所说的一切都不对!!!

我早已将这些写入祖训,代代相传。

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

不容许任何违背!

他们就算再愚钝,也不会背弃我的祖训,做不孝之人!”

朱元璋突然摇头,望着韩成,情绪激动。

当听到朱元璋提到祖训时,韩成忍不住笑了……

------------

“你笑什么?!

你什么意思?!”

朱元璋被韩成的笑容深深刺痛。

不禁看向韩成,厉声质问。

他觉得韩成的笑容意味深长。

虽未开口,却让他从中读懂了许多。

要知道,这祖训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项措施。

朱元璋是个极其勤勉的帝王,堪称工作狂!

诸多重臣皆为其所扰。

这位帝王,更是留下无数家规。

他常思一人担当万事,将诸多治国安邦之策以及避祸之道,以家训形式传承于后人。

此乃为后代指引方向、扫除障碍之法。

只要遵照其家训,纵使资质平庸,亦不会偏差过多。

在他眼中,这些家训皆为至理名言。

虽非字字珠玑,却堪称金科玉律,凝聚其毕生心血,为大明留下无价珍宝。

此乃大明长盛不衰之重要根基!

然而此刻,韩成听闻家训之后,竟露出这般笑意。

顿时令朱元璋心中闪过极不祥之感。

如同被人踩中尾巴的猫一般,他顿觉怒意涌上心头。

他担忧自己苦心制定的家训,适得其反,反而有害。

“那个……并无他意,一时未忍住,请莫见怪。”

韩成调整情绪,恢复严肃态度,

“陛下之心可鉴,立下家训初衷甚佳。

为大明,为后裔。

但从结果看,您的深谋远虑并未达到预期。

依我之见,不如不设家训,您制定得越多,日后反而越对君主不利。”

韩成此言一出,朱元璋双眸微眯,闪烁危险光芒。

“你何意?

且说得明白些,我定下的家训有何不妥?

为何越多反而越不利?

这些皆是我深思熟虑后的治国良方!

后人若遵照执行,即便资质平庸,也不会有太大差池。

这是确保大明延续的重要保障!”

“陛下请息怒。

作为开国之君,您需保持沉稳。”

韩成再次温和劝诫,同时悄然后退两步,与朱元璋拉开距离。

韩成的话如一把利刃刺入朱元璋的心间。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祖训能为子孙指引方向,为大明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却未曾料到它竟成了家族衰败的开端。

那些臣子们利用祖训肆意妄为,表面上尊崇祖训,实际上处处钻营,将其变成束缚天子权力的工具。每当天子有所作为,只要稍有违背他们的利益,便能从祖训中找到借口,对天子加以责难,甚至妨碍政事。

更令朱元璋痛心疾首的是,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规定早已被选择性地忽略,而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却被扭曲解释。这一切都让祖训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反而成为祸乱朝纲的根源。

随着韩成讲述的深入,朱元璋的眼神从最初的平静转为震惊,再到最后满含怒火与悔恨。他难以置信,这份寄托了他无数心血的家训竟沦为如今的模样。想到自己夜以继日制定的规则,本希望它能护佑后代,却不料却成了伤害子孙的利器。

这一打击让朱元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感愧疚与自责。原来自己精心设计的祖训,非但未能造福后代,反而成为了家族内部争斗的导火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遭到沉重打击后,难以置信的情绪迅速转化为滔天怒火,在朱元璋心中翻腾不止!

这些昏庸的官员!

这些愚蠢至极的家伙!

居然胆大包天,妄图操控皇权,胡乱更改祖制!

竟把本该是帝王权威象征的东西,改成了约束君主权力的枷锁!

实在该死!

果然,这些当官的就没一个是怀揣善念的!

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居然敢对祖先遗训下手!

敢对子孙后代下手!

更可恨的是,还利用祖训来压制自己血脉中的帝王继承人!

太可恶了!

必须处死!

真正该死!

回想起之前用铁腕手段清除那些祸害百姓的奸佞,朱元璋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无比正确!

只可惜,杀得还不够多!

若早知今日,真恨不得将所有阻碍清平盛世的人都清理干净!

深深的杀机在朱元璋胸膛里涌动,甚至让他的双眼布满血丝!

他不仅是一代开国之君,更是个极为强势的帝王!

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有人染指天子权力。

这些年,他一直绞尽脑汁强化皇权。

哪知,到了后世子孙这里,却被这些庸官摆布成这般模样!

这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他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斩首示众!

可惜,如今时过境迁,只能徒增愤怒罢了。

这是他最无法释怀的痛楚。

“当今天子呢?

到底是不是又是个年幼无知、受奸臣掌控的小皇帝?

就像那**的君主一样?”

平复情绪之后,朱元璋再次看向韩成,提出了这个问题。

-----

朱元璋注视着韩成,再一次问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

他相信,这次自己绝不会出错。

对于历史上的诸多事件,朱元璋知晓颇多。

特别是在那些着名王朝走向衰败时的情况,他尤为熟悉。

通常情况下,每当一个王朝濒临灭亡之际,都会出现少不更事的年轻帝王。

比如王莽篡位时,当时的皇帝才不过九岁,完全无力掌控大局。

东汉末年,刘宏辞世之后,其两名幼子尚且年少。

长子登基时,年仅十一二岁。

待到董卓入京,废黜刘辨,另立一位年不及十岁的新帝刘协。

再如宋太祖之时,北周亦是孤儿寡母的局面。

再看那位元朝的对手,最后也不过只剩下幼小的皇帝。

根本无法掌控朝政大权。

加之局势动荡,朝中奸佞横行。

致使局面陷入一片混乱。

他心中暗想,自己的大明若要覆灭,恐怕也是这样的情况。

成年皇帝驾崩,幼帝继位。

天子年幼,权力被奸臣操控。

通常来说,只要皇帝已届成年且心智正常,就不至于发生这种状况。

朱元璋认为,有自己留下的血脉和制度在,即便子孙再不成器,只要有成年的皇帝坐镇,大明便不会倾覆。

然而韩成再次摇头。

“陛下,非也。那位皇帝即位时已十七岁,算得上成年。”

听罢此言,朱元璋一怔,十七岁确实不算年幼。

那为何大明仍在其手中灭亡?

“难道,这不孝之孙是个傻子?那些人有意拥立傻子为帝?”

韩成再次摇头。

“并非傻子。”

“那……莫非这位皇帝即位时,我大明已病入膏肓?

他在位不久,大明便亡了?”

朱元璋犹豫片刻,看向韩成说道。

他认为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天子即位时年纪适中,并非傻子。

大明却在他手里灭亡,那必然是他即位时,大明已是千疮百孔,难以挽回。

他登基时间不长,大明就……让他没有足够时间扭转乾坤。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韩成再次摇头。

“陛下,并非如此。那位皇帝即位时,虽说我大明已是一团乱麻,但还不至于无药可救。”

至少只要他行事得当,让大明再延续数十载并非难事。

况且,他并非短命天子,刚登基便亡国。

而是坐稳龙椅近二十年,大明才走到那一步。

不过说实话,你的大明也不能算彻底灭亡,因为后来还有小朝廷存在。

但即便如此,意义也不大了。

因为大明的正统已经易主。

在许多人心里,大明正是在此时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