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不仅成功应对了竞品的冲击,还因为产品的升级和有效的品牌推广,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声誉和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就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国外一家知名的大型企业主动联系凌家的公司,表达了想要合作的意向。
这家国外企业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和广泛的资源,如果能与他们达成合作,凌家的公司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走向国际市场。
凌墨寒和顾婉兮得知这个消息后,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紧张的是要与这样的国际巨头达成合作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条款、文化差异以及商业理念的磨合。
他们迅速组织了一个精英团队,开始收集对方公司的详细资料,深入研究其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市场定位以及过往的合作案例。顾婉兮带领市场调研小组,日夜奋战,分析双方业务的契合点与潜在风险。凌墨寒则与法务团队一起,精心准备合作协议的初稿,确保每一项条款都能保障公司的利益,同时又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在初次视频会议中,对方公司的代表团队阵容强大,他们目光锐利,言辞犀利,对凌家公司的产品、技术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询问。顾婉兮用流利的英语,自信且专业地介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规划,凌墨寒则在一旁适时补充关键数据与战略布局。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尖锐的质疑,但他们凭借充分的准备和真诚的态度,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初步印象。
然而,在后续关于合作细节的商讨中,问题逐渐浮现。对方对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意味着凌家公司需要在现有生产流程上进行大幅度改进,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而且,在利润分配方面,双方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方凭借其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希望占据更大的份额。
顾婉兮和凌墨寒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答应对方的条件,虽然能够获得合作机会,但短期内公司的成本会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若不答应,这个难得的转机可能就会擦肩而过。
两人回到家中,依旧眉头紧锁。顾婉兮坐在沙发上,疲惫地揉着太阳穴说:“墨寒,这条件确实有些苛刻,但错过这次机会,我们以后再想拓展国际市场,难度会更大。”
凌墨寒点点头,坐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说:“我明白,只是我们不能盲目答应。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对方的核心诉求,又能保证公司的合理利益。”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边与对方持续沟通,试图在条款上寻求妥协,一边组织公司内部各部门进行评估,探讨提升产品质量标准的可行性与成本控制方案。生产部门经过反复研究与测试,提出了一套优化生产工艺的方案,虽然会增加一定成本,但在可承受范围内,且能满足对方的质量要求。
顾婉兮带着这份方案再次与对方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她详细阐述了公司为满足质量标准所做的努力与规划,同时就利润分配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基于市场业绩的动态分配模式。如果在合作初期,对方能够凭借其资源优势帮助产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实现较高的销售额增长,那么在利润分配上可以适当向对方倾斜;但随着市场份额的稳定与扩大,双方的分配比例将逐步调整至更为合理的水平。
对方公司代表对这个方案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内部沟通,他们最终认可了顾婉兮提出的方案框架。经过数轮细致的协商,双方终于就合作协议达成一致。
当凌墨寒和顾婉兮在合作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转机的出现,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让顾婉兮和凌墨寒在商业领域的合作更加默契与坚定。他们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携手共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随着与国外企业合作的逐步推进,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