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路程,眼看着就到洛城了,若筠坐在车上归心似箭,可又有些近乡情怯!出发前已经写了信回侯府,并不是为了告知行程,而是为让爹爹娘亲先有个心理准备,虽信中并未提及落胎一事,但自己这个时间回家,爹爹娘亲定然能想到一二,届时便不会为了见不到外孙过度伤怀。
……
冬日的洛城比起义阳要寒冷很多,今日一早竟还下起了雪,起初稀稀零零的雪花随风飘落,将近午时从天而降的雪花越来越密,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洛城的城墙和城里城外的道路上。
午后未时,洛城城门口一匹高大的骏马旁,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站在那里,始终面向着入城的官道观望。那个小小的身影在寒风中不停地张望着,时不时地还跳起来看,似乎这样就能看得更远些。
“爹爹,姑姑怎么还不来呀?”
清脆的童声打破了冬日城门口二人之间的寂静,是一个灵秀的小男孩,扯着身旁男子的衣袖,眼中满是期待。
被唤作爹爹的男子,正是杨侯府的二公子杨若琨。他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温声道:
“别急,姑姑和姑父的马车应该快到了。你呀,等会儿可得好好表现,别让姑姑失望。”
男孩儿就是杨若琨的长子杨子栩,他用力地点点头,小脸因为在冷风中吹了多时再加此时的兴奋,已如红彤彤的苹果:
“孩儿知道啦,我这次还要把新学的文章背给姑姑听。”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一队骑兵护卫后,几辆马车缓缓驶来。车旁跟着百十几名骑兵护卫,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精骑兵将。
杨若琨一眼便认出了那是回京的楚王元远和妹妹若筠的车队,忙抱起儿子上马迎了上去。
走到近处时,杨若琨已经看到一辆马车边骑马随行的人,正是楚王元远。
因已近洛城,元远在接到皇兄对自己请奏的携王妃回洛城省亲奏报的准奏诏书时,便将随行带来的五千精骑安置在了洛城外二十里地的御用的京城守备虎贲营,自己只携家眷和一百名骑兵护卫向洛城而来。
此时元远也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杨若琨父子俩,忙抬手示意,车队护卫一声号令,行进中的车队护卫立刻整齐划一的勒马停下。
一辆马车缓缓停下后,车门打开,若筠已顾不得车里的芷茹和芷舒劝解,迫不及待的探头出来要下车,元远就在若筠的车旁,此时已经下了马来到马车旁边,搀扶着若筠并叮嘱着她不要急。
若筠听着元远的提醒也是慢不下来,元远只得轻托她的腋下减轻她落地的冲击。若筠的眼睛从车门打开起就一直看着马上的杨若琨和他怀里的小子栩,面色虽有些苍白,却难掩眼中的激动。此时杨若琨的马也已到了马车边,若琨抱着杨子栩下了马,若筠眼眶一红,快步迎上去站到了哥哥面前,
“二哥哥!”
若筠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杨若琨眼眶也微微泛了红,轻轻拍拍妹妹的肩膀:
“若筠,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
杨子栩站在爹爹身旁,抬起头对着杨若筠脆生生地唤了一声:
“姑姑,子栩也好想你呢!”
若筠蹲下身子,将杨子栩一把搂在怀里,声音因激动有些颤抖:
“子栩,你怎么长这么高了,姑姑都快认不出来了。”
杨若琨看着妹妹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
“路上辛苦了!外面冷,若筠快上车,咱们回家。”
几年未见,元远与好友杨若琨也是百感交集,此时也只伸出右手曲臂握了一下拳,彼此拍拍对方的肩头算做无声的问候。
子栩自是不肯再与爹爹同骑,而是随姑姑坐上了马车。马车晃晃悠悠,若筠搂着小侄儿看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坊间繁华,心中五味杂陈。杨若琨骑马走在若筠马车边,对车窗内的若筠道:
“若筠,记得你曾说在川蜀时难得见到雪,你回来那年也没下雪,今天正好赶上这场雪,可见是洛城也在欢迎你回家呢。”
若筠微微一愣,感觉哥哥此时说的事,似乎已经是上辈子那般遥远,神思回转,不经意中心底又闪过一丝痛,但很快就掩饰过去,勉强笑道:
“是啊,川蜀和义阳冬天都显少下雪,可冬天看不到雪总觉得有些遗憾,这回还真巧呢……”
说着,看到怀中的子栩有些诧异的看着自己,忙换了欢快的语气道:
“许久没见爹娘和哥哥嫂嫂,还有我们的小子栩,还真是怪想的呢。”
从若筠前后语气的骤变,杨若琨似乎察觉到了妹妹的异样,他探询的目光扫一眼妹妹马车的车窗,却不多问,只看似随意的接着若筠的话头道:
“现在已经到家了,这次你们回来过年关,咱们一家人就可以好好聚聚了。”
……
从一进洛城城门,裴诗瑶的马车就与若筠的马车分道而行了。本来应该是所有马车先回到洛城楚王府,安顿好后王妃、侧妃再择日各回各家省亲。
可元远知道此行对若筠而言早已是归心似箭,于是便以裴诗瑶那边有个病着的翠薇为由,让王妃和侧妃不用先回楚王府,直接各自回母家即可。
裴诗瑶虽知这不过是殿下体贴杨若筠的说辞,可对自己而言也是合适,反正自己只是殿下的侧妃,论省亲也是殿下随王妃回母家省亲,自己是没有让殿下陪同回府的资格的。再者一路上自己总觉殿下对自己的疑心未消,自己也没勇气面对现在的殿下。思及此,裴诗瑶只得谢了殿下体恤,独自回了尚书府。
若筠的车队停在侯府时,杨侯爷夫妇、二嫂嫂魏葳蕤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二老望眼欲穿的等着,就是要在女儿到家时,一下车就能看到她。看到在门口迎接自己的爹娘,若筠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快步上前,先给父亲施了礼,便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
“母亲,女儿回来了。”
侯夫人紧紧地抱着女儿,眼中满是心疼:
“若筠,可算回来了,让娘亲看看你,瘦了些!”
“母亲,别担心,若筠既然回来了,咱们很快就能让她胖起来的!”
魏葳蕤在一旁为若筠母女凑着趣,说笑话般消解着久别重逢的心酸。她自己此时也是两眼含泪,看着这个几年未见,此时面色苍白一脸憔悴的小姑妹,心疼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元远和杨若琨也已下了马,吩咐了长庆和长喜安排车队一干人等去卸下随行带来的年货和礼物,然后才一起走到侯府大门,拾阶而上。
杨侯爷见元远上了台阶,先按朝中臣下礼节见了礼,才受了元远的半子之礼。
一家人走进大厅,素来礼节有度的杨侯爷不肯僭越,元远虽是女儿的夫婿,却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楚王殿下,定要让元远上座。元远眼中心里,杨侯爷是他爱妻的父亲,就是自己的父亲。
即便自己贵为楚王,可这是在府里不是朝堂,自己怎么能身为小辈舔居上座,如此自己又将自己的若筠置于何地?见元远执意谦让不肯就座,最后还是若筠劝父亲,
“父亲,殿下虽是楚王,可现在在家里没有外人,若父亲过于拘泥朝臣礼节,恐怕殿下就不能在家陪女儿,只能回楚王府了!”
杨夫人听了女儿的话,也劝杨侯爷,
“侯爷,女儿好容易回家,咱们就当招待女儿女婿一回,才更有阖家团圆的味道啊。侯爷这次权当就事论事,就应了殿下的话,一家人以家族论一回大小吧。”
元远听杨夫人以女婿之礼待自己,是真的很高兴,这样才觉得自己真是家里的一份子了。
如此争执了半晌,杨侯爷也才任由元远作为晚辈坐了下首,一家人各自落座,寒暄起家常。
若筠环顾四周,笑着问道:
“二嫂嫂呢?刚才在门口还在,怎么进来就不见了?还有我的小侄女,我可是想见咱们的小子初好久了!”
杨若琨看着妹妹笑着答道:
“你嫂嫂进来时说,厨房给你做的点心该出锅了,忙着去准备你最爱吃的点心呢。子初还小,这会儿在屋里睡着呢。”
若筠听了,已经坐不住,忙着站起身要去看看小侄女杨子初。此时魏葳蕤已忙完厨下的活计来到正堂,身后跟着几个仆婢端着她刚做好的茶点。
“殿下,您跟若筠妹妹刚回来,一路劳顿先歇歇、吃点儿点心,今晚咱们一家为你们接风洗尘!”
元远高兴得很,这个和睦的大家庭终于接纳了自己,亲人的关心、温暖的问候,元远感觉自己今生的幸福此时真的可以算梦想成真了。
若筠却急着要看小侄女,拉着二嫂嫂魏葳蕤就走,大家都知道若筠的心思,也催着魏葳蕤快些带若筠去看看小子初。
因为子初还小,她的卧房便在杨若琨和魏葳蕤的隔壁,白天都会在魏葳蕤这边,晚上才会由乳娘陪着在隔壁!
若筠进了嫂嫂的房间,就见床边放着一个摇篮,蹑着脚步轻轻凑近,只见一个粉雕玉琢的小人儿在摇篮里睡得正香。红扑扑的小脸蛋,挺翘的小鼻子,眼睛微微闭着、两弯乌黑纤长如月牙的睫毛微微卷起,粉红的像两片花瓣的小嘴唇嘟嘟着,一呼一吸间,小嘴还时不时咕哝一下,若筠被这个粉嘟噜的小可爱逗弄的心都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