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Smart AI总部
午夜,竞选指挥中心的大屏幕闪烁着最新民调数据,Ewan Kwan关聿修以68.3%的支持率,在选委会界别的40个席位中,稳居前列。距离投票日还有最后48小时,但整个竞选团队已经清楚,胜负已定。
Annelise Roth站在指挥中心中央,修长的手指轻点屏幕,最后一次调出AI竞选预测模型。
结果清晰无比:“Ewan Kwan,立法会议员当选概率 99.8%。”
她转身看向会议桌前的 Ewan、Eudora、Nathan,声音冷静如水:“恭喜各位,我们赢了。这场科技选战,彻底碾压所有对手。”
尽管胜局已定,Annelise依旧没有丝毫松懈。
“最后48小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胜利,而是确保投票率最大化。”她轻敲桌面,声音沉稳,“确保所有支持者都走进投票站。”
竞选执行团队立刻行动,AI选民动员系统向所有潜在选民发送个性化短信、邮件、社交媒体提醒:“不要错过决定港城未来的关键一票。”
VR\/AR投票模拟体验让中老年选民提前熟悉投票流程,减少因程序复杂而弃投的可能性。
社交媒体KoL最后冲刺,tiktok网红、Youtuber、Instagram影响者集体发声,制造“投票给Ewan=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舆论风潮。
线下1000名志愿者出动,在全港设立“投票引导点”,确保长者、残疾者、和首次投票的选民都能顺利投票。
另一边,Ewan的主要对手们不是没有试图反击。
梁卓恒召开记者会,指控 Ewan:“过度依赖科技竞选,缺乏真实人脉基础。”
沈栩珩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称Ewan是“商界资本的傀儡”。
但他们的攻击,早已在竞选公关团队的预测之中。不到 30分钟,竞选团队就迅速出击。AI反制系统自动调整竞选广告,在 24小时内让“Ewan代表未来”的信息覆盖 90%选民,彻底压制负面声音。
Annelise部署公关攻势,让财经媒体刊登《关聿修的科技竞选模式,将成为未来政治新标准》的深度报道,反向引导舆论。
Ewan亲自在tiktok直播:“科技不是我的竞选工具,而是港城迈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短短12小时后,对手的攻击全面失效,Ewan的支持率反而上升 2%。
-----------------
2029年12月10日·立法会选举日
清晨六点,港城各大投票站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Smart AI数据预测投票率将突破 70%,创下近 30年最高纪录。
全港超过1000家餐厅、咖啡厅加入“投票奖励计划”,选民投票后可领取免费咖啡、餐饮折扣券,增强投票动力。
社交媒体实时直播投票实况,确保全程透明,消除公众对选举舞弊的质疑。
-----------------
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选举结果——Ewan Kwan关聿修以71.4%的历史最高支持率,当选选委会界别立法会议员,成功获得四年任期。与此同时,其他新当选的立法会议员名单陆续公布。
选举结果一出,整个竞选团队沸腾了。霓虹灯映照着维港的夜景,空气中弥漫着香槟与胜利的气息。
Ewan站在露台上,俯瞰着整个港城,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这座城市,终于走向了我想要的方向。”
身后,Annelise轻轻举起酒杯,冷静地笑道:“第一步,完成。”
Eudora靠在沙发上,低声说道:“真正的权力游戏,终于要开始了。”
Nathan轻抿一口红酒,意味深长地说道:“立法会议员的权力,只是棋盘上的一个位置。你要如何利用它?”
Ewan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举起酒杯,目光深邃。
这一夜,港城政坛迎来了新的王者。
-----------------
2029年12月15日·立法会大楼
港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里,全球媒体齐聚,直播画面传遍世界各地。90名新当选的立法会议员,依次宣誓就职。
当轮到 Ewan时,整个会场陷入短暂的安静。他站在讲台前,身着黑色定制西装,目光坚定:
“本人关聿修,在此庄严宣誓,忠于港城,履行立法会议员职责,全心全意为港城市民服务。”
掌声雷动,闪光灯密集闪烁。在座的各界权贵、政商精英,彼此交换着眼神。
当Ewan走进立法会大楼,站上新的权力巅峰,他深吸一口气,踏入他真正的战场。
港城的未来,才刚刚揭开序幕。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试图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在权力与责任之间定义边界,在个体意志与集体意志的交错中构建“社会契约”。然而,政治的本质,从来不是关于“选择”,而是关于“被选择”的幻觉。
Ewan成功当选,港城的政坛迎来了新的时代。真正的问题,才初露头角。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主制度赋予个体选择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选民的意志是被舆论操控的,如果他们的选择只是算法精准推送的结果,如果他们的愤怒、希望、恐惧皆被某种更高层次的力量所编织,那么所谓的“民主”是否仍然存在?公民是“自由”的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活在被计算好的自由幻象之中?
Ewan的胜利,并非源自选民的理性抉择,而是源自心理学中人类最深层的脆弱——对安全感的渴望,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未来”概念的无尽依赖。
于是,民众“选择”了他。但他们真的做出了选择吗?
米歇尔斯在《寡头统治铁律》中指出:“一切组织最终都会趋向寡头政治。”权力的逻辑,从来不是关于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关于少数人的操控。政治制度,无论如何被美化,都最终归结为一场权力的分配游戏。
“民主”是否真实存在,亦或只是少数精英塑造的幻象,以安抚大众,让他们相信自己掌控了一切?Ewan站上了立法会的讲台,但他是真正的权力掌控者吗?还是说,他也不过是更庞大的政治机器中的一枚棋子?他真的能带来改变,还是只是利用了“改变”的话语体系,让资本、科技、民意的交错,织成一张更复杂的权力之网?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警告:“当民主制度演变为一种行政机器,它将比任何独裁政权更难以推翻。”
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对人类自由的解放,还是对人类自由的更精密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透明政治,这些技术看似让民主更加开放,但它是否也同时让权力变得更隐蔽,更难以挑战?
当 Ewan用 AI精准操控选民情绪时,这与传统的政治宣传有什么本质区别?当区块链让政治透明化时,它是否也意味着政府可以用同样的技术,对所有公民实施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监控?当大数据可以精准预测选民的投票行为时,政治是否已然沦为一场没有真正自由意志的演算?
技术是否真的推动了民主,还是仅仅让政治统治变得更为精密,而大众依旧被驯化,只是他们未必自知?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道:“民主的终点,不是自由的胜利,而是大众在权力结构中的更深层次的失语。”
Ewan赢了,但他赢得了什么?他站在立法会的会议厅,面对着港城最有权势的人们,面对着政治、资本、舆论、科技的操控者们。
此刻,也许他才真正恍然大悟,他需要让民众相信,他代表着他们的利益。他需要让资本相信,他不会威胁他们的利益。他需要让权力精英相信,他不会成为一个难以控制的变数。
那么,是他在掌控权力,还是被权力掌控?他从选民手中“赢得”了这场选举,但他是否真的拥有了权力?也许,他真正能做的,不过是在这台庞大的政治机器中,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空间,让自己不会沦为某个更强大势力的傀儡。
他不是在统治,他是在生存。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说:“权力不是目的,权力是手段。”
如果政治的本质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控制,那么政治的终点是什么?公民是否真的有自由?政治是否真的能带来公平?选举是否真的能改变世界?
又或者,世界早已被某种更隐蔽的力量所决定,一切竞选,一切政纲,一切选票,不过是这场戏剧的一部分。而观众,只是沉醉在自己“做出选择”的幻觉之中。
当Ewan迈步走进立法会大楼时,他在想什么?是胜利的满足?是权力的野心?
还是对“真正规则”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