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宋:逆转靖康 > 第2章 蓟州之夜的秦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元嗣约束着登州军骑兵用自己带的粮草,实在不行也只抢物不杀人。

陈东和身边的几个年轻的文官马术都很差,只能做到勉强跟上大队伍。

他们都是国子监出身,从小饱读圣贤书,满肚子都是伦理道德和君臣纲常。

现在看到金军肆虐,心里未免有些不平,只是面对这些蛮族也不敢多说什么。

那些金军的骑兵常常抢掠的金银满载而归,他们已经不单单纯是为了粮草。

陈东看着金军马头旁边挂着血淋淋的人头,马背上驮着的抢来的金银器皿,绫罗绸缎。

这时候他开始慢慢理解了杨元嗣给他描绘的金军南下的场景。

杨元嗣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金军可以失败无数次,只需要成功一次就行了。

同样的道理,宋军可以反击成功无数次,只要失败一次就万劫不复。

晚上扎营的时候,杨元嗣将自己的营帐安排在陈东等文官的旁边,毕竟这里是辽国境内,谁也不敢保证辽军会不会夜袭。

现在队伍的位置应该是快靠近古长城了,马上就要出塞进入金国的势力范围。

陈东这人生活上无趣的很,倒是他旁边的另一个年轻的书记官在篝火旁边侃侃而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要想阻止金兵南下,必须要拿下燕云作为屏障,与其等着与金军合击,不如大宋禁军长驱直入,沿途百姓必定会喜迎王师。”

那青年官员激动的满脸通红,说的手舞足蹈,丝毫不在乎金国的骑兵就在不远处。

不过他的听众多数都是登州的骑兵,他们见过最多的就是血与火,对于这种高谈阔论,也只是礼貌的回以微笑。

杨元嗣却很欣赏那青年的表现,逐渐腐朽的朝廷正需要这种新鲜的的血液。

只有这种年轻人的昂扬斗志才能将大宋这艘即将滑向泥潭的巨轮拉回到正轨。

杨元嗣笑着问道:“这位仁兄倒是有些见识,不知道官居何职?”

陈东刚吃完了一块羊肉,只觉得腥膻无比,有些厌恶的擦了擦手,

“这人叫作秦桧,是和我一般的学正,此人胸有才学,志向远大,又是蔡太师心爱之人,前途不可限量……”

杨元嗣的笑容还挂在脸上,心里却震惊不已。

秦桧?

难道是那个秦桧?

杨元嗣忍着立即抽刀砍了他的冲动,又问道:“这秦桧可曾与金人接触过?”

陈东不知道杨元嗣为什么会对秦桧如此感兴趣,他和秦桧非常的熟悉,他一个江南的书生,怎么会跟金国有联系?

杨元嗣的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现在这个位面秦桧不一定就是个坏人,岳飞不是都还没有出现嘛。

先放着他看看再说,就现在来说,他他一介书生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不能先做有罪推论是吧?

还没等杨元嗣权衡好利弊,刘十三就匆匆赶了过来。

刘十三凑在杨元嗣耳边说了几句,杨元嗣面色变的郑重,点了点头。

在离篝火不远处,有个僻静的小帐篷,里面有五六个人。

杨元嗣带着花荣匆匆赶来,帐内有四五个黑衣人,脸色焦急的在等待。

其中一个年长的见杨元嗣进帐,急忙上前跪倒在地,“常胜军郭统领帐下斥候李,拜见杨指挥使!”

杨元嗣心中一惊,郭统领就是郭药师,曾经跟他有过一面之缘。

他能知道杨元嗣在这里不奇怪,因为宋金联合的队伍都超过了三千多人,想看不见都难。

杨元嗣不知道郭药师为什么会突然派人来见自己。

他转念一想,满面笑容的将来者扶了起来,笑道:“不知道郭统领有什么指教?”

那常胜军的斥候小心翼翼的从贴着胸口的口袋里拿出一封郭药师的亲笔信。

杨元嗣看了以后,心中既惊又喜。

女真崛起以后,契丹骑兵由于承平已久,早就失去了建国初期那种纵横天下的战斗力。

辽国骑兵已经完全压制不住金国的攻势,只能四处征兵。

郭药师的经历跟杨元嗣有些相像,他本来是渤海北部的豪杰,手底下有三千多精锐骑兵。

辽国在大量部队被金国歼灭后,开始征发境内各族百姓参军。

这些人由于都不是主动参军,算是拉壮丁,被称为“怨军”。

这样的部队上了战场也大部分都是炮灰,不过能够存活下来的无一不是百战老兵,精锐中的精锐。

郭药师在不断的征战中逐渐成为了这支军队的领袖,他将部队编为“常胜军”,规模有一万多人。

常胜军跟着耶律大石一路溃败,到了南京才算稳住了脚跟。

郭药师对于常胜军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常胜军的军卒只知道有统领,不知道有天祚帝。

随着形势的发展,稍微有些远见的人都知道,辽国离着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郭药师也开始担忧起了自己的前程和常胜军的未来。

辽国对于庞大的领土实行区别统治,契丹族还是按照原来的部落酋长制。

对于其他民族,特别是人口众多的汉人,辽国仿照宋朝的制度,分为南北两院,划分州府县进行管理。

这就造成了除了契丹族以外,大多数的辽国人对于辽国没有任何归属感。

俗称就是辽国的民众都是那种墙头草,谁赢了就帮谁,给口饭吃就行。

郭药师现在就在分辨谁的饭更好吃,是女真还是大宋。

他和其他主要的部下们商讨,最后全部都倾向于归属大宋。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常胜军的军卒大部分都是汉人。

郭药师则是有私心,他认为燕云的位置对于大宋来说更重要。

常胜军如果归顺大宋朝廷,自己手中的筹码更足,得到的好处会更多。

他通过斥候知道大宋派出了如此庞大的队伍出使金国,知道宋金到了摊牌的时候了。

站队也要分时机,太早了不行,太晚了更不行,现在就是一个好时机。

郭药师派出了三队探子,都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寻找杨元嗣的队伍。

杨元嗣是他在宋军中唯一认识的高级军官,况且这个人的名声在外,值得相信。

好在这支队伍在使团出长城前将信送到了杨元嗣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