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线情怀 > 第168章 下乡2安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命运的齿轮在包足金的执念下开始转动。

得知裴梦南家中困境后,他将彩礼加码到 500 元,这个数字在当时足以买下两头壮牛。

恰逢裴梦南父亲肺结核复发,在厂医院的病床上咳出血沫,药费单像催命符般叠在床头。

裴凤霞与魏秋元作为中间人,握着沾着汗渍的钞票,在裴家低矮的土坯房里促成了这桩婚事。

婚礼当夜,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整个团结街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对面山坡上,一个男人的哭喊刺破寂静,那声音像被撕碎的布条,在夜风中飘荡。

新房内,裴梦南趴在粗糙的木床上,泪水浸湿了褪色的枕巾。

包足金的义肢在地上磕出沉闷的声响,他一边咒骂着,一边粗暴地扯开新娘的嫁衣。

残缺的身体在动作间显得笨拙而扭曲,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

裴梦南紧闭双眼,用枕巾死死捂住脸,身体僵硬得如同村口那棵枯死的老树。

窗外,十几个好事的小伙子挤在墙根。

当新娘那声带着哭腔的 “疼!好疼” 刺破夜色,他们嬉笑着朝着山坡大喊:“山上的那人,新娘子都喊疼了,不是你的人了!”

哭喊声、哄笑声在团结街的上空交织,如同一曲荒诞的夜曲。

第二天,当那凄厉的哭喊再次响起,包家几个壮劳力举着木棍冲上山坡,可等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只看到被踩倒的野草。

等他们下山,哭喊声又在暮色中响起。

如此反复一周,裴梦南终于在第八天推开窗户,声音嘶哑而绝望:“接受事实吧!别来了,我已经成了别人的媳妇了,没用了,回去吧!”

“不,不接受!你还是我的!” 山坡上的人回应带着哭腔。

“接受吧!回去吧!你得到我什么?也就是手、脸、嘴,衣服里面什么也没得到,怎么是你的人,回去吧!”

“不,不回去!”

“回去吧!我不是你的人,我是我老公的人,我已经我老公玩了,我不是你的人…”

裴梦南近乎崩溃的嘶吼,终于让那个痴情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团结街也随之陷入了短暂的平静。

1975 年 8 月,“上山下乡” 的伟大指示如一阵劲风,吹进了锦东厂。

为响应号召,厂里第一批下乡人员名单随之产生。

根据文件要求,此次下乡人员将转为农村户口。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厂里制定了详细的下乡细则:

参加三线建设以来,家中子女无一人入厂的家庭子女不下乡;

在历次工伤及其他事故中死亡、重伤的职工子女不下乡;

本人身体有病且有医院证明不能下乡的不下乡……

文件下发后,宣传科的大喇叭开始整日播放激昂的动员口号,学校的黑板报也被描绘得五彩斑斓,满是关于下乡的宣传标语。

厂领导们却为此愁眉不展,许多职工来到三线,本就是为了解决子女进厂就业、避免下乡,如今政策突变,这工作该如何开展?

更棘手的是,最初安排的下乡地点路途遥远,职工们纷纷表示反对。

宋东方一趟趟地跑市里、省里,试图寻找变通之法,却一次次碰壁。

政策如铁板一块,丝毫没有松动的余地。

正当他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发愁时,一位姓稽的转业兵找上门来。

稽同志家在国村,单身的他每次回家都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

他建议将青年点设在国村,目的很简单 —— 修路,方便自己回家。

“稽同志的提议我看还是可以的,那地方不远,我去过,选那儿可以。”

宋东方在会议上力荐。

谢云旺安排人员前去考察,回来的人汇报说:“路难走了些,其它可以。”

达成共识后,宋东方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县、市、省各级政府,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将下乡地点改到了国村。

三月末,春寒料峭,稽同志在前面带路,安得志带领着施工队伍出发了。

他们翻过草尖岭,向南走了五里,又转向西,在坑洼不平的乡级公路上颠簸三里,来到了大石大队的山下。

大石山不高,却怪石嶙峋,山顶突兀地立着一块褐黑色巨石,远远望去,像一座古老的碉堡,当地人都称它为 “大石”。

原本山上仅有一条勉强能过马车的羊肠小道,安得志带领众人抡起铁锤、挥动铁锹,拓宽道路。

碎石飞溅,汗水与尘土混合,终于让汽车能够通行,尽管上下坡依旧陡峭得让人捏一把汗。

翻过大石山,队伍继续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开辟道路,终于抵达国村。

国村隐匿在辽西山脉深处,是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地。

村里的梯田沿着半山坡层层叠叠,建国后人口增加,新建的房屋早已占满了所有空地,根本没有可供修建青年点的宅基地。

厂里的人相中了村前的一小块平地,却遭到了社员们的强烈反对。

经过无数次的协商,社员们最终将村西北鹦鹉砬子山的北沟划给了青年点。

北沟沟浅石多,稀疏的小树歪歪扭扭地生长着,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

为了建设青年点,安得志和工人们支起简陋的帐篷,白天修路,夜晚就挤在帐篷里休息。

路修通后,建筑队伍运来砖瓦木材,在相对平坦的坡地上建起了一排平房。

为了解决用电问题,工厂甚至把建设三线时用的柴油机拉了过来,利用坡下的小河发动机器,引水上山。

村里常年缺粮,一直靠着返销粮度日。

厂里为了支持村里,送去了几百斤粮食,还将下乡人员几个月的口粮托付给小队。

小队长拍着胸脯承诺,每月按时给青年点发放粮食。

工厂与公社的沟通协调仍在继续,市里也送来了宣传影片。

一天晚上,周山和吴权早早来到学校操场。

白色的幕布挂在两棵大树之间,随着晚风轻轻晃动。

电影里,竹林掩映下的青年点整洁漂亮,宿舍窗台上摆放着鲜艳的鲜花,一群年轻人在欢快地唱歌跳舞;

农田里,下乡青年们弯腰插秧,动作娴熟;

青年点的厨房里,厨师正用精湛的刀工切着土豆丝,刀刃与案板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周山看得入迷,眼睛里闪烁着向往的光芒,脑海中勾勒出自己下乡时的美好画面。

8 月 21 日清晨,两辆插着八面红旗的解放货车停在学校操场,27 名符合下乡条件的初三毕业生背着行囊,胸前佩戴着大红花,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工厂为他们发放了崭新的被褥、锃亮的脸盆和暖壶,小伙子们帮姑娘们把行李搬上车。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汽车缓缓启动,青年们齐声高唱:“路线对了头,红旗擎在手,跟着领袖毛主席,团结去战斗……”

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汽车从学校出发,向西绕过胜利街,再到团结街,经过厂大门,驶向向阳街,最后回到胜利街商店,开始向南行驶。

周山站在路边,看着车上意气风发的哥哥姐姐们,眼中满是羡慕,他对着身旁的李风顺说:“真好,以后,我也下乡!”

“好个屁,吃不上饭时会哭鼻子的。” 李风顺撇了撇嘴。

“不会吧,你看这不挺好吗!”

“好什么好,转一圈跟游街一样!”

李风顺不屑地扭过头,可周山依旧望着远去的车队,心中的向往愈发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