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谋谋天下 > 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

张良本是依照《太公兵法》所记载的内容,一板一眼、如实地将其中的道理讲述出来的。他讲述的话语简洁明了,将道理阐述得十分浅显,几乎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希望能将其中的智慧清晰地传递给刘邦。

然而,刘邦对那些所谓的仁、德、道之类的道理,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一直以来在江湖上摸爬滚打,那种混江湖的心态已经深入他的灵魂。在他的认知里,做人嘛,关键就是要仗义,只要能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道,至于那些高深的道理,在他的心里不过是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罢了。

所以,刘邦听了张良这一番讲述后,心里还以为张良这是在故意在他面前摆架子呢。他觉得张良如此煞有其事地讲这些,是希望自己能放下面子的架子,认他这个充满智慧的谋士为师。一想到这儿,刘邦不禁会心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狡黠,又有着几分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自得。

可刘邦这会心一笑的背后,所想却完全偏离了张良的真正意图。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张良的肩膀,而后笑着说道:“子房,你讲得真好啊!我也觉得道理就是这样的。你想啊,要是咱们不能和大家分享利益,那谁能愿意跟着咱们混呢?就好像做生意一样,你要是不给别人好处,别人自然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帮你,更不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其实,对于这一点儿心得,刘邦倒是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年,他在市井里面混迹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叫卢绾。这卢绾呢,性好赌博,总是忍不住跑去赌坊里面碰运气。可是啊,他运气实在是太背了,每次都是输得精光,渐渐地,欠下的赌债越来越多,压得他都快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卢绾输得实在是厉害,对方扬言如果不还上赌债,就要斩下他的一只手。卢绾顿时吓得魂不守舍,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卢绾感到绝望的时候,刘邦赶忙出面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刘邦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来替卢绾还债。

说罢,刘邦就得意洋洋地领着那个赢钱的江湖人士回到了自家。到了家里,他就像是在自己店里一样,潇洒地把自己家里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搬空了。什么锅碗瓢盆,什么锅碗瓢盆,甚至连那头一直陪伴着他们的可怜小黄牛犊子,也没能逃脱被牵走的命运。

后来,刘太公发现家里这些东西变得无影无踪,自然要追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刘邦眼珠子一转,心里打着鬼主意。他眼珠子一转,眼疾手快地编造了一个谎言,把一切都赖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赌输了,东西才被拿走的。

从此以后,卢绾对刘邦那是无比地佩服,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刘邦救了自己的命。他对刘邦那是巴心巴肝的,只要刘邦有需要,他随时都会在身边支持。

当然,这也能够反映出刘邦独特的人格魅力。你看,在沛县这个小地方,下至市井里卖狗肉的穷汉樊哙,上至颇有名望的萧何、曹参等人物,都愿意与他刘邦混到一起。他们在心里对刘邦为人骨子里的那股仗义,那是相当佩服的。

就拿樊哙来说,他特别喜欢杀狗卖肉,也经常杀狗给刘邦吃。而且,他还经常把自己弄到的狗肉拿出去,用来招待萧何、曹参等那些公门中人。在那烟火缭绕的院子里,樊哙笑着把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狗肉端上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这也充分说明刘邦为人仗义的人格魅力。

刘邦对樊哙那自然是相当不错的,他对樊哙的仗义之举自然是铭记在心的。后来啊,在吕太公的促成之下,刘邦把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从那以后,他们二人就成了连襟关系,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让彼此的事业发展有了更多的默契。

张良与刘邦相处已有不少时日,对于刘邦那种时常流露出的自鸣得意的神态,他是早已习以为常了。他深知这个帝王的心性,刘邦确实有自己的聪明之处。刘邦的小聪明是毋庸置疑的,他懂得抓住时机,也懂得把握人心的微妙之处。然而,他并非没有短板,若是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不好,便会放下身段,虚心纳谏。但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他也似乎永远改不了想要从别人那里淘出好点子的习惯,同时却又放不下面子去求人。

所以,张良深知刘邦的性格,决定再次强调他的观点。他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而严肃,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与庄重,再次严正地重申道:“陛下,关键在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它蕴含着深刻的治理之道。要让这广袤的天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利益,这绝非易事,需要陛下用心去思索,用行动去践行。”

刘邦听闻张良此言,顿时来了精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凑上前去问道:“是呀!天下本来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呀。想当初,那陈胜那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就明确地指出了天下并非只属于那几家名门贵族。你看我,原本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凭借着几分运气和努力,现在也能得到这天下。这天下既然人人皆可拥有,那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

张良看着刘邦,心中暗自摇头。他知道,刘邦这理解不过是流于表面,实在是太过肤浅了。张良苦笑着轻轻摇了摇头,缓缓地说道:“陛下,您说的没错,天下本应是天下人共有的,大家都要共同享有其利益,这自是正理,也是天理。然而,现实中,往往只有一些人能够获利,而另一些人却失利。如此下去,那些失利的人越来越多,人性的贪婪和不满一旦被点燃,岂有不被搅乱天下之理?”

“就拿那曾经的暴秦来说吧,想当初,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可统一之后呢?苛捐杂税多得让人喘不过气,徭役劳役繁重,百姓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因为暴秦让天下绝大多数人无法享有应得的利益,所以大家才会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将那看似强大的秦朝给彻底推翻。这难道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吗?”

对于推翻暴秦,刘邦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些战乱的风声、百姓的苦难、自己带领众人奋勇抗争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他之所以不断求治国之策,也是心中有着深深的担忧。他害怕自己会重蹈秦朝的覆辙,一不小心就因为疏忽,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让人给造起反来,败坏了这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江山社稷。

说老实话,秦朝曾经是何等的强大啊!它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精妙的战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多年就灭亡了。在刘邦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令所有开国之君都为之不寒而栗的悲剧。它的失败,仿佛是一座警钟,时刻在刘邦的心头敲响。

所以,刘邦也不再装作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了,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认真与急切,连忙问道:“子房,那你倒是说说,怎样才能使天下之人皆能共享其利呢?你可要给我讲清楚,这可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张良微微一躬身,正色说道:“这在《太公兵法》上也有说明。书中说,要让天下人都能幸福安宁,必须让人各得其所,各有依附。这就好比那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需求。比如,‘凡是人都厌恶死而乐于生,喜好德而趋向利。能生利的,就是道。道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这句话就是说,要治国有方,就要以民为本,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民生有利,他们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对陛下您的统治心怀忠诚,如此,方能使得百姓坚定不移地依附您,辅佐您。”

刘邦皱了皱眉头,似乎还是不能明了其中的意思。他挠了挠头,一脸困惑地又追问道:“这到底该怎么去做嘛?本王虽然知道要让百姓得利,可具体该怎么做呢?你还得多讲讲,让我能真正明白!”

张良一时也陷入了困境,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这道理说得如此明白,刘邦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他无奈地把手一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说道:“陛下您当初是为何要起兵造反的嘛?不就是因为秦朝那苛刻的政策,让您以及其他百姓无法丰衣足食,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如果让您丰衣足食,生活悠然自得,您还会冒着手无寸铁却被斩首的险,带着大家去造反么?”说完,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个比喻,让刘邦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张良这一问,犹如一道锐利的闪电,直直地劈开了刘邦心中那层隐秘的思绪,简直算得上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刻拷问了!

遥想当初,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的那段日子。那时,他的内心交织着无奈与迷茫,其实也不过是想在这风云变幻、残酷无情的乱世之中,侥幸躲过一时之灾而已。在那片莽莽山林间,他暂离了朝堂与纷争,可那心中的忧虑却并未消散。他只是渴望能在这暂时的避风港里,保住自己的性命,等待风头的过去,却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悄然酝酿。

至于曹参和萧何他们在沛县起兵造反,而后派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叫他回去领导义军,这件事情,刘邦并非没有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曹参与萧何,二人在沛县那是颇有名望之人,他们平日里对官场之事了如指掌,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若论领导能力,他们二人自是极强的,萧何善于统筹安排,做事井然有序,能将诸多琐碎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曹参则勇猛果敢,在战场上更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有着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果敢的决断力。那按常理来说,由他们二人来领导这支义军,或许也并无不妥。

然而,这两个家伙在造反之后,却渐渐显出了惧怕死神降临的怯懦之态。他们皆出身公门中人,自幼饱读诗书,对朝堂律法那是熟稔于心,深知朝廷在面对起义之事时的严苛与残酷,那便是“首恶必办”。这是铁律,不容有丝毫的变通。若这场造反之事最终以失败收场,那领头之人必不会有好下场,必死无疑,血溅三尺之余,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而其余的众人,或许还有几分侥幸之机。有些在混乱之中隐匿逃亡,凭借着自己的狡黠与机智,躲过朝廷的追查;有些可能会选择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功臣,保全身家性命;也或许还能找到其他出路,在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

所以,当刘邦被召唤回沛县接收那支刚刚起步的义军时,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在替曹参等人去顶罪,如同那冥冥中安排好的“替死鬼”一般。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深知自己一旦踏上这条充满荆棘与险阻的道路,若是不能成功,等待他的将是一片黑暗与绝望。

不过,当时刘邦的心态却并非如此沉重而清醒,他满心所想,仅仅只是想到自己能够又可以光明正大地,而且是以一种风风光光的方式回家了而已。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熟悉的大街小巷,亲人间关切的眼神,还有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迎接他的场景。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身处乱世的风险,沉浸在这片刻的温馨与喜悦之中。

而至于后来的一切,从接受领导义军,到一路征战四方,逐渐壮大的过程,对于刘邦而言,也仿佛是顺势而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众人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在胜利后一同分享喜悦,在面对困境时又能携手共度难关。那是一种奇妙的情感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沉浸在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之中,反而乐在其中了。

所以,即便后来刘邦时常怀疑过当初曹参与萧和的用心,可他也并未去追究。毕竟,正是他们的这一番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否则,又哪来这“沛公”的名号,哪来他如今在天下间的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