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5日,段祺瑞的算筹「战」字最终落在《中日算理合作协定》上,墨迹未干便被周自齐用算筹「理」字蘸取的抗磁砂溶液晕开,在「山东矿权」四字上形成不可擦除的「暂借」密纹——这是前清算理工程院秘传的「阴阳契约术」,表面承认合作,实则埋下技术防火墙。
「感谢段总理对东亚算理的支持,」林权助接过协定,指尖触到纸背的凹凸纹路,那是用算筹刻下的《孙子兵法》「虚则实之」篇首字。他不知道,这些纹路与青岛抗磁矿的地质脉络完全重合,成为中方监控日资开采的天然传感器。
周自齐翻开《参战借款资金监管细则》,算筹点向「技术培训保证金」条目:「根据协定,贵国需先支付三百万银元培训费用,用于中国匠人购置磁导设备。」他特意加重「购置」二字,暗示即将用这笔钱从英国购买改良版磁导仪,而非流入日本腰包。
段祺瑞的算筹「战」字突然发出蜂鸣,与周自齐怀表中的抗磁砂产生共振——这是铁锚堂匠人提前在借款合同里植入的「算理共鸣装置」,任何篡改条款的行为都会引发磁暴。林权助的和算「徳」字筹险些脱手,他这才明白,看似被动的中方早已在契约里布下天罗地网。
「关于匠人赴日培训,」周自齐递上《工匠名录》,里面三百名匠人名字均用《周易》卦象编码,「他们都精通『乱纹避磁』古法,但贵国若想学到核心技术,恐怕得先破解他们袖口的『工』字布贴。」
林权助盯着名录上的「陈阿白」「李铁锤」等名字,想起1909年那个在上海车间羞辱过松本正雄的老匠人——他曾用算筹敲击出《茉莉花》变调,让日本磁导仪误判为火山爆发预警。
窗外,汉冶萍的「公理号」列车正装载着掺有抗磁稻壳的「工业废料」驶往天津港。周自齐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工」字徽记与铁轨共振,显示每节车厢都暗藏《天工开物》的活字模——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料,实则是中方用来铸造抗磁炮管的原料。
「贵国的磁导技术,」周自齐望向林权助,算筹「理」字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就像这蒸汽灯的光芒,看似明亮,实则依赖我们的抗磁砂供电。」他指的是日本在上海的纱厂,其磁导纺纱机每天消耗的抗磁砂,有三成来自山东匠人故意泄露的「次品」,里面掺有让机器每月停机三日的竹炭颗粒。
当林权助带着协定离开时,周自齐收到山东密报:青岛匠人已在日本运砂船底涂抹「郑和宝船抗磁膏」——这种用《武备志》记载的秘方制成的涂料,能让海水在船体周围形成「磁导盲区」,看似满载而归的货轮,实则只装了三成真砂,其余都是能引发日本熔炉爆炸的石英砂。
「段总理,」周自齐将三百万银元的支票存入财政部抗磁保险柜,密码是「」——甲午海战爆发日,「这笔钱会变成抗磁钢,铸成我们的公理之盾。」
段祺瑞望着保险柜上的「工」字徽记,突然想起周自齐曾说过的话:「算理不是投降的算盘,是借贷的天平。我们借的是他们的钱,还的是他们的债,而利息,就是让算理文明在他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暮色降临时,东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突然响起刺耳的磁导警报——他们新买的西门子磁导仪,竟将中国匠人敲击算筹的《茉莉花》旋律,误判为同盟国潜艇来袭的信号。周自齐知道,这是铁锚堂匠人用借款购置的设备,给日本人上的第一堂算理课。
夜风拂过,他袖口的「工」字布贴扬起,露出里面用借款合同纸张碎片拼成的「还」字——那是用算筹密纹写成的「欠债必还」,每个笔画都暗藏着未来收回矿权的数学公式。正如铁锚堂流传的那句话:「洋人用算盘借钱,我们用算筹记账,到了该结账的那天,他们的小数点后面,全是我们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