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四年八月廿六,东王府鎏金烛台上,杨秀清用算筹敲击《火纹算阵图》残页,烛泪在「度算」二字上凝成赤金斑点。他将缴获的洋制放大镜固定在烛旁,光斑游走间,残页几何线条与记忆中炭窑火道逐渐重叠——虽不识文字,却能通过器物功能把握「度算」本质。
「报——石达开将军急报!」亲兵呈上裹着齿轮碎片的火纹竹筹。杨秀清以炭工特有的「听料」本事叩击齿轮,根据振频判断模数适配性,旋即指向《长江布防图》三角标记——那是匠人参照洋商货栈改良的「稳固阵形」。「传令林启荣,」他比划煤油浸泡手势,「洋油易燃,多备草筏。」案头《篝火盟密档》按技能将匠人分为「洋械操作」与「土法改良」两类,他拿起「竹钢复合算筹」摩挲接缝,对上海匠人用洋制锻压技术达成的贴合度满意点头,在密档批注「留用」,对钢芯英文锻号视而不见:「能用就行,管它哪来的。」
午后鄱阳湖口,石达开腰间别着杨秀清赠予的洋制火镰掷出算筹。战船抛出裹着洋布的竹筹,布面浸过土制硝水与洋碱混合液,形成长短火结合的爆燃体系。火轮船水兵击碎竹筹时,内部滚出的洋制钟表齿轮钢珠与土制硫磺块碰撞,引发二次爆燃。巴夏礼惊见太平军匠人用磨掉刻度的洋制扳手改装土炮炮闩,第二波「草筏」释放的刺激性白雾,竟是土制石灰粉与洋制盐酸的反应产物,匠人通过反复试验掌握了「酸碱冒烟」的制雾技巧。
子夜南京城,更夫敲着嵌洋铜簧片的竹梆,七短一长节奏对应《火纹算经》「七星阵」密语。挑货郎匠人用保留英文标识的洋制饼干铁盒封装复合火药,依样在盒内放置石灰包防潮。更夫路过时,匠人轻叩怀表齿轮与竹梆簧片形成频率共振完成密令传递。杨秀清听着铜簧与齿轮合鸣,问首领洋人能否解译,首领答匠人说洋电报虽也是「滴滴答答」,但节奏藏在《乐律全书》里。远处湖口,石达开正用改刻火纹符号的洋制气压计测算潮汐,数据与传统漏刻相差无几。
咸丰帝禁算诏书抵达时,杨秀清正在监督烧制「陶钢密卷」:匠人在陶坯刻入《火纹算经》符号,表面镀洋制镍铬合金,既保留土陶声波共振特性,又利用合金防锈。他敲击密卷,听着陶体与金属双重共鸣道:「洋铁护陶,陶存算理,不冲突。」湖口江面,石达开炮身火纹下刻着洋文与中文「火硝比例」,前者来自巴夏礼图纸,后者是匠人按《天工开物》改良配方。水手粮箱中洋制火药与土硝分袋存放,共用算筹计量系统,误差由去标识化洋制天平校准。
兰贵人在储秀宫用洋制显微镜观察算珠链镍铬镀层,结合《本草纲目》金属反应配制密陀僧-盐酸显影剂。算学署密道里,她将洋制簧片与传统律管结合,通过声波共振解析火纹刻痕,发现其间距符合《周髀算经》「勾股弦」比例,与西洋三角学形成数学同构。崇厚盯着显影水势图,虽困惑洋制等高线,却未附会风水,直接按兰贵人以《九章算术》「商功术」换算的深浅标记布防:「不管洋人怎么算,水浅船搁是常理。」咸丰帝审阅奏报,朱笔圈住「洋具实测」却批注「勿宣扬,免长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