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初八,嘉庆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神色严肃地宣布:“从即日起,改革书法方式,取消毛笔书法,推行硬笔书法,书写格式由竖式改为横式。此乃顺应时代之举,诸位务必执行。”群臣面面相觑,虽有疑惑,却也不敢多言。

政令颁出后,嘉庆帝便带着一行人直奔顺天府。当顺天府的差役撞开和珅冶铁坊的木门时,嘉庆帝正盯着门楣上的“和记铁号”匾额——前世在博物馆见过的同款匾额,此刻挂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里,漆色还未褪尽。他袖中紧攥着昨夜默写下的《天工开物》目录,记得“冶铸”篇里对活塞式鼓风炉的记载,比欧洲早了近百年。

“皇上,地窖里发现怪炉子!”衙役的喊声惊醒了沉思。嘉庆帝跟着陈阿福钻进潮湿的地窖,火光映出锈迹斑斑的鼓风炉,活塞部件上的“和记”刻痕清晰可见。他蹲下身,指尖划过炉壁上的“活塞式”三字,心跳陡然加快——这不是史书里的记载,而是真实的技术遗产。

“回皇上,这炉子比寻常鼓风炉快三成,”陈阿福握着锤子的手在发抖,他从未见过皇帝亲临工坊,“但炭火比总对不上,匠人说……”

“炭火比1:3,炉温需达1200c。”嘉庆帝脱口而出,话出口才惊觉失言。陈阿福愣住,李煌更是瞳孔骤缩——这些数据分明超出了当下冶铁的常识。嘉庆帝干咳一声,指着炉壁上的刻度:“按这个比例记录,再把炉温时辰分十二时辰标注——就像给炉子写脉案。”

李煌立刻明白,这是皇帝昨日说的“数据化冶铁”。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算盘,在掌心默默计算:若真能提升三成效率,直隶的兵器锻造至少能省二十万两白银。而嘉庆帝此刻正盯着墙角的残卷,泛黄的纸页上“天工开物”四字若隐若现。

“把残卷送去数据房,”嘉庆帝声音平稳,内心却在沸腾——这正是他记忆中的《天工开物·冶铸》篇,“李煌,你亲自整理,尤其注意‘活塞式鼓风炉’的尺寸和炭火配比。”他忽然转向陈阿福,“你带十个匠人,按残卷复原炉子,若成了,赏银百两。”

陈阿福跪地叩谢时,嘉庆帝注意到他袖口的补丁——这是个真正的匠人,不像那些只会克扣工银的监工。前世学过的“工业革命”理论告诉他,技术改良需要尊重匠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会动的算盘。“以后工坊设‘匠人日志’,”他补充道,“记录每日锻造斤两、损耗比例,按月汇总到数据房。”

地窖外传来争吵声,是和珅的管家在阻拦查抄账册。嘉庆帝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和珅商业网络分布图”——这是昨夜根据记忆绘制的,钱庄、当铺、冶铁坊的位置精确到县。“顺天府尹,”他将图递给随驾的官员,“按图查封,尤其注意扬州的盐号和广州的洋行。”

李煌捧着残卷跟在身后,看见皇帝突然停步,盯着冶铁坊墙上的“工匠惩戒榜”。上面写着“锻造不足百斤者笞二十”,而真实的匠人手掌,正因为过度劳作而龟裂。嘉庆帝忽然撕毁榜单:“以后按‘产量 - 能耗比’计酬,多劳多得——数据房会定出合理标准。”

这句话让陈阿福抬头,眼中闪过希望。他不知道,皇帝口中的“数据房”将改变工匠的命运,就像不知道眼前的新君,竟能说出“多劳多得”这种闻所未闻的词。当嘉庆帝走过他身边时,他听见皇帝低声自语:“工业革命,原来要从算盘开始。”

查抄持续到黄昏,当最后一箱账册抬出时,嘉庆帝望着冶铁坊上空的炊烟,忽然想起前世看过的《全球通史》——当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中国的工匠还在依靠经验冶铁。而手中的《天工开物》残卷,或许能让这个古老帝国,在算筹与技术的结合中,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李煌,”他忽然驻足,“派人去江南织造局,查抄和珅名下的纺织作坊。记得找《天工开物·乃服》篇,那里面有提花机的改良之法。”李煌记下时,注意到皇帝提到“提花机”时,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仿佛早已知道这些技术的存在。

归途经过通州仓,嘉庆帝看见几个旗人在踢打新收的糙米。他忽然命停轿,走到仓前:“从今日起,旗人领米按‘垦殖积分’折算,多垦田者得精米,不事生产者领糙米——数据房会按月公示。”旗人面面相觑,没敢反驳,却看见皇帝眼中的锐意,比仓中冷铁还要锋利。

暮霭中,冶铁坊的火光映红天际。嘉庆帝摸着袖中残缺的《天工开物》页角,想起后世学者说“明清错失工业革命”,此刻却冷笑——当算盘与技术结合,当数据房开始记录每一寸炉火的温度,这个帝国的齿轮,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转动。

“皇上,该回宫了。”李煌低声提醒。

嘉庆帝点头,目光落在远处正在绘制的“直隶工匠分布图”上。那些红色的工匠聚集点,终将在算盘的规划下,变成支撑起数据治世的基石。而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正用记忆中的知识,在历史的账本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