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快穿不做别人的垫脚石 > 第8章 年代文里的父亲8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队长来的知青点,召集大家开会,把这个想法和大家说了,知青都很开心,推销出去东西还可以赚钱,也可以回家看看父母了。

你们走之前我给你们一张价目表,你们最好把上面的价钱都记清楚,账对不上就麻烦了。

第二天,众知青带上货物纷纷出发了。

一个来自京市的知青叫张清华,今天他回来正是厂里下班时候,手里提着大袋小袋。

走到家属区,那不是张组长家的清华吗?众人都纷纷和他打招呼,清华你怎么回来了,你可真孝顺,给家里带了这么多村里的特产。

陈伯,周叔你们下班了,我这不是村里的特产,我是带着任务,来帮村里卖豆制品,豆干,豆皮,豆腐乳,有很多口味的,哦,什么豆制品,后面的人都纷纷很好奇。

周叔,反正我也快到家了,大家都来我家里看,在这巷子里也不方便,是,走,大家都去看看。

众人跟着张清华来到他家院子里,只见他把袋子里的豆制品一一摆开。那豆干色泽诱人,豆皮薄如蝉翼,豆腐乳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哟,这看起来真不错。”陈伯忍不住夸赞道。

张清华笑着说:“陈伯,我们村的豆制品都是用传统手艺制作的,味道特别纯正。而且价格很实惠,比市场上便宜不少呢。”

这时,周围邻居们听到动静也围了过来。张清华开始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每种豆制品的特色和吃法。

周叔尝了一小口豆干后眼睛一亮:“这豆干口感紧实,越嚼越香啊。”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品尝起来,大家赞不绝口。

“那我要两包豆干。”“我要三包豆皮。”一时间,订单不断。张清华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收钱记账,一边给大家打包。

就这样,没一会儿工夫,他带回来的豆制品就销售一半。

张清华的父母在回来的路上就听说了这个消息,匆匆跑回了家,打开门就看见这一幕。

清华在桌子上数着一大堆零钱,他心里乐开了花,想着这次肯定能给村子带来不少收入,自己也能分担不少钱。

清华,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连忙把这件好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已是连连称奇。

清华你们这个村里不紧,没想到让你下乡还遇到了这种好事,妈,那也是,谁叫我运气好呢?

哎,你那个时候去下乡也没办法,主要是工作太难找了,你是家里的老大,本来还想留你在家里的,妈,我现在不是很好吗?你看这么多人要我的订单。

好了,你就别贫嘴了,我去做饭了,等一下你弟弟妹妹他们回来了。

这一幕还发生在每个知青的身上,他们没想到自己带来的产品那么好卖。

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来的人更多了,很快东西都消失了一空,还有很多人没买到。

还有厂里的人来下订单,把知青都乐的不行,遗憾的是货代的太少了,收了定金,纷纷承诺会给他们发货。

其他知青那边也是收获满满。几天之后,知青们带着满满的资金返回了村子。大队长看到他们回来,满脸笑容地迎接。

知青们兴奋地将赚来的钱交给大队长,大队长数着钱,眼眶湿润了,还有这么多的订单,也是大家没想到的,有了这笔钱足以改善村子里许多人的条件了。

可是不久后,城里传来消息,说有几家工厂也要生产类似的豆制品,而且价格更低。

知青们听闻后十分着急,如果这样下去,村子的豆制品就很难再卖出去了。

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张清华灵机一动,说道:“我们村子的豆制品是传统工艺,纯手工制造,我们可以主打绿色健康纯天然,而且可以推出定制化包装,写上购买者名字或者祝福话语。”众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还真是不管在哪里都不缺乏聪明人。

安宁很有信心,别人和我们做一样的东西,安宁也相信自己的东西不缺乏卖,他就是有这个信心。

不就是搞竞争吗?在信息化的时代,别人都玩不过他,更何况还是现在,随便出个主意就能把他们干趴下。

于是知青们再次回城宣传推广,强调村子豆制品的独特之处。

慢慢地,又吸引回了顾客,村子的豆制品销路不仅恢复如初,甚至更好了,于是村民们干得更有劲了。

今天安宁来上工的时,听见大伙都说,今年的庄稼很好,稻谷沉甸甸的都压弯了腰,肯定今年又是个大丰收。

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好的稻谷,还有别的庄稼,我昨天去看了玉米,有的接了两三个,都很大个,颗颗饱满。

你说上面今年发的种子怎么那么好,别的村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安宁就听见大家一群人在这里讨论的热火朝天。

安宁就插了一嘴,是不是一样?你们可以去别的村看,如果不一样,可得守好田里的稻种了,小心别人知道了来偷盗,对,对对,还是安宁头脑好使。

于是大家都开始行动了,有的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队长。

大队长早就知道了,他是村里的负责人,怎么不可能知道,地里的庄稼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此时的大队长正是开心的时候,听到村民们的提议,油头浇了一盆凉水,把他浇的透心凉。

大队长可不是傻子,马上变得警惕,这些稻种可要守好了,还得向上面反映,说不定还有一份大大的功劳。

于是大队长安排众人巡逻,白天夜里都要有人守在田地里。

大队长等啊等,终于等到稻谷快秋收的时候,

大队长立刻向上级反映了这个情况。上级部门很重视,专门派了农业专家下来调查研究。

专家经过仔细检测分析后发现,确定了粮食征收产量是事实,但又找不出什么原因。

总的结果还是好的,不管是什么原因,能增加粮食产量就好。

经过专家的证实,这些稻种就显得尤为的珍贵,于是就有几个专家留了下来,上面的领导安排他们,收获了这些稻种,要继续研究,甚至还可以带回农科院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随着交流的深入,专家们发现这片地区的这个村庄发展越来越好。

村子里的豆制品,生意产品的良好口碑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开始尝试外销。

反正好东西谁都想要,这些来的专家也出了一份力,他们的力量可就大多了。

记住他们的资源,豆制品卖的更好了,大队长也没亏待他们,只要卖出去就给他们一毛的分成。

刚开始专家们还不好意思要,帮忙做点事,还要收什么钱,大队长人人平等,只要帮村里推销出去产品就有提成。

刚开始他们没在意,拿到手里的几十块钱分成,大家都很高兴,反正是白来的一份工资,于是推销产品来就更卖劲了,这是大队长所希望看到的。

知青们逐渐成为村子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