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翟金鹏带着一身疲惫和掩不住的亢奋推开他办公室的门,声音嘶哑:
“俊涵,摸底完成。
四百多家,没有一家掉链子!
加钱的、加班的、动用战略储备库存的......都接了!
前拉后移这条路,铺平了!”
罗俊涵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连日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带来的眩晕感让他扶住了桌沿。
他看着翟金鹏同样布满血丝却亮得惊人的眼睛,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喉咙。
他用力握了握翟金鹏的手,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重重吐出两个字:“值了!”
希望的火种,终于燃成了熊熊烈焰。
两个月前的2017年10月,技术攻坚的核心战场是在鹏城总部G区一间彻夜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因和人体长时间封闭后产生的浑浊气息。
俗称汗臭味。
墙壁白板上画满了错综复杂的架构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流。
而中心位置,赫然写着两个触目惊心的词:全量切换?余额切换?
廖乙林站在白板前,白衬衫的袖子卷到手肘,领口松开两颗纽扣,露出紧绷的颈线。
作为渡河项目的首席解决方案工程师,作为赵坤总的头号猛将,他是这场技术战役的前线指挥官。
他手中的激光笔红点,死死钉在“全量切换”四个字上。
“业务完整性是生命线,全量迁移,一个字节都不能少。”廖乙林的声音很洪亮。
“余额切换?
历史数据留在旧系统?
那是饮鸩止渴!
业务部门查个历史订单要跨两套系统,效率倒退五年。
赵总说得对,我们要的是无感平滑切换,业务连续性绝不能打折!”
“理想很丰满,老廖。”技术专家许相与毫不客气地反驳,开口就是一大盆冷水。
他指着白板上标注的数据量级,“中国区的业务数据是马来西亚的一百倍。你算过没有?按现有硬件的极限性能,全量迁移历史数据,至少需要两周!两周!”
“公司只给我们七天停机窗口,这还包括系统部署、集成切换、业务验证!
时间从哪挤?你变出来吗?”
他双手一摊,语气近乎绝望。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声,支持全量的和支持余额的两派泾渭分明,争论声渐起。
“许工说得对,现实点吧!全量迁移时间根本不够!”
“余额切换是权宜之计,后续数据孤岛清理更麻烦!”
“难道就没有第三条路?”
廖乙林紧抿着唇,眼神显得格外倔强,他目光扫过争论的人群,最后定格在白板复杂的架构图上。
那上面,新旧系统的边界被一条粗重的红线标注。
他脑中灵光一闪,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骤然迸发!
“为什么一定要在正式切换那一刻才迁移所有数据?”廖乙林的声音陡然拔高,压过了所有议论。
他抓起一支蓝色马克笔,大步走到白板前,在那条代表新旧系统边界的红线上方,用力画出一条并行的蓝色虚线。
“我们提前动手,在正式切换前两周,启动历史数据的全量迁移!”蓝色笔尖在虚线尽头狠狠一顿。
“然后,在正式上线的那一天,我们只迁移这两周内新增的‘增量’数据!把最后切换的时间,压缩到一天之内!”
会议室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震住了。
提前迁移?
把最终切换的压力分散到日常?
这简直是颠覆了ERp切换的传统路径!
“这......”
许相与眼睛猛地睁大,死死盯着那条蓝色虚线,大脑飞速运转,技术人的直觉让他瞬间捕捉到这个创意的闪光点。
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妙啊!一次全量打底,后续每日增量同步!就像滚雪球,正式切换时只需要滚最后、也是最小的那一圈!”
他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理论可行!绝对可行!”
“这就是ERp版本的《速度与激情》。”一直沉默旁观的罗俊涵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了然。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色马克笔,在代表旧系统的区域画了一辆大巴车,又在代表新系统的区域画了另一辆。
“旧系统是那辆装了炸弹、还在狂奔的大巴,新系统是另一辆并驾齐驱的空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两车保持等速行驶的极限状态下,把乘客 —— 也就是业务数据,一点点、安全地转移过去。”
他看向廖乙林,眼中满是激赏,“老廖,你这个假设,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理想的光辉下总有现实的阴影。
一个负责数据校验的资深工程师忧心忡忡地举手:
“方案逻辑漂亮!
但怎么保证数据在多次迁移中不重、不漏、不错?
每天增量同步,万一某天的校验出问题没及时发现,等到最后切换时发现数据对不上,那就是灭顶之灾!
风险太分散了,反而更难控制!”
一直坐在罗俊涵旁边的项目经理李峰却开了口,冷静而坚定:
“风险分散,但应对也可以前置。
只要我们建立严格的日清日结机制,每天增量迁移完成后,立刻对新旧系统的该批次数据进行全方位校验!
发现问题当天定位、当天解决!
把隐患掐灭在萌芽状态,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压力!”
“说得好!”廖乙林精神大振,他一脸佩服的看向李峰。
果然,能在这种大型项目里面当项目经理的,没有一个是吃干饭的。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众人,“理论需要实践验证,我提议,拿库存模块打样。它是数据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模块之一,啃下这块硬骨头,就能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一场针对库存模块的可行性验证攻坚战旋即打响。
财经、采购、供应各领域的技术骨干被紧急抽调,组成尖刀连。
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光谷软件园的应急灯下流逝,一行行代码被反复调优,一次次压力测试逼近硬件极限。
当最终验证报告显示“一次全量+多次增量”方案在极端压力下仍能完美运行,并成功将最后一次增量切换时间压缩到惊人的四小时内时,整个项目组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廖乙林长长地、近乎虚脱地吐出一口浊气,多日殚精竭虑的疲惫瞬间涌上,但眼中却燃烧着胜利的火光。
他忍不住要跟大老板陈默吹牛逼了,他觉得原计划七天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