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歌声声慢 > 第29章 朔风万里征人还,凭君封侯间(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章 朔风万里征人还,凭君封侯间(2)

约莫正在此时分,唐迁和李易安从那街头回来,远远望去正是那人间少年景致,唐迁在左,易安在右。这晚霞晕红,映着这李府门口的四人,唐迁和李易安且知另外三人为谁,却不知第四人是谁(因唐国昌穿的是宋军的布衣),待他们走近才发现那是唐国昌,唐迁急不可待的喊出了一声“爹爹,”瞬间又是哭了起来,这是许久不见之后又见到欣喜的泪水,唐迁不及放下所有,冲上去抱住唐国昌,久久你不愿放开。也许男儿之间用不着那多矫情,但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无论何时,其表达方式总是耐人寻味的。唐迁放手后,那个本应该是买给唐夫人的柑橘却从唐迁的手中滑落,一直滚到李易安的脚下。李易安急忙捡起那个柑橘,送给唐夫人道“唐叔母,这是唐迁哥哥给你买的柑橘。”

那唐夫人接过柑橘道了谢。李易安一手拿着一个自己的柑橘走向李格非面前时,却被李格非使了个颜色,李易安瞬间就明白李格非的意思,随即跑到唐国昌面前送出自己的一个柑橘“唐叔父,这个也是迁哥哥买的。”一时间这李府门前你推我让柑橘的事情便在这夕阳中上演,却正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李格非道“国昌贤弟,这是我新买的宅院,尚未收拾干净,不嫌弃今晚就住这里吧。”

唐国昌笑曰,“哪里敢嫌弃,唐某在汴京城尚无家业,能有这一尺见方的居所得以安生,乃是上天的荫佑,更应当感谢文叔兄从来不嫌弃我等穷困潦倒才是。”

李格非谦虚道“唉!国昌贤弟你说的那里的话,想我家老小在历城也得贤弟之照料,今次何分彼此呀!”说完即命下人打扫一间上房给唐国昌一家居住,便说道“今日贤弟回到汴京,与唐夫人和唐迁自有万般话语要说。我等就不打扰了。明日吾等自当一醉方休以叙曾今的别离情愫。”

唐国昌应允道“文叔兄,我家老小多得你照顾,这酒肯定的少不了的,却待明日。”

李格非一家和唐国昌一家此夜就在这还未收拾停当的李府暂居。那唐国昌一家自然有千般莺语要说,暂且不提。

李格非一家在这夜灯之下,相视的你来我往,也有许多言语。

李易安进门后对王甄儿说道“娘亲,这是我给你买的柑橘,李易安顺手就递过那个柑橘。”

王甄儿捏着这一个浑圆明黄的柑橘,在手中掂量着说道“我儿真是乖,还记得给为娘买东西,只是一个柑橘却何以食之?”

李易安看着王甄儿手中的柑橘满脸委屈道“娘亲,我本来就没多少钱,况且我已经给一个给唐叔父了。”

王甄儿看着有点不高兴的李易安道“安儿,为娘没有怪罪于你,只是和你开了个玩笑罢了,学会分享很重要,你的唐叔父今日突然归来,我们自然也是诧外,因此多付出一些也好。”

李易安冷静的点了点头。

王甄儿又道“既然吾等只有一个柑橘也应该分食,说完即掰开金黄的橘子皮,然后分一瓣给李迒,依次的给李易安和李格非等。”分橘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后有文道“樽前柑橘可为奴”就是因念及此事而写的文章。若是仅仅只有分橘之事可以教导这个姑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除此之外,还有那万臧典故。

李格非爵着这甜滋滋的柑橘对李易安道“我儿,今日汴京城游玩打闹,可有什么新鲜趣事,且叙述一番。”

李易安道“我和唐迁哥哥沿着朱雀大街往东走,而后又往南,来到一处叫大相国寺的地方,在哪里有好多好玩好吃的,比历城的东街不知道大多少倍,真是乐乎哉乐哉!”

李格非对李易安道“既然你觉得如此乐哉,何不嘱文以记之,以备日后所阅。”

李易安此时有点不乐道“嘱文记之,今日正晚,安儿想早早入睡。”

李格非刚想阻止,李易安就跑的无影踪了。李格非只得转面对王甄儿讲,“你看看这安儿,一来到汴京便乐的不成体统,看来这汴京繁华确实诱人!”

王甄儿却笑道“少小的娃儿,你道她能怎样?且还是让她玩耍则罢,莫要逆了她的天性。”

李格非冷冷的说道“我让她嘱文以记之,也是想让她在文中多描摹些快乐,日后再阅之,也好有翩番好记。若是像我等今日这样,嘱文皆是满目的哀愁。可叹可悲否?”

王甄儿则道“君之所言,倒也在理,过会我且让她写一篇文记之。”

于是夜幕即已来临,这人间即已经灰暗,然而这汴京城却变得灯火明亮。

自打入得汴京之后,这李府之中,王甄儿处事就处处占于上风,李格非不仅在家里无可言语,最主要的是朝中亦无言语之地,顿感失落。

第二日清晨天尚微微亮,李府即有动静,唐国昌和李格非早早洗漱则罢以准备这一日的朝会。今日既是吕惠卿等人还朝复命之机,也是李格非从历城归来第一次上朝,这二人都皆细心的准备。对于唐国昌而言,距离他上一次为朝官已经过去二十年哉,个中景象都皆生疏,要知道半年前入朝只是作为苏轼的幕僚,并无半点官中职事,而这一次却为名满汴京的将军,国家英雄,所以内心别提有多激动了。可是由于远道而来又时光仓促竟然没有官服,只得找李格非借一身官服,穿的却有点紧身。李格非身高七尺五寸,而唐国昌身高却有八尺二分,这衣服确实是有点不合身呀,不过好在宋人的衣服大多宽松,唐国昌穿得还凑合,不然这么紧张的时间,到哪里去做一身官服去。

就这样二人同时并驾,共乘车马,准备出发。正待车夫前行,王甄儿叫住李格非道“官人且慢行,这是昨日晚间我让易安所写的记事文章,且先拿着,待路上有时间慢慢查阅。”

李格非回头看见王甄儿拿出一个装饰精美的书札,不由自主的伸手接洽,但是嘴上却还是十分的不耐烦“都什么时候,为夫正要入宫城议事,这书札留着等我回来再看。”这是口不由心,还是心不由口就接过了书札,顺手藏在宽袖之中。

车马一阵颠簸之后,李格非拿出书札,却待查看,却听唐国昌来说话“文叔兄呀,此次昌远行赴关,家中老少多得你的照料啊!”说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格非捏着书札还未看得一个字,便跟唐国昌答话,不经意的就又收起书札放入宽袖,便来搭话,道“你我相识已久,何分彼此呀!照顾弟妹乃是我分内之事,我妻甄儿与唐夫人情同姐妹,二人平时即是无话不谈,我怎能放之不管。况且国昌贤弟入军,也是我之过失。我至今仍然感愧在心,若是国昌贤弟在军中有所不测,我愧对唐夫人和迁儿呀!”

唐国昌急忙阻道“唉,文叔兄言重了啊!我入军中,是乃高公绘所为,这本是私人恩怨,却引得众人担忧,不过这一次随大军西去,也是因祸得福,与我并无坏处,更得到吕公(吕惠卿)的赏识,过错罪责便也烟消云散了也!”

李格非笑道“是呀,幸好国昌贤弟能全身而退,否则真不知道怎么向唐夫人交代。要知道你编入左先锋营,十有八九都是无命得还,真是让人担心啊!”

唐国昌大义的笑道“为国尽忠,本是分内之事,何分高低贵贱安全危险,如今却不也算是建功立业了吗。可是昨日我听说夫人说你久居历城,误了官事,已被官家撤了职,今只为朝散郎,可谓是造化弄人,莫非是受唐某牵累?”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李格非哪里能如此直言,还是矢口否认“非也,个中缘由,真是一言难尽。总之国昌贤弟切莫要更多介怀,吾之官事,皆与你无干。”

说着说着这马车就来到宫门之外,二人下得马车,步行去往宣德殿。此时路上已有许多文臣武将同来,大多也是照面微笑却不多言语。

不过远处而来的却是高骠,高公绘和高公纪,那高公绘见道唐国昌,内心的怒火平生。但是众人皆是解杖入殿,高公绘年迈,且在孔武有力的唐国昌面前不敢作为,所以只能借势恶狠狠的瞪着唐国昌。唐国昌和李格非为避免与其冲突,故意放慢脚步,让其先行入殿,高骠远远的,虽未言语,但还是向唐国昌抛眼示意。

唐国昌和李格非来到殿外,然而卫兵却拦住了他两,并不客气的对李格非说道“李大人,朝中闲散人员未得官家召见,不得入殿议事。”

李格非十分的诧异,没想到这么严重,随即即对卫兵说各种好话,并且各种套近乎,但是那个卫兵不为所动,并说道“大人,吾等皇城卫队专门保护皇家产业及皇城内外的一切安全。你未有官令,不得入内,这是自太祖爷定下的铁律(其实并没有这个铁律,完全是卫兵瞎说的)”。

李格非有点怒气道,“那他为什么可以进?”,手指着唐国昌。

那卫兵冷冷的笑道“唐将军乃汴京城人尽皆知的大英雄,我等此前已然见得,作为皇城卫士,过目不忘乃是我生技,唐将军之相貌早已刻划在我等的脑海中。”

二人真乃无奈也,只得唐国昌一人进殿。

李格非在殿外与那卫兵挤眉弄眼的,愤恨其不让他入殿。正值此时苏轼携苏迈及黄庭坚等也到了这殿门口,李格非急忙迎了上去说道“苏翁,此番我欲入殿议事,但这卫兵声称我是闲散人员,不得入殿!”

苏轼问黄庭坚道“鲁直,你可晓本朝有文散官不能入朝议事之说?”

黄庭坚说“本朝未有文散官不得入殿之说,只是天下文散官数以千计,若都能入朝,这朝堂恐怕难以招架。”

苏轼略表歉意的对李格非道“你看这事,虽无先例,却也合理。如之奈何?”苏轼说完看了看卫兵,又问卫兵道“可否通融?”

那卫兵先行向苏轼行礼,道“苏子。”苏轼回礼道“皇城卫兄弟,可否让先宰之人入殿去,待好日子,苏某必赠好酒。”

那卫兵谢苏轼道“多谢苏子赠酒,只是朝廷律令,下官不敢违抗啊。”

苏轼也有点生气道“这大宋律令可没有这一条!”

那卫兵道“天道难防,惟有小心谨慎才可不出大意外哉!”

苏轼厉声道“由我苏某人作保,定不会出大事,况且你看看,这乃李文叔也,乃是过宰之人,能有什么妨碍?”

那卫兵见苏子有点生气,特拉苏轼到一旁说话,“官家特意叮嘱,勿让李格非大人入殿。故而我以各种理由搪塞,为的就是勿剥李大人面皮,实在是官家属意,非下官故意为难李大人。”卫兵说这句话时虽然将苏轼拉到一边,但从声量上判断他并未防着任何人。因此黄庭坚,苏迈以及李格非本人都听得真切。原来这一切都是官家所为,真乃气人。但是李格非却是涨红了脸,只恨这宫墙口没有洞穴让自己钻进去。他已经成了官家厌烦的人。

苏轼急忙过来安慰李格非道“李文叔,你且在这殿外等候,此番我必向官家为你讨要这公道。”说完未等李格非回话,就领着黄庭坚和苏迈入殿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借故溜了,还是真的进殿为李格非讨回公道去的。

李格非只能在这殿门口,大眼瞪小眼的无奈则过。殿前的台阶,石狮等都皆用无言的眼神看着这尴尬的李格非,没想到自己在历城多待了几天,几个月,不仅丢了官职,还让这官家盯上了,真的是无奈啊。若不是苏轼让他在殿外等候,恐怕这李格非会即刻返回家里,更甚者直接返回历城,从此去官远遁,不理此世。尴尬呀!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汴京的官场,怎不令人心寒。威名天下的苏子却也曾受到鄙离,而那曾与王公(王安石)齐名的吕惠卿现在也只能在边塞被坚执锐,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沈括,廖德宏都曾远涉,哪一个不曾是身心俱寒?李格非这等儿女情长之人怎么能不心冷呢?

此时殿内已经安静下来,不见人声,想必正在议事之中,而李格非在殿门口百无聊赖,尽然自顾的吟诵起来“一入侯门深如海,心在庙堂身在外。”那卫兵听之只是笑笑,在宋门之外吟诵如此忤逆之句,也真是让人感慨,恐怕古今也只有宋朝对人言不忌。所以众卫兵也只笑笑。

只是大殿之内表面宁静,实则暗潮涌动,高太后虽然身子不是,但是依然把控着朝局,高高端坐在上,而赵煦虽然高居,却也只能在高太后的眼下做事,比之从前算是有了几番生色,因为他在朝堂上终于有了得力的干将赵挺之,右仆射也是当朝宰职。这赵挺之自然是极听话的,不像蔡卞,行事语言都还谨慎,赵挺之则一心向着赵煦,也许赵挺之就是明白像他这样既无党羽也不是宗族的人,只有找一个有力的靠山,方可在朝中行事,这赵煦便是最好的靠山,虽然赵煦现在还没有掌握实权,可是毕竟这大宋的天下迟早是他的。赵挺之现在抓住赵煦的信任可真是时候。

这一次朝议,更多的应该是西线战事,主事者当是吕惠卿吕公也。

高太后见众人在朝堂上无言,于是正声言道“哀家听闻用兵西夏大获全胜,吕吉甫,且先详述战况如何?”

吕惠卿回应道“官家,吾大军先阻敌于晋阳,以一万人战损,毙敌四万。”众人听之,尽皆欢呼,更有好事者在朝堂上起哄。

然而吕惠卿却又说道,“可是用十几万人埋伏于城中,此乃诡道,乃是不败之仗,并无什么可欣喜的。”

太后当然是明白人,随即恨恨的说道“十几万用计方才杀敌四万,还自损一万,这算什么埋伏,分明连像样的战果都不算,大宋一万多甲士,尽皆死于这晋阳城战,对于此次军事行动哀家深感动容。”

吕惠卿良久无言,这太后与吕惠卿早有嫌隙,在王安石新政时期性情就皆格格不入,故而言辞挑刺,份属情理之中,只是面对民族大义,国家大事,二人只能算勉强共事,并无他法。片刻之后,吕惠卿才又正声言道“太后,西夏武士,个个皆是能征善战,马壮弓强,苍鹰之箭更令我宋人胆寒,若论个人战,宋人差西夏人不下千里。”听到“不下千里”一说,这朝堂之上又是乱哄哄的一团。吕惠卿接着言道“吾等计谋虽然胜得夏人一筹,但如此结果还是令人痛心啊。吾战后清理晋阳城得知,许多壮士的刀剑棍棒皆是被西夏人砍断至死,宋之羸弱,可见得一斑。”

众人听之,又是一阵嘈杂之声。

太后显然对吕惠卿如此言语不满,但是没有办法,朝中能征善战的将军已经没有几个了,还得依仗吕惠卿。

苏轼听得嘈杂之声甚巨,遂高声言道“我大宋从元丰大败后就一蹶不振,不修兵事多年,能有如此战况,实属不易。古之有言,街巷之战,必阻各项军甲兵器,也难借天时地理,所以晋阳城之伏敌,犹如单兵个战,在这种情况,能以一敌四,已经是战之传神矣!”

吕惠卿急阻曰“不是以一敌四,而是以十四万敌七万,毙敌四万,自损一万,苏子莫要弄错,即为惨胜。但是大宋兵弱,不可不防备啊!若是西夏人卷土重来,恐难以对敌!汴京城切莫再以党争为要,当以富国强兵为先。”

高太后听闻吕惠卿之言,面皆黯然失色,这数十年的汴京城你来我往,真的是让人感慨良多,这一众朝臣都是这数十年的见证者,也是这数十年的牺牲者,经济荒废,人员流散,农民苦役,朝臣多贬,但是那高门却还是高高在上,不近人间疾苦。高太后甚有惭愧的问道“吕公(高太后对吕惠卿向来有恶,这次却说的‘吕公’,想必已经放下了许多,或许是人之将去,其言也善),以你之见,国防要事当何以为之?”

吕惠卿回应道“国之长久!微臣不敢言,不过此时当以变政为要,旧政多弊,不合时宜,得闻苏子胸中藏万般计,当以苏子为首辅,即刻入宰,总领朝政,施效新法,以促民生,朝事臣言即此,而国之军事必然也是当务之急,西夏,辽国对中原之地皆是虎视眈眈,西夏国去,迟早会卷土重来,大宋对敌尚不能游刃有余,倘若辽国再来犯,恐怕有亡国之危,大宋不能总以岁币以贿辽国,总有一天他会贪得无厌,更侵大宋。目今军中能打仗的将军真的凤毛麟角,吾当极力培育少壮之才。”

高太后急道“那吕公以为高骠如何?此去可为国家效力?”

远处的高骠和高公纪听太后说到这里,眼神分外敏锐,都盯着吕惠卿。

吕惠卿愣了愣神回道“高骠年少,若授以大军,恐难服众,若非以皇亲身份代君出征,只怕军中甲未必会顺之。此次其并未实际参与征战,若论统兵打仗之能,犹未可知,战场之间乃是生死之事,还要慎重。”显然吕惠卿此语并未十分的夸赞高骠,也未过分的贬低,只是吕惠卿内心觉得高骠这等富家公子,若身葬于军中,恐日后难办,骨子里并不想让其入军,但是太后执意令其为主帅,并且也恰巧需要一个代帝出征之人,故而勉强应之。

高骠听得吕惠卿之言,甚是觉得惭愧,其入军果真只是一个象征,并未为军中出半分力气,于是兴致冲冲的出班言道“大娘娘,吕公,骠儿年少,但吾志不短,望大娘娘及吕公赐我一小卒之位,我必拿枪上阵,与敌众拼杀。”高骠言时激动,斗志昂扬。

高公纪踱了踱步,貌似要为高骠说话,但是太后却抢在高公纪之前说道“少年之人应当多多磨练,更要守候家中老迈的亲族。”

高骠又急言道“男儿志在四方,不收取关山,怎能封侯拜相,况我高家人丁兴旺,照料亲族自有人在。若是高门不出力,那何人可出保大宋江山。”

太后听得高骠如此言语,内心啧啧称赞,大叫道“好,我儿志气,不愧是我高门血肉,堂堂男儿,先人在上必会为你而骄傲。”高公纪扑通跪地,听得太后之语极为振奋,激动的站不起来,有一票人急忙过来扶之。

太后又对吕惠卿道“军事之争,当然必须练兵,可是练兵之前,当先立信于天下,你且说说军中还有何等英武之士,说之让在场众官一闻。”吕惠卿拱手即要言语之前,太后又补充道“就说说军报中所提唐国昌是也!”看来唐国昌成功引的官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