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民在经过多轮筛选后,终于选出三篇适合《故事会》的短篇小说。
本来,第一批的入选的三人应该是查剑英、陈建公和刘振云。
可是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三人后,查剑英和陈建公却放弃了。
他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那天,胡为民特意选了个凉快的下午,把查剑英和陈建公叫到文学社的活动室。
“经过反复斟酌。”胡为民从包里取出三份装订整齐的文稿,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摩挲,“你们俩和刘振云的作品最适合在《故事会》上发表。”
他本来以为查剑英和陈建公会很高兴,没想到两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陈建公推了推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
“胡老师。”他的声音比平时低沉,“我和剑英可能要辜负您的厚爱了。”
胡为民皱眉,“什么意思?”
陈建公清了清嗓子,他一向老成持重,此刻却显得局促不安,“胡老师,我们想把这次机会让给其他文学社的成员。”
“剑英,你也是这么想的?”
查剑英沉声道:“胡老师,我们是文学社的社长,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着想。”
胡为民听完两人的解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活动室里一时只剩下\"嗒嗒\"的声响。
“你们的意思是...”胡为民眯起眼睛,“要把机会让给其他社员?”
陈建公深吸一口气:“胡老师,您知道的,文学社里有很多真心热爱文学的同学。如果能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激励。”
查剑英接过话头,笑着道:“我和建公经过胡老师您的磨砺,虽然还上不得台面,但偶尔也有一两篇作品能在报纸上刊载...”
“不用说了。”胡为民突然抬手打断他们。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两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白衬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你们啊...”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又透着欣慰,“知道我最欣赏你们什么吗?就是这份担当。”
转过身时,胡为民脸上已经挂上了笑容:“最开始,我对当这个文学社的顾问并不感兴趣。之所以坚持到现在,都是你们的这份心意。”
陈建公和查剑英面面相觑,活动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老式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
“这样吧。”胡为民突然拍板,“既然你们坚持,我也不好拒绝。刚好我已经看中了几个好苗子,借这个机会培养新人也不错。”
“至于你们俩的作品...”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觉得也不错,小说具有讽刺性,很适合《燕京文艺》。”
陈建公的眼睛亮了起来:“胡老师,您是说...”
“我只能说可以帮你们推荐一下,至于审核能不能通过,还要看你们的作品能不能打动编辑。”胡为民道。
查剑英问:“胡老师,顶替我们的人选您考虑过吗?”
“有。”
胡为民抽出两份稿子,递到两人面前。
“胡老师,您给我们看合适吗?”
“让你们看,你们看就是了。”
两人对视一眼,不在客气,拿着各自的稿子,阅读了起来。
他们看完手里的稿子后,又互相交换,直到两份手稿全部看完。
这时,查剑英突然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胡老师!我替全体社员感谢您!”
“我怎么说也是文学社的顾问,做这些我是打心底自愿的。”
胡为民摆摆手,目光却飘向窗外。
或许,这就是文学的传承吧。
……
两人走后,胡为民拿着五份手稿,分别投到了《燕京文艺》和《故事会》编辑部。
从邮局回来的时候,胡为民碰到了去燕大找他的张德宁。
今天不用值班,他带着张德宁回到了朗润园公寓。
“张姐,请坐。”
“这么长时间你也不说去看看我,非得我主动来找你?”
张德宁坐下后,一开口就吓出胡为民一身冷汗。
“伱这都是些什么虎狼之词,要是被人听到,岂不是要生出误会来?”要不是在他加,胡为民非捂住她的嘴巴不可。
张德宁笑眯眯道:“哈哈,开个玩笑。现在的小同志,真是不禁逗。”
“咱好好说话行不行?”
胡为民无语,这些年纪大的老大姐,开起黄腔来,他们这些小年轻根本顶不住。
“这不是好长时间没过来找你聊聊了吗,过来看看你。”
“这还像句话。”胡为民点点头,随即看了她空空如也的手,摇头道:“既然是来看我,怎么什么都不带?”
张德宁摇摇头,面露得色:“咱们都这么熟了,要是来你家做客还带礼物,岂不是显得太生分?”
“你不想花钱就直说,别找借口行不?”
“哎呀,被你看穿了。最近我们杂志社遇到困难,不容易啊!”
“你就胡扯吧。”胡为民摇头,他才不信张德宁说的。
张德宁脸色严肃,语气沉重:“真不骗你,最近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杂志社损失了最少二十万的收入。”
“怎么会这么多?”
“最近《孩子王》单行本销售火爆啊!”张德宁神色复杂,语气幽怨。
“啊,你是说这个啊。”
胡为民恍然,原来她指的损失是《孩子王》单行本的出版啊。
“我听说这部小说已经卖了超过四十万册,成了今年上半年销量最高的小说,人文社可是大把大把赚钱啊!”
张德宁越说越不是滋味,明明《孩子王》最先在他们《燕京文艺》发表,胡为民也和他们编辑部关系不错。
结果出单行本的时候,被人文社这个黄毛捷足先登了,这让张德宁如何能不心里泛酸。
“张姐人脉真广,连人文社出版作品的销量都能打听到。”
“都是出版行业的,人文社又不比燕京出版社高贵,只要有心,这些都能打听到。”
张德宁语气怅然,越想越心痛。
半月销量四十万册的小说,这是下金蛋的母鸡啊!
结果因为出版社的小心,错过了百分百赚钱的生意,她能不窝火心塞嘛。
其实别说张德宁了,胡为民听到销量的时候,比她还难受。
四十万册啊,放在哪个年代,都能称得上是畅销书了。
如果是后世的版税时代,他靠这本书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他越想越觉得吃亏,越想越觉得难受。
玛德!不管什么时候,劳动人民想赚点钱咋就这么难呢?
胡为民和张德宁难受,燕京出版社更难受。
说起来《孩子王》发表那期,《燕京文艺》卖得太好,超过百万册的销量让他们对于人文社抢走《孩子王》单行本出版发行的行为没那么难受。
毕竟,一部发表不过一个多月的小说,急急忙忙出单行本,销量应该高不到哪里去。
可谁能想到《孩子王》一火就是几个月,出单行本不仅没有影响到小说的火爆,反而更进一步助推了小说的爆火。
根据他们的估算,这部小说的火爆程度,今年销量接近或者超过百万册的概率非常大。
影响力就不用说了,已经火遍大江南北,读者群体数以千万计。
尤其是在教师群体,这部小说的影响力更大。
他们不时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学校老师集体购买《孩子王》的新闻。
类似的新闻本就不少,再有《人民日报》中小学生推荐读物的加持,这部小说的最终销量落点,他们根本猜不到。
“虽然咱们合作愉快,但我不能和稿酬过不去,对不对?再者,就算我愿意,可人文社愿意给我基础稿酬加5%的印数稿酬,我再拒绝的话,对整个作家群体都没好处。”调整好心态,胡为民辩解道。
张德宁嘴角一抽,“许久不见,你的嘴巴变厉害了啊。”
“哪里哪里,我说的都是心里话。”胡为民正色道。
事情已经过去,再说也是于事无补,张德宁决定换个话题,“为民,听说你正在创作?”
“你哪里打听到的消息?”胡为民惊讶道。
“看来还真有其事喽?”
“嗯,刚创作没多久。”
张德宁眼前一亮,脸上堆起笑容,“是什么题材的小说,干脆交给我们燕京文艺吧!”
“唔,是历史类小说,我就写了个开头,现在说发表未免为时过早。”胡为民含糊其辞道。
“不早,为民。”张德宁摇摇头,接着又询问道:“你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
胡为民见她一再追问,只能不情不愿道:“我这次写的小说主角是战国时代的秦国……”
他将《大秦帝国》的创作思路说了个大概,最后道:“我这部小说的观点与主流相左,我都做好了写出来没有杂志社敢刊载的准备了。”
“为民,你……唉,何苦呢?”
张德宁看向胡为民的眼神夹杂着欣赏与不解,明明按部就班地写作,名气和地位就能稳步提升,可他偏不。
先是《甜蜜蜜》这种爱情小说,在当今社会都显得惊世骇俗。接着又是一部《孩子王》,开创了知青流,惹得不少伤痕文学作者和评论家对他眼不眼鼻子不是鼻子的。
现在又要写一部赞颂秦朝的小说,他到底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