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从二皇子府中离开,带着家人搬到了一处小宅子里住。
之后不过数月的时间,她的铺子纷纷倒闭,掌柜的捐钱跑路,伙计哄抢店内商品。
她和郑夫人又都是女流之辈,家中的弟弟年纪太小撑不了事,只好典卖田庄过日子。
姜琮素日有斗蛐蛐赌钱的坏习惯,被他娘和两个哥哥严加看管,才不至于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朝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赋闲在家不愿读书算账的姜琮叫来,给他安排了个差事。
姜琮那个兴奋,自己这个家里人公认的废物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他原先就与郑小公子认识,现在两个人都被抄家了,郑小公子觉得遇到同病相怜的人,所以很快跟姜琮玩到一起。
一起玩了半月,姜琮就开始带着他出入各种赌场,带他体验一掷千金的豪爽,大赌大赢的兴奋。
郑小公子家道中落受尽冷眼,这下在赌场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自此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后面姜琮不带他了,他自己也要去赌场里耍一耍。
朝云听姜琮汇报,感叹人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只要沾染上了赌钱,郑氏就算是有个国库,也有输光的一天。
“后面你就不用出面了,省得找你麻烦。”
姜琮点头:“好的三姐,还有三姐,我虽然带着郑家小子去赌场了,但我没有堵钱。”
朝云笑了,“知道了,回去好好听你大哥的话,莫要让你娘再操心。”
“嗯嗯!”
与此同时,二皇子在苏雪奴的出谋划策下,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搞政绩,一会要打造新兵器,一会要从西域买进汗血宝马,一会又要削减老弱残兵。
有明白人都看出来二皇子做事除了一股子猛劲儿,毫无章法,到最后一定也是一事无成。
偏偏二皇子对苏雪奴言听计从,每日里做事积极得很,就是觉得精力不如以前了,身体时常困倦,记性也越来越拉胯。
苏雪奴每日给他炖汤,“殿下,你这么努力做事,不要熬坏了身子呀,快喝点汤补补。”
赵乾德一边喝汤,一边跟打了鸡血一样说:“没遇到你之前,我真是浪费了大好时光。如今三弟这样勤奋,我必须比他更勤奋,才能让父皇看到我的才能。”
“既然这样,雪奴就不打扰殿下了,记得喝光哦。”
太子这边,则是专注常平新法的推广,新式学校是百年大计,暂时看不到什么效果,但常平新法给国库带来营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朝云借着这份功劳,向太子求了一份恩惠,她运送胭脂的车队,都可以免去商税。
如此一来,又降低了一部分成本,但之前投入的开设江氏邮局的钱回收得很慢。
通过看账本,朝云发现,一开始送信业务暴涨,后来又回落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人真没那么多话要聊,来来回回问问是否康健、是否婚配之类,其他就没啥新的了。
久而久之,也就没太多送信需求了。
朝云一开始入手这个生意,是想给它做大做强的,不会轻易放弃。
冥思苦想三日,朝云找来王掌柜,跟他说了自己的打算。
“您打算印‘民报’?”
“对,民报,区别于现在的邸报。每十日编印一份,有重大事件临时加印,发往各地,订阅要收费。”
王掌柜觉得这实在是个奇思妙想,又实在大胆,但东家是太子殿下身边的红人,有这份胆量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咱们民报印些什么呢?”
“比如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朝廷的法令、官员的任免、军事战报、科举排名等,这是一类;第二类,京城各类商品物价、最新款式、掌柜雇佣、店铺租赁等;第三类,就是奇闻轶事,只要无关皇家,什么有趣写什么,大家肯定都爱看。暂时只想到这些。”
王掌柜拿着笔飞快记着,觉得东家这脑子真好使,这民报光听着就想看了。
“王叔,你先按这个刊印一份,我拿去给太子殿下看看,他若是没有意见,咱们去官府走个流程,就可以刊印买卖了。”
三日后,朝云带着一份刊印成册的小小民报,找到太子殿下。
赵徵羽细细看了一遍,拿着朱批笔在上面写写画画,然后递给朝云。
“除了红色划线的,其他都可以刊印。”
朝云一看,第一类信息大部分都被划掉了。
“殿下,为什么?这些有什么不能给老百姓看的吗?”
“这些不必要让他们知道,知道了反而不好。”
“可是,在臣看来,老百姓知道朝廷的动向,才能更好上行下效,更好监督朝臣和地方官呀。”
赵徵羽一边处理文书一边说:“我们是与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并非与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好好好,封建专权主义,朝云一个现代灵魂虽然排斥,但不会螳臂当车地去驳斥。
“是,殿下,是朝云没考虑全面。”
好在太子没阻止她办民报,她回去就让人刊印了一百份,随同胭脂运输队发往各地。
一直以来的邸报,都是官员们之间传阅,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
现在民报横空出世,一些皇帝诏书、朝廷律例的发布,某些重要官员的调任,都在其中。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还是让百姓们趋之若鹜。
有钱的富户出钱买一份来,朋友之间一起品阅;没有钱的几家几户凑一凑,也想知道知道天下大事。民报一下子火了起来。
这在朝云的意料之中,必然有人想买一份私下印制,然后高价卖出获利。
朝云提前跟官府通了信,各地印刷场所无论官方的还是民营的,不得私自印刷民报,一是维护江氏邮局的利益,二则防止有人借着民报的名义传播错误信息。
为此,朝云还找能工巧匠设计了一款印章,每份民报上都有,用来防伪。
过了两个月,民报愈发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民间书信又兴盛起来。
大多数信的开头就是:“最近京城发生的一件事你听说了没有……”
为官的、读书的、有钱的,手中没有一份最新的民报,仿佛就落了伍,读完报就开始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信,议论某事。
在民报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皇上突然召见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