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没有利润分成?”
索拉夫闻言哈哈大笑,金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林兄弟,你忘了自己的计划有多精妙了!”他一把揽住林川的肩膀,兴奋地说:“多亏你的思路,我们用黄金兑换卢布,购买工业产品,转手在蒙古黑市就能卖出几倍的利润!”
林川这才恍然大悟。
半年前,他确实提出过这个构想:将部分黄金兑换成卢布,购买苏联的工业品,再通过蒙古黑市转手获利,购买蒙古的牧牛。只是没想到索拉夫执行得如此彻底。
“让我给你细说。”索拉夫从腰间解下酒壶,仰头灌了一口,然后在地上画起了示意图:“你看,你给我的金条,在黑市兑换成卢布后,我买了20台手摇发电机。”
他的手指在雪地上划出第二道线:“这些发电机运到蒙古,每台能换五头牛。一百头牛运到边境工厂,生产的罐头,一半按计划储存,一半通过特殊渠道销往后勤部,换来的钱又能购买更多工业品。”
林川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循环比他想像的还要完美。
既保证了粮食储备,又创造了持续盈利的模式。
“最妙的是,”索拉夫压低声音,“后勤部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罐头是用工业品换来的蒙古牛生产的。他们还以为这是来自远东的特供军粮呢!”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沓票据:“看,这是上个月的后勤部采购单,2000罐,每罐5卢布,比黑市还多一卢布,总共一万卢布。扣除成本和回扣,净赚4000卢布,按黑市汇率兑换成了这些黄金。”
林川仔细核对着票据上的数字。
索拉夫的账目做得很清楚,每一笔交易都有据可查。
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循环已经完成了三轮,而工厂里的储备罐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从最初计划的一万罐增加到了三万五千罐。
“等等,”林川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蒙古那边用牛换发电机?他们不是更需要手表和暖水壶吗?”
索拉夫神秘一笑,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型录音机:“因为蒙古的王爷们更喜欢这个。”
他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了悠扬的马头琴音乐。
“苏联产的收音机、录音机,在蒙古贵族圈子里比黄金还抢手。一台录音机能换五头牛,而我们的成本却很低。”
林川不禁莞尔。
他想起前世看过的资料,五六十年代初,电子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确实是硬通货。
索拉夫显然深谙此道。
“现在我们的资金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索拉夫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黄金,卢布,工业品,活牛,罐头,卢布,黄金。每循环一次,我们的储备就增加三成。”
他兴奋地拍着林川的肩膀:“按照这个速度,到年底我们就能储备十万罐!怎么样?够不够?”
林川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罐头,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这个循环不仅解决了粮食储备问题,还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更重要的是,整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控制在可靠的人手中。
“运输方面没出过问题吗?”林川还是有些不放心。
索拉夫摇摇头,从皮靴里抽出一张折叠的纸条:“托尔多的人负责蒙古境内的运输,我堂弟管着赤塔的转运站。至于最危险的边境检查站……”
他神秘地笑了笑,展开纸条,上面记录着十几个名字和对应的数字。
“每个关键岗位都有我们的人,”索拉夫得意地说,“从边防军少校到海关小职员,每周都能收到我们的’特供罐头’。上个月还有个检查站站长主动帮我们换了更好的通行证呢!”
林川仔细查看着名单,发现索拉夫建立的关系网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密。
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职位、喜好和“价格”,有些是用罐头打点,有些则偏好录音机、手表等工业品。
“对了,”索拉夫突然压低声音,“下个月有个大机会。赤塔军区要更换一批通讯设备,旧的对讲机我们可以用废铁价收购。这些设备在蒙古至少能翻十倍价钱。”
林川眼前一亮。
这正是他最看重的信息优势。
有了可靠的商业情报,他们就能始终走在别人前面。
“不过……”索拉夫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最近边境巡逻加强了。新调来的瓦西里耶夫少校不太好对付,我已经安排人接近他的副官了。”
林川点点头,这种潜在风险必须提前防范。
他思索片刻说:“把备用路线准备好,必要时可以走索伦族的传统猎道。”
“早就安排好了!”索拉夫拍拍胸脯,“托尔多上个月就带人探好了三条备用路线,全都避开常规检查站。”
正说着,仓库外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族人跑了进来,达鲁族长派人送来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索伦族各部落又筹集了三百张上等貂皮,随时可以加入交易循环。
索拉夫眼睛一亮:“太好了!这些貂皮在莫斯科能卖出天价!”他立刻掏出铅笔,在账本上计算起来:“一张上等貂皮值50卢布,三百张就是…卢布!足够我们再买三台封装机了!”
林川看着索拉夫兴奋的样子,不禁莞尔。
这个精明的苏联商人,已经完全投入到这个特殊的“救灾事业”中了。
林川望向窗外,暮色中的鹿湖泛着微光。
第一批罐头的成功只是开始,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
扩大生产规模、完善运输网络、应对可能的时代波动……
但此刻,站在装满罐头的仓库里,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改变历史的轨迹。
“林川兄弟,你在想什么?”索拉夫收起账本问道。
他轻声说:“在想能救多少人。”
索拉夫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拍着林川的肩膀:“你真是个奇怪的家伙!不过,”他收起笑容,认真地说,“这确实是个好买卖。既能赚钱,又能救人。”
“索拉夫大哥,最近的局势了解吗……”
林川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局势?”
索拉夫放下账本,金牙在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下闪了闪。
他慢条斯理地卷起袖子,露出小臂上那个褪色的红星纹身,纹身旁边还有一道狰狞的伤疤:“你以为我这个苏联人不知道克里姆林宫在打什么算盘?”
他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扁酒壶,仰头灌了一口,浓烈的伏特加气味立刻在仓库里弥漫开来。
索拉夫用袖子擦了擦壶口,递给林川:
“但你要明白,莫斯科是莫斯科,赤塔是赤塔。”
林川接过酒壶,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让他微微皱眉:
“那边境会不会有影响?我是说,我们的生产线……”
“哈!”索拉夫突然大笑,拍了拍身边的罐头箱,“上个月刚调来的瓦西里耶夫少校,天天喊着要抓间谍。”他嗤笑一声,“可他老婆每周都要来我们这儿买两罐特供牛肉。”
林川忍不住笑出声。
“你放心,林川兄弟。”
索拉夫拍了拍胸脯,“我们边境上的苏联人,跟那些莫斯科老爷们不是一个路子!”
他从皮袄内袋掏出一张照片:一群穿着工装的苏联工人站在生产线旁,最前排的老者举着罐头咧嘴笑着。“伊万诺维奇小组的全体成员,”索拉夫得意地说,“他们都签了保密协议,工资比莫斯科高两倍,谁舍得走?”
“这都是你们工厂的工人?”
“咱们!”索拉夫突然正色道,“林川兄弟,我是个苏联人,但我首先是索拉夫·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是你的合伙人。”他指了指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罐头,“没有你,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两人对视一眼,笑了起来。
林川望着照片里笑容质朴的工人们,心头涌起一阵暖意。
索拉夫又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张崭新的通行证。
“看这个,”他得意地晃了晃证件,“赤塔州委特批的’农副产品技术交流许可’,瓦西里耶夫那小子再横也不敢拦。”
“你连这个都搞到了?”林川接过证件细看,钢印清晰可辨。
索拉夫的金牙闪了闪:“只要有黄金,我连州委办公室的印章都能买到。”他凑近压低声音,“现在走货全部改称’技术交流物资’,罐头配方就是我们的’农副业技术’。”
林川会意地点头。
“下个月要扩产,”索拉夫掰着手指算,“蒙古人要双倍收音机,我们就能换四倍活牛……”
“索拉夫大哥,你可别算账了,我脑袋都晕了!”
林川无奈地扶着额头,笑道。
“哈哈哈,那就不说了!”
索拉夫哈哈大笑,“走,咱们去喝酒!我介绍我儿子给你认识!上次说好的,让他跟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