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门外。
黄尘滚滚,暮色中传来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一支铁甲骑兵疾驰而来,为首一员大将身披玄色甲胄,目光如电,首当其冲在队伍前头的正是杨仪。
杨仪麾下一万无当飞军铁骑一路风尘仆仆,终于赶在天黑前抵达成都。
看着城头上的守军,杨仪随手一挥,随即身后便走出一个小卒,代替杨仪朝着城头高声喊了一嗓子!
“蜀汉丞相杨仪奉旨回朝,领无当飞军精兵一万,入蜀都,清君侧!”
“城上兵卒,即刻打开城门,让开道路,恭迎丞相入城!”
城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
刘禅因猜忌杨仪,数日前悄然撤换了成都原本的城防部队,换上由京畿戍卫军组成的新守卫,以防杨仪突然回师。
然而此刻,当城头哨兵望见城外那熟悉的大旗和将领时,无不大惊失色:
“杨、杨大人回来了!”
守军将领闻讯赶至城楼上远眺,果见杨仪立马城下,身后旌旗蔽空,杀气扑面而来。
一时间,城头守卒人人自危。有心拦截,然对方兵锋正盛,而且统帅竟是朝中声名赫赫的杨仪,谁敢轻举妄动?
城门守将名唤黄威,本是近卫营校尉,此番奉命驻守城门,心中亦七上八下。
他明白如今城内朝堂正与杨仪势成水火,若依军令,当挡杨仪于城外;
可若真挡了,便与这位杀伐果决的杨大人为敌,只怕顷刻之间自己这些人就要血溅当场。
黄威额上沁出冷汗,心念电转间,已打定主意。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喝令:
“开城门!”
“将军,不挡他们吗?”
身旁副将愕然道。黄威沉声道:
“挡?拿什么挡!陛下刚刚还下诏令杨大人回朝,如今将军奉诏而归,我等岂能违逆圣旨!”
一句话说得大义凛然,为他自己选择开城门找了个堂皇理由。
伴随着“轧轧”巨响,沉重的成都城门缓缓洞开。杨仪勒马于城门外,冷眼注视着城头动静。
见守军竟主动开门相迎,他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当先黄威率领数十名将校鱼贯而出,来到杨仪马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高声道:
“末将黄威,奉守城之职来迟,还望杨大人恕罪!末将等愿誓死追随将军清君侧,扫除乱党!”
他这一跪,其余守军也纷纷跪倒,山呼万岁,主动表明了立场。
“黄将军请起。”
杨仪微微点头,翻身下马将黄威搀起,朗声道。
“诸位都是朝廷虎贲,识大体明大义,本相佩服!”
“今日我奉陛下圣旨班师回朝,正为清除君侧佞臣而来。汝等愿为社稷出力,杨某铭感于心!”
他说话间声若洪钟,传遍四周。
那黄威见杨仪全无责怪之意,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得到了守军的效忠,杨仪一挥手,下令道:
“进城!”
霎时间,铁骑扬鞭,马踏烟尘,朝成都城内奔腾而入。
黄威与几名戍卫军将领对视一眼,也立刻带着自己亲信部曲跟在杨仪身后,同赴宫城,声称要助杨仪一臂之力。
杨仪率军入城,沿街百姓见大军凯旋而归,纷纷拥到道路两旁。许多人提着酒壶饭菜,争相慰劳将士,口中高呼:
“杨将军威武!杨将军辛苦了!”
还有人拉着自家孩子上前行礼:
“快给杨大人磕头!多亏将军连战连捷,保得我蜀汉江山稳固啊!”
一时间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将士们听着百姓发自肺腑的欢呼,皆精神振奋,战马放缓,以示对父老乡亲的尊重。
杨仪缓步策马前行,望着这一张张饱含热望与敬意的脸庞,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扬起手中银枪,朗声道:“杨某不负众望,此次回朝,定当还蜀汉一个朗朗乾坤!”
这一声宣告掷地有声,街道两侧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百姓们无不期盼杨仪能肃清佞臣,让蜀汉朝堂重现清明。
正行进间,前方人群忽然一阵躁动,几个身穿朝服的中年文臣快步奔来。
当头一人鬓发斑白,却健步如飞,正是太常孙廉。其后跟着尚书令许靖、侍中杜微等十数名朝臣。
这些人皆是杨仪一系的心腹谋臣,近来在朝中备受排挤,如今闻讯杨仪回城,顾不得其他,竟一齐赶来迎接。
孙廉一见杨仪,老泪纵横,率众跪拜在地,哽咽道:
“杨大人,您可算回来了!我们……我们可盼死您了啊!”
身旁许靖亦是激动难抑,拱手高声道:
“杨将军,朝中奸佞专权,迷惑陛下,陷害忠良。我等屡遭排挤,朝政日非。幸得将军凯旋而归,实乃社稷之福!”
其他官员也纷纷开口诉说这几日朝中之变,个个义愤填膺,请求杨仪为天下除害。
“诸位快快请起!”
杨仪急忙下马,亲手将孙廉许靖等人一一扶起。
他沉声道:
“杨某前方作战之时,朝中竟发生此等荒唐之事,真是有负诸公所托!”
“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勾结一气,挑拨是非,陷害忠良,实乃大逆不道!此番我奉诏回师,就是要向天下人证明——”
他说到这里,目光扫向四周围拢的百姓和随从将校,铿锵有力地吐出几个字。
“我杨仪,誓要清君侧!”
“清君侧!清君侧!”
四周军民闻言,无不群情激昂,跟着高呼起来。一时间声音汇成巨浪,传遍半个成都城。
杨仪举起长枪,任凭欢呼声在耳畔激荡。
他心中明白,自己此举已是箭在弦上,再无回头可能。
但听到百姓的支持和属臣的拥护,他更增添了几分底气与豪壮。
片刻后,他大手一挥:
“诸位,随我入宫!”
言罢重新翻身上马,直奔皇宫方向而去。
孙廉、许靖、杜微等人擦去热泪,快步跟上,将校们也全副戒备,簇拥着杨仪,朝皇宫奔去。
皇宫大殿上,此刻却是一派喧嚣。
少帝刘禅端坐于御座之上,面沉似水,正与满朝文武激烈争论着。
原来刘禅连下两道圣旨催杨仪回朝,皆被杨仪以战事为由推迟不归,这让刘禅勃然大怒。
此时他正准备下第三道催命金牌,并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置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