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自然也明白郭英站出来的原因。
他沉吟了片刻,最终开口道:“蓝武,这件事既然是你提的,那便还由你来和大家说吧!”
蓝武闻言现先是朝着上边拱了拱手,这才呵呵笑着转过头,一脸坚定的道:“没错,太祖他老人家的确允诺过我。”
“他说凉国公府可以经商,但却也有条件,不得和那些文官们搅合在一起,不得欺压小民,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甚至是囤货居奇,要做有益于朝廷,有益于国家的买卖。”
蓝武满脸真诚,高声向着众多武勋,说着老朱从来都没有和他说过的话。
其实老朱当年除了给他提了甜心阁和鸿雁楼这两幅字之外,什么都没有表示过。
他也从来没有就能不能经商这件事问过老朱。
两人是属于心照不宣。
老朱虽然心里不喜欢官员经商,但毕竟蓝武做的生意比较特别,不算是高买低卖,囤货居奇的营生,而且这些年蓝武也很懂事,每年都会上交给朝廷一部分银子作为赋税。
看在这些银子,以及蓝武本分经营的份上,老朱才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若说金口玉言,答应他凉国公府可以经商这种事情,老朱是百分百没说过的,依老朱的性格,也是绝对不会说的。
在老朱的朴素观念里,其实一直还是觉得士农工商,商乃贱业,商业太过发达对国家的稳定是不利的。
他怎么可能特意给蓝武放开这么一道口子,允许他经商他。
所以若是老朱这会儿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听到蓝武这一番话,估计一个大耳刮子就要抽上来了。
“咱什么时候答应过你,可以让凉国公府经商了?”
“你小子少在咱跟前胡说八道。”
但可惜老朱是真的死了。
也正是因此,蓝武才敢站在朝堂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他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朱棣的想法,但之前他已经和朱棣通过气了。
朱棣对于经商之事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抵触,对他来说只要能赚银子,凑军费为未来开疆拓土打仗做准备,无论是什么事儿,他都乐意干。
郭英闻言,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以他对老朱的了解,他同样可以确定老朱定然是不会和蓝武这么说的,最多也就是心照不宣,不追究就是了。
但现在显然不是争论这些的时候。
他几个儿子都是中人之姿,没有特别好带兵打仗的天赋和经验,而且有蓝武和徐辉祖这两个将帅之才在,未来的大明也没有人能在带兵打仗这件事上争过这两个人。
所以他还是要为武定侯府的未来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出路的。
而现在朝廷又是开海,又是修路,而且还建了这么多的皇家商行,他自然也是看准了这方面的未来发展,这才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挑头说话的。
他觉得未来武定侯府可以在皇家商行这方面分到一杯羹。
这是长久之计。
“国公,那敢问什么样的买卖才是有利于朝廷,有利于国家的?”
“我等都是大老粗,对这方面实在是没经验啊!”
“未来若是我等也想要为国家、为朝廷出一份力,该往哪个方向使力呢?”
听到郭英如此真诚的请教,蓝武顿时就默默地给这位老国公点了一个赞。
这位武定侯不愧能在朝局汹涌的洪武朝一直屹立不倒,是真的非常敏锐的,而且也非常会说话,立马就意识到了自己最想要让他说的是什么话。
既然如此,蓝武自然也就没有再卖关子的必要。
而是稍微沉吟了一下,这才开口道:“诸位叔伯,关于此事,我和陛下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而且也已经有了很多的规划。”
“而这其中,如今最容易实现的一个生意,就是海外的那些鸟粪岛。”
“上一次下西洋船队出航的时候,我们凉国公府,还有宋国公府等好几家武勋便合伙组建了船队,一起跟着朝廷的船队去了南洋,开挖鸟粪,拉回来售卖。”
\"鸟粪便相当于肥料,拉回来之后售卖给百姓、士绅,是可以让田亩增产的,他们的田亩增产了,便相当于我大明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这便是利国利民,却又能赚大钱的好生意。\"
“不过只我们几家去做这个生意,依然还是太慢了!”
“这几年时间,我们几家来回了好几趟,每一次拉回来的鸟粪,几乎都是顷刻间就售卖一空,根本就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也只在京城一地售卖,根本就没有把鸟粪铺开到全国去做。”
“诸位叔伯,你们可知如今我大明的探测船队,已经又发现了好几个鸟粪岛,这些岛屿上的鸟粪堆积如山,够我们挖一百年也根本就挖不完。”
“若是我们能出钱出力出人,一起把这个鸟粪生意做大,那岂不是大家都有钱可赚,同时还能让我大明的粮食产量持续增收。”
听了蓝武此言,在场的诸多武勋,立马都开始双眼放光起来。
鸟粪生意他们可都是知道的,而且都眼馋不已。
毕竟定远侯王弼就正在做这个生意,定远侯府这两年肉眼可见的开始变得有钱,又是买地,又是各种挥金如土的,他们可都看在眼里。
只不过之前老朱只允许那么几家武勋出海做这个生意,大家虽然眼馋,但也只能干看着,根本就插不上手。
如今听蓝武的意思,竟然是想要让在场的所有武勋都插上一手,做一做这个生意。
这大家怎么可能不兴奋呢?
“凉国公,你这话可当真?”
就连郭英也有些激动起来,他是真没想到蓝武的手笔会这么大,联合大明所有的公侯一起去海外拉鸟粪,这若是真的办成了,那组建的船队会庞大到什么地步,他根本就不敢想啊!
他这话虽然是在问蓝武的,但目光却是一直在瞥向上首的朱棣。
显然他很清楚,这件事最终拍板的只能是朱棣这位大明皇帝。
只有朱棣首肯了,他们才能真正的把这件事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