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提前将现场布置好了的原因,专家过来之后,很快就按照藏友排队的顺序鉴定了起来。
今天除了那些带着东西过来鉴宝的人之外,看热闹的人更多。
正是因为人太多,所以大家根本就不可能都挤到专家跟前看。
但这也没啥,科技年代,是有现场直播的,拿出手机搜索一下个人感兴趣的专家名字,就可以看见其现场鉴宝直播。
很多人都是这样操作的。
不过门口围观的人太多,噪音太大,就算用手机看,也很影响听觉效果。
常顺也没用蓝牙耳机,他打算还是走到后面去看。
“常老板!”
正当他快走到一处队伍的后面时,一道熟悉的声音传进了他的耳朵里。
说话的人是刘老板。
常顺往那边看去,除了刘老板,沈老板也在。
他俩都是70岁左右的老年人了,不过状态看上去还很不错。
能有现在的精神状态,肯定跟他们不随意的使用“枪炮”、懂得养精蓄锐有很大的关系。
在他看向沈老板时,对方对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刘老板、沈老板!你们都带了东西过来鉴宝?”
常顺走到了他俩的跟前。
此时也看到了他们手里各自提着的装礼品的袋子。
“我们过来凑个热闹,古玩协会那边让我们踊跃参加,我们就都各自带了一样东西过来!”
刘老板笑着回道。
“是啊!我们就是参与一下,至于说想通过海选拿去拍卖,我们是不会去的。”
沈老板跟着说道。
对于专家鉴宝,古玩协会或者说古玩城的人通知大家参与,这个很正常。
“你们带的啥,我能欣赏欣赏、学习学习吗?”
看着两人手里提着的礼品袋,常顺有些好奇。
“我们今天带来的东西,可是真正的大货,你想看当然没有问题,不过在看之前我可要说一下,我跟老沈带的这两样,可都是合法收藏的物品。”
在拿出藏品之前,刘老板预防性的先解释了一下。
“老刘说的对,我们带来的东西,大概是八十年代初在文物商店所购买,距离现在有差不多40个年头了。”
沈老板又跟着说道。
经过他俩这样一说,再看看他们礼品袋装着的物件,常顺也能猜出来是啥。
肯定是青铜器。
其实关于青铜器之类的物件,也就是近十年管理的越来越严格,在十几年前,玩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那时候除了地摊上有假货,偶尔能看见真货。
对于这些事,一些老玩家都清楚。
常顺曾经听别人说过,要是在八十年代或者之前,特别是特殊年代的时候,那时有不少青铜器、包括各类钱币、佛像、其它铜器制品等,都是当做废铜收购的。
而收上去之后,也是当成废铜进行回炉熔掉,支援国家工业的发展。
那个年代的人可不在乎什么古玩不古玩的,真正保护它们的人很少。
所以那个年代遍地真品,基本不存在假货。
有收藏头脑的人,在那个年代花点钱就能买到真正的好货。
跟他想的差不多,果然,当两人把物品拿出来后,的确就是青铜制品。
刘老板带过来的是一把青铜矛。
这把矛长度约15公分,品相很好,看着黑亮黑亮的,两边的矛刃特别锋利。
在矛的底端还有复杂的纹饰图案。
作为冷兵器,这是一件很好的藏品。
沈老板拿过来的是一个青铜豆。
青铜豆的造型,有点像高足杯,只不过它的上面加了一个盖子。
这种器物,据说在古代是用来装菜的。
沈老板的这个青铜豆,品相同样很好,其表面一样有复杂的雕刻工艺。
不论矛还是“豆”,它们应该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物件。
刘老板说它们是大货,勉强也算,但还不是重器。
如果是真正的青铜重器,文物商店也不可能摆放出来售卖。
青铜器也是分级别的。
当然,从文物商店流落出去的也有价值连城的宝物,比如说元青花、高古玉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古代或者近现代名家的字画等。
其实除了他俩,今天肯定也有别人带着青铜器过来鉴定。
这个没啥,只要合法收藏,属于祖传,国家也不会不让人收藏。
“你们刚刚说东西是40年前从文物商店购买的,那时应该很便宜吧!”
想到之前沈老板说的话,常顺又说道。
“是很便宜!我买的青铜矛只花了一块钱,老沈买的青铜豆也只花了两元钱。
你知道那时候的“太平天国”钱币、“咸丰重宝当五十”或者“咸丰元宝当百”只要多少钱一枚吗?”
刘老板说着,反问他。
“多少?”
常顺虽然以前也听别人说起过,知道很便宜,但还是问了一句。
“83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小钱只要五分钱一枚,咸丰大钱或者其它的大钱,通常在3角钱以内,那个时候任你随便选,各种各样的古币都是用麻袋装的。”
老沈笑着道。
“那时候的铜印章也只要一角钱、两角钱,各种板凳佛,只要三角钱到5角钱,很精美的喜字罐只要1块钱,香炉只要两三块钱,包括一些青花笔筒、瓶子、盘子,大多数价格都在5块钱以内。
真怀念那个年代,要是能再回到那个时候就好了,转眼间,我们都老了。”
老刘说着看向了沈老板。
“是啊!时间过得太快。”
沈老板叹了口气。
“要真能回到那个年代,你们不是妥妥的能够成为亿万富豪了?”
常顺说着看向了他俩。
关于刘、沈两位老板的一些往事,以前跟二人一起吃饭,他也听他们说起过。
他们最初年轻的时候都接触过古玩,中途又放弃了一段时间。
到了四十岁以后,收藏的人慢慢变多了,他们又跟着玩了起来。
其实很多搞古玩搞收藏的人,都是在年轻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这个行业了。
哪怕不接触,也对这一行天生就感兴趣。
“那是肯定的!不过再玩几年,我家里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这类青铜器藏品,我都打算捐赠给国家!”
感叹之后,沈老板看了常顺一眼,很认真的说道。
“我的想法也差不多!”
刘老板也跟着说了一句。
听到两人的想法,常顺也能理解,很多搞收藏的、特别是一些收藏大家、名人,最后他们的藏品都捐给了国家。
这是一种境界。
就像有些富豪,他们会在老年的时候,把钱捐给国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常顺自己,他的藏品,特别是那些有真正历史价值的,以后肯定也会捐献给国家。
如果国家需要,他还会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钱财。
自己留一些够用就好。
甬市人,也叫“甬帮”,从清末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名人、有实力的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贡献。
这些人有钱、特别的有钱,只是都很低调。